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赏析语言;训练想像能力。
2、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对课文进行学习,让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报答父母。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性格较为活泼,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还需要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够得到拓展与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还是应该以启发诱导为主,同时让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对课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他们解决,尽量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积累兴趣,为以后的持续提高奠定基础。
3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为引子,导入课题《父母的心》,她将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父母之爱。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他的很多作品正是他这种心绪的反映。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寓所自杀。
2、需掌握的注音 濑户内海 (lài) 褴褛 (lán lǚ)酬谢(chóu xiè) 失魂落魄 (hún pò) 羡慕 (xiàn mù) 无精打采 (cǎi)
三、学习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准备回答两个问题:
(1) 请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2) 故事经历了几次曲折?
明确: ①本文写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请2—3人发言,比比谁更简洁。)
②一波三折 送走( 大儿子 ) →( 二儿子 )换回( 大儿子 ) →( 女儿 )换回( 二儿子 ) →要回( 女儿 ) 写作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这样写的优点:更曲折,更生动,更富于感染力 过渡:这对父母在内心深处痛苦地挣扎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对孩子的爱。而这种真挚的感情已经被川端康成用文字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文字还原成真挚的感情。
2、再读体验: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边读边圈点勾画,思考两个问题:
①他们既然把孩子送出了,为何最后又把孩子要回来?
②文中哪个画面最使你感动?请简述理由。
提示:可从神态、语言、动作入手,抓关键字词等方面分析
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明确: ①虽然理智告诉他们可以送出孩子,但这种理智经不起时间和感情的折磨,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的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贵妇人要回了孩子。
②引导学生活动。
3、三读感悟:
既然最终那对贫穷的父母没有把自己的子女送走,那么一开始就写父母不送子女给财主夫人,好不好?请说说你的原因。
不好。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的好处是:①符合生活的真实;②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③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B你认为这一家人将来生活、命运会怎么样呢?请你作出一个想象。
4、四读探究:
过渡:父母对子女都有一颗崇高的爱心。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见解。
教师可以从理性和感性(感觉和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从理性上说是不明智的,但理性却是经不住情感的考验,世间任何事物都不能与父母对子女的爱相比。
引导:文中几次换孩子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这对贫穷的父母在整件事中经历了何等曲折、复杂、痛苦的心路历程。一方面,他们爱孩子,舍不得丢弃任何一个孩子,这种浓浓的爱子之心令人动容。另一方面,他们又迫于生计,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举步难行,淡淡的哀愁萦绕我们心头。
四、拓展延伸
1、本文为什么起名“父母的心”?“心”在文中有何含义,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他们的心理变化展开的;父母最后的决定可以真切地反映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眷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感情升华 同学们,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连“乌鸦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最大愿望,可我们做儿女的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诗句告诉我们:小草报答不完太阳的光辉,我们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父母养育之恩情。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刻苦学习,更加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报答父母。
五、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小说中的主人公,因为有了父母浓浓的爱心,他们一定能克服生活上的艰难险阻,健康而幸福地活着。同时也让我们祝愿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度春秋,让亲情永驻人间。 也希望大家把这种爱的感觉延续到课后,让我们以笔传情。
六、作业
1、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 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2、回家给父母洗洗脚。
七、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
送大儿子: 眼含热泪,难舍难分
用二儿子换大儿子: 无精打采
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 :失魂落魄
最后请求归还女儿: 痛哭失声
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课件19张PPT。请欣赏歌唱家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父 母 的 心川端康成(小小说)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伊豆舞女》、《雪国》、《千羽鹤》、《古都》等。作者简介 “由于他的小说艺术——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典型民族性的日本灵魂”——这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得奖评语。 这篇小说与川端康成本身的经历有关。他1899年出生,1901年父逝,1902年母逝,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又相继逝世,所以,他特别渴望父爱和母爱。这篇小说,正事他这种内心渴望的产物背景链接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濑户内海 (lài)
褴褛 (lán lǚ)
酬谢(chóu xiè)
失魂落魄 (hún pò)
羡慕 (xiàn mù)
无精打采 (cǎi)自由朗读课文
复 述 这 个 故 事
(1)抓住主要事件。
(2)语言生动简明。
(3)时间不超过3分钟。故事经历了几次曲折?送走( 大儿子 )
→( 二儿子 )换回( 大儿子 )
→( 女儿 )换回( 二儿子 )
→要回( 女儿 )
写作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这样写的优点:更曲折,更生动,更富于感染力(一)破题
(二)开端
(三)发展
(四)高潮
(五)结局理清结构(1—2)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3—6)送一个孩子给她(7—12) 送走长子
用次子换回长子
用女儿换回次子(13—16)要女儿(17)一家六口团聚在几个不同的阶段父母亲的心情是怎么样的?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说出“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探究思考1.既然最终那对贫穷的父母没有把自己的子女送走,那么一开始就写父母不送子女给财主夫人,好不好?请说说你的原因。
不好。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的好处是:①符合生活的真实;②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③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2.你认为这一家人将来生活、命运会怎么样呢?请你作出一个想象。
各抒己见 父母对子女都有一颗崇高的爱心。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见解。
本文为什么起名“父母的心”?“心”在文中有何含义,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他们的心理变化展开的;父母最后的决定可以真切地反映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眷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 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收集有关材料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一父对于十子之至情,较十子对于一父之至情为深。(德国谚语)
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西班牙谚语)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据说爱是下倾的,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胜于子女对父母之爱。(墨尔)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英国谚语)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里)
造化把一切安排得那么美妙,婴儿一到了这个世界上来,就发现有一位母亲随时爱顾他。(米西兰)
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塞尚)
母亲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克鲁普斯卡娅)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比彻)母亲有如光辉灿烂的朝阳。(佚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法国谚语)
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加莉娜)
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华兹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