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12 23: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
A. 176年 B. 177年
C. 226年 D. 227年
2. “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东周
C. 西汉 D. 东汉
3. 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史称(  )
A. “休养生息” B. “文景之治”
C. “汉武盛世” D. “光武中兴”
4.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
A.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 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强
C.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5.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  )
A. 原因 B. 特点
C. 经过 D. 影响
6. 有学者认为,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天下分崩,民不聊生,纲纪既衰,儒道尤甚。据材料可知,黄巾起义( )
A. 冲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 B. 消除了社会矛盾
C. 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D. 使儒家思想消亡
7. 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县之南登基称帝。后世称刘秀所建立的政权为( )
A. 西汉 B. 东汉 C. 蜀汉 D. 后汉
8. 东汉初期,“益、凉二州奴婢,向所在官府自我申诉者,免为庶人(成为平民)”。这一情景的出现最有利于东汉( )
A. 减轻农民负担 B. 恢复社会生产
C. 完善地方法规 D. 发展商业贸易
9.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后期被称为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休养生息”    D.“百家争鸣”
10.下面年代尺中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楚汉之争 B.三国鼎立形成
C.东汉建立 D.西晋完成统一
11. 某起义军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注:甲子年,184年),天下大吉。”材料中的“苍天”和“黄天”分别代表( )
A. 秦王朝 陈胜、吴广起义军 B. 西汉王朝 王莽的军队
C. 秦王朝 刘邦、项羽起义军 D. 东汉王朝 黄巾起义军
12.如下图的画像砖描绘了汉光武帝时期市场贸易的景象,这可以用来佐证(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东汉耕作技术的进步
C.光武中兴的商业发展 D.西汉百姓生活的困苦
13.下表内容反映出两汉时期( )
时间 西汉 东汉
行政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察举制;刺史制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控制外戚;整顿吏治;裁撤郡县
经济体制 “与民休息”到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 清查垦田、户口;释放奴婢
思想 “黄老”之学至“尊崇儒术” 重视儒学
A.开创由中央管辖的郡县制 B.地方行政权力不断强化
C.国家治理践行大一统理念 D.始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4.在治国理政方面,刘秀极力主张约法省禁、避免滥杀无辜,并多次大赦天下,颁发了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这反映了光武帝的治国特点是( )
A.宽严并济 B.严刑峻法 C.宽厚仁善 D.威严刚毅
15.下图是东汉后期的两幅画像图。两幅图反映了,东汉后期( )

A.中外文明交流频繁 B.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南北绘画风格迥异 D.儒家思想影响广泛
16. 东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包括(  )
①当时朝政的腐败  ②时局动荡不安 
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④东汉皇帝实行暴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7. 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时的社会统治都非常黑暗
B.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 都遭到了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二、非选择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东汉兴盛】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教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东汉衰败】
材料二 东汉中后期的社会政治
材料三 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
—— 江建忠《漫漫中兴路: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
(1)材料一反映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局面又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4)材料二、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9、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汉,探究东汉时期的历史。
【兴盛篇】
材料一 南宋诗人陈亮称赞道:“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1)材料一中陈亮赞颂了谁的统治?
【衰落篇】
材料二 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2)你能从上表中发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政治现象?这种现象给东汉的统治带来了什么危害?
材料三 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3)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向(响)应”的原因。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反思篇】
(4)通过对东汉兴衰历史的探究,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20.李老师以“东汉的兴衰”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呈现史料——剖析强盛举措】
(1)(史料实证)国家发展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根据材料概括光武帝治国理政的主要措施。
光武帝统一天下以后,撤官并县,虚置三公,事归台阁,他用了很多很有才干的人,同时他对吏治的管理非常严格,即使位列尚书台的官员出现不法行为,他也会在朝堂上当众鞭笞。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
任务二【解读文物——感悟历史价值】
(2)(历史解释)历史文物承载价值。简述以下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东汉击鼓说唱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体现正在击鼓说唱的形象。说唱是汉代百戏之
一,汉代演戏杂耍的艺人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表演时,边击鼓边歌唱。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这种说唱俑。
任务三【阐述史事——见证时代特点】
(3)(唯物史观)根据下面思维导图提炼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其危害。
答案
1-5CDDDD 6-10ABBBC 11-15DCCCD 16-17BB
(1)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3)黄巾起义。太平道。有组织、有准备。
(4)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动荡、统治黑暗,最终爆发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19.(1)汉光武帝(或刘秀)。
(2)皇帝即位年龄小,寿命短。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有组织、有准备。
(4)执政者要勤于政事,政治清明;要仁心待人,关注民生,与民休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0.(1)措施:撤官并县;任用贤能;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2)历史价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3)主题: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危害: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他们轮流把持朝
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外戚和宦官集团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