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重阳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默写这首词。4、学习作者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2学情分析
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诗歌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的理解把握成为教学的难点,由此,必须加强课前预习和朗读指导。
3重点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词的含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活动2【讲授】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活动3【活动】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活动4【活动】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活动5【活动】五、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活动6【活动】六、拓展延伸:
1、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试举例赏析。
A、[唐]杜甫《登高》____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B、[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赏菊:喝菊花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鉴赏古人于军中写重阳。
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
活动7【作业】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词二首》与之风格上的不同。
2、作业:课外搜集毛泽东诗词名句。
活动8【练习】附材料
附:毛主席诗词名句选
1.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 井冈山》
2.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 蒋桂战争》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5.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娄山关》
6.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 昆仑》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
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
10.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11.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 游泳 》
1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 答李淑一》
1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 送瘟神》
1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 到韶山》
1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 登庐山》
1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17.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
1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 咏梅》
1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
20.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2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22.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 鸟儿问》
课件24张PPT。采桑子·重阳词的有关知识: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又叫诗余、长短句。
词有多种词调,又叫词牌,各种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小令(58字以内)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分为:
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
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
三叠(三段)、四叠等。
《采桑子·重阳》中的“采桑子”是词牌,“重阳”
是题目。重
阳
节
的
诗
句诗人刘长卿《九日登高》: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火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李清照《醉花阴 · 重阳》词: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
阳
节
的
诗
句孟浩然《过故人庄》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背景材料:
1929年秋季,毛泽东和朱德抓住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机,率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闽西汀江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和扩大了根据地。所以“战地黄花分外香”。
当年6月下旬,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职务。11月26日,毛泽东重返领导岗位。所以以《重阳》为题,艺术地表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929年10月11日是重阳节,此时毛泽东因患疟疾达三个月之久,毛去上杭与朱德会合,闽西山区仲秋的风景,如湍急的汀江和遍地黄菊,给毛留下深刻印象,精神振奋之余,吟成这首小令。
这首词以突兀劲炼、清新健朗、富含哲理的起句,形象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表达了乐观进取、投身革命、争取自由的奋斗精神。
采桑子·重阳
1925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写人生短促,
点出重阳佳节的无限。写战地菊花的特点
及其意义。写秋风强劲的特点。写仲秋壮丽的景色。上片——
写重阳菊花,
鼓励人们要努力
奋斗。下片——
写壮丽的江天秋景,
歌颂革命根据地大好
形势。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上阙“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 。人生易老 天难老 对比 天难老 强调 “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自然,“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 诗句的意思是说:人生固易老,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 岁岁重阳,则使“人生易老天难老”升华。 重阳是泛指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重阳是特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土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诗句洋溢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军中写重阳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这是什么情调? 厌战思家。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读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那种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 陶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九日》)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九日龙山饮》)——李白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九日》)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杜甫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
(苏轼《南乡子》)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黄庭坚《南乡子》)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比较: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 “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人生易老”,言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促人努力进取、建功立业。
它是将人格宇宙化:“天 难老”,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它是将宇
宙人格化。“人生”与“天”是有尽与无穷、短促与长久的对立统一。
揭示了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2、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词中“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在秋风寒霜中依然绽黄吐芳,
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是现实和象征的双重象征。“分外香”写出了
赏花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诗人
豪迈旷放的情怀。3、谈谈“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劲”的表达效果。 “劲”字,力度最强,写出秋风摧古拉朽、驱陈除腐的威猛之势,又刚健遒劲之美。思考与讨论采桑子 重阳采桑子 重阳上阙下阙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秋风——劲江天——寥廓霜——万里重阳菊花
努力奋斗壮丽秋景
歌颂形势抓住“战地黄花”意象,表达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
战争的赞美之情。抓住“胜似春光”、“秋风劲”等
意象,表达振奋的精神和雄伟
的革命气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秋词二首问题1:这首唐诗借景抒情,诗中的秋景有什么
特点?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