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越调】天净沙 秋思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4.【越调】天净沙 秋思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1 20:14:46

文档简介

4.【越调】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思乡”的诗文。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接触诗歌赏析,对于具体的方法还很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同时,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多角度朗读很重要。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活动2【讲授】走近作者,了解常识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活动3【活动】朗读
1、听朗读,学生划出节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范读
4.学生集体朗读
活动4【活动】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小令中共写了几种景物?(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说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补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小令中的景物各自有何特点?所描绘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3、面对此情此景,旅人的心情又如何呢?(交代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题)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4、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运用对比映衬手法
活动5【练习】拓展延伸,说出思乡的诗句
(学生自己说老师补充)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7、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活动6【测试】默写
学生能当堂背诵并且默写
活动7【作业】想象的空间 改写小令为情景交融的散文
课件14张PPT。学习目标:(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思乡”的诗文。?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 、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与关汉卿 、 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走近作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一是散曲。散曲又分为两类: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散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山坡羊”等。有的还有曲题,如本课的“秋思”。
初步了解关于曲的知识听读课文,说原初体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细读课文,说说新的理解和感悟1、小令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2、小令中的景物各自有何特点?所描绘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
3、面对此情此景,旅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4、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枯藤
老树
昏鸦萧瑟荒凉古道西风瘦马“西风”,指秋风。 “道”,象征人生之路
“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 “古”破旧之意。小桥流水人家
旅途所见景象
内心向往精神家园
温馨
恬静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
在天涯!上句点明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下句正面抒发感情。“断肠”的愁苦、“天涯”的遥远,点明了这首小令的主题。段解: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
全篇主旨所在。 元朝建立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不定,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7、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课外拓展(思乡主题的诗句)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想象的空间:改写小令为情景交融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