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重阳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古代诗词的学习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课标对古诗词诵读学习的要求是: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在评价上,则侧重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能力。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诗词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中安排的诗词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都是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采桑子 重阳》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中的第二篇,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词。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把秋写得无比壮丽,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迈入初中阶段,诗词的学习有难度,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了朗读诗词、品析诗句的方法,能较好地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3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词的内容,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的高远境界和豪迈词风,熟读成诵。
2.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抓句中关键词语研读、赏析,理解诗作的主题,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诗作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昂扬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
5教法学法分析
①诵读法。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品析法。通过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品味,感受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③比较法:通过对《采桑子 重阳》和其他诗词的比较,领会它们在“意”和“境”上的不同。
6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采桑子 重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朗诵《诗人毛泽东》。
伟大领袖毛泽东,一位伟大的诗人,数量并不太多的七十来首诗词,是毛泽东播撒在坎坷心路上的心灵花朵。回首往昔,领袖毛泽东的每一首诗词,似乎都成为了一次事件,一段岁月,一种激情,还有他的理想的形象见证;每一首诗,似乎都打开着一扇窗户,往里看,那里有诗人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采桑子重阳》,一起体会在这信笔挥洒中折射出的诗人独特非凡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
(配乐诗朗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了解重阳节。
①重阳节:节令名,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因9是阳数,故名重阳。
②相关诗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唐]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毛泽东在1927年的重阳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由重阳佳节引入,调动学生对新课内容的了解。)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
2.体会词的高远意境,感受作者豪迈的词风。
3.学习伟人宽广的胸怀、昂扬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明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一起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诵读诗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读准字音。
◆分外(fèn):超过平常 特别
◆秋风劲:(jìn)力气 精神;(jìnɡ)强劲有力
(先强调字音,并通过意思区分字音,以达到准确朗读,做到字正腔圆。)
2.吟诵:读出韵味。
①标注平仄,掌握吟诵规律。
②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
③指名吟诵,注意“平长仄短” 、“平低仄高”。
3.了解词牌名——采桑子。
①了解“词”。
句式不齐,字数有规定,用字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规定,即格律。
②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名。
全词双调,每调句式为7447,各22个字,格律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课后自己填词创作一首《采桑子》。
(感受词的吟诵,在反复吟诵中读出词的韵味,更直观地了解“词”和“采桑子”这一词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初步感知
①词中写了哪几种秋天的景物?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景物,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品字析句,理解词意
(一)战地黄花分外香
1.比较:“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战地黄花分外香”。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面对的是国难当头,家破人亡,她颠沛流离,流落江南,看到“黄花”(菊花)更有一种飘零凋落的感觉,人物同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陶渊明与南山悠悠然在天地之间相逢的一瞬,是诗人悠然自得、怡然闲适的心境。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俗,“黄花”是有关“重阳”的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通过诗句,引导学生了解历代诗文中菊花的意象。)
2.思考:为何“战地黄花分外香”?
◆“黄花”就是菊花,这里指野菊花。秋天,菊花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很是美丽,但作者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因为这菊花开在不寻常的地方——战地。开在战地的菊花问什么就分外红?老师查找很多的解析,都提到这是因为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的洗礼中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是很合理。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为什么开在根据地的菊花分外香?在根据地建立了不一样的政策,那是什么?打地主、打军阀,是为人民争土地、争平等,人民要斗争,要建立新政权,要翻身当家做主人,这是全新的社会,是经过艰苦的军事斗争取得的,凡是经过斗争得来的东西,总使人感到更加可爱可贵,对它也更加珍惜。开在战地上的黄花是同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胜利可喜,黄花因之也觉得可喜。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战地黄花”为什么“分外香”,在点拨、引导中将词的内容与当时的背景紧密结合,更合理地解读“战地黄花分外香”。)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
下片起句“一年一度秋风劲”。紧承上段“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斗转星移,四时更迭,岁岁有重阳,岁岁有秋风,今年又到重阳,又是一年秋风起。
(二)一年一度秋风劲
1.体会秋风之劲
◆一个“劲”字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不同于春风的温暖和煦,秋风的特点是强劲有力、刚健有力。
◆作者选取了最足以代表季节变化的景物———秋风。秋暑因秋风而消,秋声由秋风而起,无限秋光,总是由秋风造成的。下阕写秋,却指出它比春光还可爱。作者以秋比春,秋色“胜似春光”,春天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
2.比较:“一年一度秋风劲”与“古道西风瘦马”
毛泽东眼中的“秋风”是“强劲”的,而马致远的“西风”却使人感到一种凄凉,这是为什么?
◆马致远是一个远在天涯的“断肠人”,是一个游子,所以面对秋景难免会有一种凄凉之感;而毛泽东是一位革命家,身历战争的胜利,红军对于军阀的战争,有一种“秋风扫落叶”的气势,所以感受到了秋风的强劲力量。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秋风过后,“寥廓江天万里霜”。
(三)寥廓江天万里霜
1.体会“霜”的丰富内涵。
◆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变红、紫等颜色的草树之类。这里的霜,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在这里既指“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还包括了各种秋实和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2.展开想象,生动描绘“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阔景象。
◆寥廓江天万里霜,齐读文下注解——江天多么宽广高远,经霜的万里秋色多么壮美。
◆“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由于压韵的关系,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请展开想象,生动描绘“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阔景象,注意描写顺序。
◆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一抹抹的红和紫,渲染着大地的金黄,满山云锦。金风送爽,远处飘来野果子的清香。多么壮阔、美丽的秋景!
(抓句中关键词,在比较探究中领会它们在“意”和“境”上的不同,更准确地理解本首词的词意;展开想象,生动描绘“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阔景象,为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做准备。)
“黄花”是近景,细小的景;“江天”是远景,是阔大的景。不管是远是近,是大是小,都能体现出“胜似春光”的特点。
诗缘情。作者描写如此壮丽的秋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四、深入探究
作者借如此壮丽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引入背景介绍:
◆1929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毛泽东来到上杭,领导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再加上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2.引导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的黄花,在寒秋中傲然绽放,作者在这里登高远眺,他一定是相信这小小的菊花,可以绽放在漫山遍野,它一定可以绽放更多更远的香气,它也一定可以形成万里的秋色——寥廓江天万里霜。
◆正如这革命一样,虽然道路艰辛,因为这是我们民族5000年从未建立的新的政权,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不曾有过,会阻力重重,但一年一度秋风劲,作者相信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不断壮大,革命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新的政权一定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寥廓江天万里霜,满山云锦、层林尽染、万山红遍,这灿烂的秋色不正预示着革命的胜利吗?这是作者的豪情壮志,是乐观的革命情怀。
(引入背景介绍,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五、背诵全词
六、总结方法
1.看板书,回顾学习过程。
2.总结学习词的方法:
①反复吟诵。
②抓关键词理解词意。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主题。
(教学,一方面是传授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总结学法,交给学生学习词的方法,使学生今后能更好地学习词。)
七、了解艺术特色
1.立意新颖
◆秋,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难于分开。毛泽东的这首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壮阔、壮美,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刘禹锡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壮志,但抒发的也只是个人的情感。毛泽东的词不一样,他是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看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娇”,想到的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意境高远。
◆“人生易老天难老”, “人生易老”意思是人生短暂,“天”这里指自然、自然规律。作者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
◆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意境高远。
◆体会毛泽东诗词高远的意境和豪迈的词风。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借此论之,毛诗七十,一言以蔽之,曰扬心志。诗人的文采自然令人欣赏,但“诗品出自人品”,我们更应学习的是伟人宽广的胸怀、昂扬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八、分层布置作业
活动2【测试】采桑子 重阳
当堂背诵默写。
活动3【作业】采桑子 重阳
1.背诵《卜算子 咏梅》《沁园春 雪》和《浪淘沙 北戴河》。
2.小练笔:展开想象生动描绘“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阔景象。
3.自己填词,创作一首《采桑子》。
4.推荐阅读《毛泽东传》。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学习能力分层布置作业。)
课件25张PPT。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算数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学习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
2.体会词的高远意境,感受作者豪迈的词风。
3.学习伟人宽广的胸怀、昂扬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诵读诗文:
1.读准字音。
2.读出韵味。
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诵读诗文:
1.读准字音。
2.读出韵味。
3.读出情感。初步感知:
1.词写了哪几种景物?
2.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品字析句:
战地黄花分外香
1. 比较:“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战地黄花分外香”。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俗,“黄花”是有关“重阳”的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面对的是国难当头,家破人
亡,她颠沛流离,流落江南,看到“黄花” (菊花)更有一种飘零凋落的感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陶渊明与南山悠悠然在天地之间相逢的一瞬,是诗人悠然自得、怡然闲适的心境。
品字析句:
战地黄花分外香品字析句:
战地黄花分外香
2.思考:为何“战地黄花分外香”? “黄花”就是菊花,这里指野菊花。秋天,菊花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很是美
丽,但作者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因为这菊花开在不寻常的地方——战地。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为什么开在根据地的菊花分外香?在根据地建立了不一样的政策——打地主、打军阀,是为人民争土地、争平
等,人民要斗争,要建立新政权,要翻身当家做主人,这是全新的社会,是经过艰苦的军事斗争取得的。开在战地上的黄花是同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胜利可喜,黄花因之也觉得可喜。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品字析句:
一年一度秋风劲
1.思考:秋风有怎样的特
点?
一个“劲”字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不同于春风的温暖和煦,秋风的特点是强劲有力、刚健有力。
作者选取了最足以代表季节变化的景物秋风。秋声由秋风而起,无限秋光,总是由秋
风造成的。下阕写秋,却指出它比春光还可
爱。作者以秋比春,秋色“胜似春光”,春天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
品字析句:
一年一度秋风劲
2.比较:“古道西风瘦马”与“一年一度秋风劲” 。 马致远是一个远在天涯的“断肠人”,是一个游子,所以面对秋景难免会有一种凄凉之感;而毛泽东是一位革命家,身历战争的胜利,红军对于军阀的战争,有一种“秋风扫落叶”的气势,所以感受到了秋风的强劲力量。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品字析句:
寥廓江天万里霜
1.了解“霜”的丰富内涵。
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的草树之类。
这里的霜,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在这里既指“层林尽染”的霜叶,“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江,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还包括了各种秋实和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品字析句:
寥廓江天万里霜
2.展开想象,生动描绘“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阔景象。 寥廓江天万里霜,文下注解——江天
多么宽广高远,经霜的万里秋色多么壮美。
“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由于压韵的关系,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请展开想象,生动描绘“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阔景象,注意描写顺序。
深入探究:
思考:作者借如此壮丽的景抒发出怎样的情感? 1929年9月,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的
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
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
这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毛泽东来
到上杭,领导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时的
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面对
怒放的野菊花,再加上秋色烂漫,胜利
在望,诗人充满了喜悦,写下了这首情
景交融、脍炙人口的词作。 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的黄花,在寒秋中傲然绽放,作者在这里登高远眺,他一定是相信这小小的菊花,可以绽放在漫山遍野,可以绽放更多更远的香气,它也一定可以形成万里的秋色——寥廓江天万里霜。
正如这革命一样,虽然道路艰辛,这是我们民族5000年从未建立的新的政权,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不曾有过,会阻力重重,但一年一度秋风劲,作者相信革命的力量可以如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不断壮大,革命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新的政权一定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寥廓江天万里霜,满山云锦、层林尽染、万山红遍,这灿烂的秋色不正预示着革命的胜利吗?这是作者的豪情壮志,是乐观的革命情怀。
1、反复吟诵。
2、抓关键词理解词意。
3、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
主题。
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