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背影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5.背影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1 20: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背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以及本课的特点,按照初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21
cnjy
com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灯、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重点难点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3)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2·1·c·n·j·y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我们同学有谁知道母亲节是几月几号?那父亲节呢?(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人们在庆祝母亲节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我们的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是啊,日月轮回中,我们忽略了多少父亲的爱,而父亲一直在身后,无怨无悔地延伸着庇佑的苍穹,用自己朴实的父爱无私地为儿女编织着美丽的保护伞。(教师背对着学生问道):我这清瘦的背影能扣开你们的心扉,激起情感的波澜,奏出一支爱的赞歌吗?肯定不能,可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不仅能,而且还把这个“背影”深深烙进了无数读者的心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有诗赞曰: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是什么成就了“背影”这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背影”,探索其中的奥妙,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2-1-c-n-j-y
活动2【讲授】2、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
1〉
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2〉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来源:21cnj
y.co
m】
活动3【讲授】3、寻找真实
这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就是感情的真实。默读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第1~3自然段,把6个词(祸不单行、奔丧、狼籍、出卖典质、惨淡、赋闲)连起来复述课文(词语先后顺序可调换,“祸不单行”可在起始句中,也可放在结束句中)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文中朱自清先生的回忆的源头(八年前的往事),寻找当年“父亲”背影产生的背景吗?【出处:21教育名师】
明确:写作背景——这篇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作者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这种情绪必然流露于笔端。正值家境败落,“走投无路”的时候。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在这家庭光景惨淡的时刻,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
活动4【讲授】4、聚焦“背影
(1)文章有几个“背影”?最好为每个“背影”取个名字。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个“背影”?联系全文细细品味。21cnjy.com
文章开头难忘背影作用:开篇点题,创设浓重的感情气氛。
第一次感动背影作用:浓墨详写,具体描绘背影,表现父亲爱子的深厚感情
(车站送别)
第三次难舍背影作用:深化主题,远见背影消逝,背影淡而情愈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
(别后远景)
第四次浮现背影作用:首尾呼应,思念情深。
(2)重点研读作者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段落,买橘子的背影。(朗读、讨论第五段)
A.
找出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几个关键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语;“黑”、“布”、“蹒跚”、“肥胖”、“向左、攀、缩”。
 B.
再读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境,除了眼见的艰难,还有没有看不见的无形的艰难?
提示:联系课文的二、三、四段。在答案中为了把深沉的父爱化抽象为具体,一边是艰难,中间是等号,另一边是父爱。当艰难在一步步增加时,父爱也一步步地扩大。
活动5【讲授】5、解读眼泪:
刚才的探究让我们收获了这至情至善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爱,如果你用同样的方法去全文探究,一定会有更多爱的收获。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第一次见父亲悲哀的泪第二次见背影感动的泪
第三次别父亲离别的泪第四次
想背影伤心的泪
活动6【活动】6、品味语言:
认真品读、体味,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读读想想,文中哪一点,打动了我们的心。可采用“我认为好,因为”的句式。21·cn·jy·com
学生可从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等畅所欲言。
活动7【活动】7、热点争鸣
⑴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語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夠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21教育网
⑵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活动8【活动】8、诗化父爱
品味着这感人至深的父爱,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用诗的语言来抒写父爱是什么吗?可以从课文和生活两个方面去找诗意。
教师诗兴已起,先写几句:父爱是临别时的叮嘱,父爱是病床前那焦虑的眼神,父爱是电话里的一句还有钱吗?……
下面请同学们一人一句续着写,用我们整个班的智慧来抒写父爱的诗篇。写完了请同学们一齐来深情地朗读我们的作品吧!21·世纪
教育网
活动9【练习】9、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活动10【活动】10、歌唱父亲
《父亲》这首歌,是对父爱的真实写照和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讴歌,可以把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推向高潮,唤起学生生活体验,教师再加以旁白:是呀,聆听着这深情的讴歌,体验着本文舐犊父爱,我们都是父亲的儿女,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动?做儿女的我们,又应该怎样来面对这至情至善的人间真情呢?
  在此我送给大家两份特别的礼物:
  索取爱,付出爱的人会很累;
  懂得爱,付出爱的人会很欣慰;
  回报爱,付出爱的人会很幸福;
  奉献爱,付出爱的人会为你而骄傲。
  你选择做哪一类人呢?并以实际行动来兑现这种选择。
  向大家推荐几篇精美的散文——《父爱》(苏童)、《代沟》(梁实秋)、《匆匆》(朱自清)《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相信读了之后你一定会喜欢他们。
活动11【活动】11、情感升华
(放背景音乐《懂你》)同学们,至爱亲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www.21-cn-jy.com
活动12【作业】12、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