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父母的心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1 21:03:39

文档简介

父母的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在回忆学习小说方法的基础上,解读这篇小说,理解“父母的心”的含义。
了解川端康成“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的作品风格。
2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的乡镇中学初二年级学生。班级内,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总体来说偏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两极分化较大。
3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曲折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文字,感受父母对子女崇高的爱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教师:“诸位把眼睛闭上一分钟,然后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父亲或者母亲的心。”
教师选择一两名学生说他们父母对其最大的心愿。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父母的心只在儿女身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热切地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前途,自己的儿女生活幸福。这一片爱子之心是崇高的,也是伟大的。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一起再次走进《父母的心》。
活动2【讲授】解读小说
忆旧知
教师:李老师在学习《草》一文时,给大家介绍的小说学习的方法是——【带着学生一起回忆旧知】
第一,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第二,读情节,了解内容;第三,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形象;第四,联系人物形象与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PPT出示小说阅读方法:了解背景——读情节——析人物——解主题)
(PPT出示)解读小说第一步:了解背景
教师组织一名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PPT出示教师准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大阪, 两岁丧父,3岁丧母,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岁时祖父亦亡,孤独忧郁伴其一生。1968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古都》等。
在川端康成的内心深处,一直特别渴望父母之爱。小说《父母的心》正是他这种内心渴望的产物。
(PPT出示)解读小说第二步:读情节
教师:(PPT出示)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内容,抓住情节中的要素(PPT出示抓要素),简要复述小说情节。比比看——谁读得既快,抓的又准。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五分钟,请学生简要复述情节。
明确:要素一:人物——贵妇人、贫夫妇
(板书:贫夫妇——贵妇人)
要素二: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贵夫人要求贫夫妇送一个孩子给她,贫夫妇犹豫之后答应了,送走了大儿子,接着又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然后有用女儿换回而儿子,最后又将女儿要回。贵夫人最终被他们感动,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最后,这一家六口又团聚了。
教师引导学生在横线上填空:(PPT出示)
本文情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贫夫妇先后三次要回自己的儿女。用八个字来形容这个故事情节的特点就是一波三折,跌容起伏。
小说的情节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中心人物可以说是小说的灵魂。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贫夫妇。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品评一下文中的中心人物描写
(PPT出示)解读小说第三步:析人物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抓关键词,细品味。
(PPT出示)抓关键、细品味
教师:请大家快速寻找人物描写关键词,细细品味,然后将你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巡视,学生寻找、品味人物描写关键字词句,找到即举手发言。)
明确:先找出写贫夫妇描写文字,从中抓住关键词,品味“父母的心”。
【学生不一定把所有关键词都找出来,只要能够抓住一两个关键词,品味出贫夫妇这对父母的真实心理即可。文中第15段为重点语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情节探究贫夫妇的内心深处情与理的激烈斗争过程。】
第2段中外貌描写,关键词:“衣衫褴褛”“寒酸相” “相当的破旧”,突出贫夫妇的寒酸,穷苦难度。
第4段中语言描写:表明贫夫妇明知自己家艰难处境,仍态度坚决地表明心态——绝不扔掉孩子。他们的爱子之心初次显露。
第6段中语言、神态描写,关键词“十分犹豫”“商量之后才能决定”。面对贵夫人优厚的条件,贫穷父亲的犹豫神情已经透露出他难舍亲子的心态。
第7段中神态描写,关键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表现了贫夫妇对大儿子难以割舍的爱意。
第9段中神态、与语言描写。由“无精打采”和“仔细地想了又想”可见贫穷的父亲面对送走儿子,得到优厚条件的现实,内心忍受了一夜的煎熬,其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见。
第11段神态、语言描写,由“很不好意思”可见贫穷的母亲也为自己来回换儿女而深感歉疚。但是她还是来到贵夫人哪里要求换儿子。这与其后第12段中的“失魂落魄”一起见证了她爱子之深。同时又透露出这位母亲失去女儿后的心神不定,惊慌异常的心理,为下文要回女儿做好了铺垫。
第15段中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由“失声痛哭”“又哭”进一步表现了贫夫妇送走女儿后的痛哭心理。由“决不留恋孩子” “总担心”“一夜难眠”“与其……还不如”可知这对贫夫妇的真实心声——在优厚的条件面前,他们也想理智地答应送走一个孩子,给孩子一个更优越的环境,但是情感上对女儿难以割舍的厚爱最终战胜了理智,使得他们宁愿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也不分开。
教师总结: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能见证贫夫妇厚爱子女之心。
(在之前的板书“贫夫妇——贵妇人”的横线下板书:厚爱子女)
(PPT出示)贫夫妇面对优越的条件,最终拒绝这份诱惑,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师:文章还写到了另一类人——贵夫人(PPT出示“贵妇人”)
(PPT出示)原作节选:
有钱的妇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禁不住落泪。“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作为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你就拿它作为在北海道干下去的资本。”
于是,那位父亲由于那位有钱的妇女帮忙,受雇于函馆的某公司,一家六口过上了好日子。
教师:读文章并结合原作内容,细细品味贵妇人的表现,感受她是怎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明确:贵夫人了解到贫夫妇的艰难处境就问贫夫妇能不能送一个孩子给她,还开出优厚的条件;当看到贫父母失魂落魄的样子,不高兴的她也同意了贫穷父母的要求;当得知贫夫妇要回女儿的真实理由时,贵妇人“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禁不住落泪”,并且对贫夫妇表示“完全理解”,甚至“羡慕”贫夫妇。由此可见,贵夫人对贫夫妇有同情心;她虽然没做过母亲,但是对贫夫妇的爱子之心同样理解。综合以上两点认识可知:贵妇人也有厚爱子女这一共同的人性。
(PPT出示)解读小说第四步:解主题
教师:根据贫夫妇和贵妇人的共同性,总结: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总结:作者通过刻画贫夫妇和贵妇人这两类身世、境遇、经济状况完全不同的人,因父母厚爱子女之心而相互理解,充分地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板书:父母的心)
活动3【活动】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
教师:有人说《父母的心》这篇小说体现了川端康成小说的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前者,刚才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那么后者体现在哪里呢?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各组间巡视,视各组讨论情况或者引导学生读情节,关注读时的内心感受,或者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谈认识,然后请一两名学生发言。
讨论明确:
如:小说第四段中贫夫妇最初的决心——“……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抚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这么说,但是绝不会把他们扔了……”,还有第15段中贫夫妇最后的决心——“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两个“决心”,都令我们读者不禁为他们担心:一家人的确团聚了,但是他们一家能否度过艰难的岁月呢?他们会不会饿死在一起?读时,我们总觉得有一缕哀愁的情调,产生出一种淡淡的哀怨的力量。
如: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而又令人伤感的故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多好,可是家境又是那样的艰难,舍不得也要舍得,送出去却又牵肠挂肚,故事本身就会令人伤感,产生哀愁的情调。
如:川端康成自幼丧失父母,内心特别渴望父母的爱。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写作本文时,一定是把他自己的伤感、哀愁情调,融入那语言之中,让我们总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教师总结:古人云:“文如其人。”川端康成父母早逝,无法得到父母浓浓的关爱之心,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融入了他对父母之爱的渴盼。那“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就形成了川端康成作品共同的风格。大家课后也可以选读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古都》,再次感受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魅力。
活动4【活动】链接生活体验
教师:川端康成很不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爱,而我们是幸运的,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之爱的温暖。你能说说你所发现的父母对子女崇高的爱心吗?在感受这份浓浓的父母之爱时,你最想对自己的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教师视教学时间的多少选择学生发言。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回家后将自己对父母最想说的一句话亲口告诉父母,并且给他们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将父母和自己的表现形成文字书写出来。
课件14张PPT。父 母 的 心川端康成父亲(father)
母亲(mother)
爱(love)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伊豆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散文名篇《我在美丽的日本》。父 母 的 心简介作者及其作品1、给下列字注音:
濑( )佣( )酬( )
舱( )褴褛( )妇女( )
2、解释:
失魂落魄:
如数奉还:
父 母 的 心làiyōngchóucānglán lǚ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检查预习 按照原数还给人家,如:依照、按照fù读课文,讲故事 这是发生在日本一艘轮船上的故事…… 读课文,讲故事这是发生在日本一艘轮船上的故事……
破题(1、2)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开端(3-6)想领养孩子。发展(7-12)三次换送子女。高潮(13-16)要回女儿。结局(17)一家六口团聚。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犹豫不决,要和孩子母亲商量后决定贫穷父母认为对方条件优越,送走一个孩子可让他过好日子,自己的负担也可减轻些。实在舍不得长子,要把他要回来。用老二去换吧,不论怎么穷,也不能把长子给人。次子也舍不得,也要去要回来,扔了他就是扔了婆婆,这是不孝啊。还是用女儿去换吧。女儿也太小了,也舍不得。拿了钱了,怎么办?如数奉还,我们宁愿全家六口饿死在一起淡淡的哀愁总 结 写作特点:1、一波三折,跌宕起伏。2、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自主展示1◆ 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
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
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答提示: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
现在这样的好处是:①符合生活的真实;②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③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 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简述理由。自主展示2◆ 拓展延伸
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请你为这篇课文续写一个故事。展示你的写作才能父母的心请你以“父母的心是 ”为句式说一句话。 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让我们永远感恩父母!父母的心据说爱是下倾的,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胜于子女对父母之爱。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
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