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2新设计
重朗读,由整体感知到重点分析。
从朗读、引导、理解到名句赏析,进行能力的培养。
3学情分析
根据这篇诗歌的特点,结合初一(7)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在学生学生朗读过程中,积极扫除字词音形义方面的障碍,通过解题提出问题,反复朗读来逐步解决问题,达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探知诗歌寓意。初一(7)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较明显,上课主动发言的学生不多,我想通过讲述故事,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及积极质疑来改善这一状况,因而在教法上主要采用了讲述法、朗读法、检测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中要查找刘禹锡和刘禹锡的诗歌,朗读课文,当堂背诵,当堂默写。
4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教学难点: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前置练习:背诵杜牧的《山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5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由课前吟诵引入背诵杜牧的《山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也是多姿多彩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面对绚烂多彩的秋季,都会生发不同的情感和感受。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三、出示学习目标,共同确认目标。
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读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四、学习新知:
1、走近作者:学生4-6人一组交流预习资料,查缺补漏,互通有无,展示后教师加以补充强调。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贞元七年中进士。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初读诗歌解诗意:
1)指名同学朗读,明确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情感。
2)点明诗歌体裁,寻找韵脚,纠正节奏和重音。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结合文下注释,师生共同解读诗意。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
4)听读录音,感知诗情。
从诗中可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5)再次指导,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3、再读诗歌悟诗情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解读自古:★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代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为什么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4)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三读诗歌品诗境 试赏析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排”有冲破之意。诗人借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的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开阔明丽、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直接抒写自己对秋天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顽强的精神,启示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百折不屈,勇于奋斗。
5、四读诗歌作比较 问题: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同: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秋词》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6、小结本讲:
1)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2)吟咏生命写华章: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五、作业布置
1、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秋词》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2、课外搜集作者刘禹锡的诗歌名句。(不少于5句)
六、板书设计:
秋 词(颂)
古——悲
议秋 对比——乐观明快
我——胜 意境:开阔明丽
形——孤单、独特、振翅高飞 积极乐观
绘秋 神 奋发向上
情——诗兴、豪情、壮志 顽强豪迈
——面对困难、挫折,要百折不屈、勇于奋斗
课件12张PPT。课前吟诵 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秋 词刘禹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读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
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
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走近作者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贞元七年中进士。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初读诗歌解诗意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
从诗中可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再读诗歌悟诗情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代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再读诗歌悟诗情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为什么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4、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三读诗歌品诗境试赏析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排”有冲破之意。诗人借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的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开阔明丽、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直接抒写自己对秋天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顽强的精神,启示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要
百折不屈,勇于奋斗。四读诗歌作比较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同: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
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
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
鲜明,色彩绚丽;
《秋词》侧重抒写感受,以
说理为主。 吟咏生命写华章 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作业布置1、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
《秋词》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2、课外搜集作者刘禹锡的诗歌
名句。(不少于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