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教材知识梳理篇
中国现代史
第18课时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
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大线索梳理
1
考点梳理
2
纵横学史
3
福建近5年中考聚焦
4
大线索梳理
1
阶段特征:
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祖国统一: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外交上:(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成熟;(2)20 世纪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恢复邦交,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3)改革开放后,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国防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技文化: 科技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技术、杂交水稻、青蒿素等;
社会生活: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考点梳理
2
考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年2考】[2022、2024 年考]
2022版课标: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
概念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法律依据
实施
地位
①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后被载入宪法。②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 120个自治县(旗)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意义
进入新时代的发展
①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进入新时代, 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础[2024年考]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领域 主要措施 重要意义
政治
经济
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共同繁荣发展 领域 主要措施 重要意义
文化
政策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考点2 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
2022版课标:
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
一、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8年2考】
提出
内涵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地位
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022年考]
①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②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③为解决争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港澳回归的原因:
(1) 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根本原因 )
(3) 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港澳人民期盼回归。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4)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5) 港澳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回归契合历史发展潮流。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不同之处:
(1) 台湾问题是国民党兵败退踞台湾形成的,属于我国内部矛盾,是我国内政,不容别国干涉;
(2) 港澳问题是列强侵略造成的,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已通过外交手段解决。
二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8年3考】[2020、2022、2023 年考]
香港和澳门 回归
意义
1997 年7 月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023 年考]。1999 年12 月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2020、2022 年考]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方针
措施
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①2003年,内地与港澳分别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逐步开放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澳游
②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③中央政府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作用
香港、澳门呈现与内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 、海峡两岸关系改善
台湾问题由来
对台湾的基本方针
①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分离;
②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①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② 2022 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强调,我们愿意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 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
①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有共同的语言文字,统一是民心所向;
②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③港澳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范例;
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符合两岸共同利益;
⑤《反分裂国家法》的保障;
⑥“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大多数国家承认
考点3 社会主义外交、国防、科技成就
2022版课标:
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取得的外交、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
··
一 外交成就
1.1949 年至20世纪50 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8年1考】
打开外交局面 背景
实践
意义
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意义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体现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求 同存 异”的方针 提出
意义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时提出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图片解读: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史料证实
(1)“求同”的“同”: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都担负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存异”的“异”: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
“求同存异”的含义:
2. 20 世纪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中日恢复邦交【8年4考】[2026 年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1 年)55 周年]
恢复 在联 合国的合法 席位 [2021 年考] 背景
概况
意义
①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
共和国排斥在外;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长期努
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1971年10月,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
发挥重要作用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通过后,多国代表欢呼庆祝
中美建交 背景
过程
意义
美国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失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促进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20 年考]
中日 恢复邦交
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3.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
外交 政策
外交 策略
外交 布局
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①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②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外交 成果
意义
①截至2024年1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3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②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 国防建设成就
陆军
海军
空军
经过几十年,发展成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飞机经历了从国外购买→仿制(歼-5)→自行研制(歼-20)历程
导弹部队 建立
任务
意义
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
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新时代 强军之路
①强军目标: 2013年, 习近平正式提出“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
④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军种,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等兵种
③五大战区: 2016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②古田会议: 2014年,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 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启示:①科技强军是国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② 从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是我国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基础;
③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
④随着国防实力的增强,我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
【知识整合】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
【核心素养要求:时空观念】
三 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8 年5 考】 [2026 年是第一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1966 年)60周年]
人物
成就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2020、2022年考]、邓稼先(“两弹元勋”)
①核弹: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 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18年考]
②导弹: 1966年, 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意义
②开创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的宇宙开发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了贡献[2019年考]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成功 原因
精神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民族获得独立;
④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2019年考]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⑤国家战略重视与持续投入;
⑥国际科技交流的间接助力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2. 航天成就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3.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8年2考】
杂交 水稻 时间 人物
贡献
作用
20世纪70年代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2020年考]
①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 年考]
②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青蒿素 概况
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 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知识整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3)全国人民的支持。
(4)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科学家们的刻苦努力。
(5)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6)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推动。
考点4 社会生活的变迁【8年3考】
学习要求: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一 、日常生活的变化
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凭布票购买,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个性时尚
[2023年考]
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食
住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住房比较拥挤, 室内设施很简单
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行
用
原因
自行车、公交车、火车等, 交通落后
地铁、私家车、飞机等;出行方式多种多样
电器种类齐全、更新频繁
电器很少, 手表、收音机为高档消费品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科学技术的推动;③改革开放的实施;④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19 年考]
二 、交通建设和通信发展
交通建设 铁路
公路
航空
城市 交通
截至2010年底, 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到2021年底, 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国内、国际航线众多,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 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二 、交通建设和通信发展
通信发展 电信
互联网
我国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
互联网发展迅速, 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纵横学史
3
中外联系、小切口·大历史 从国际会议中观察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结论总结:
角度1:综合国力是决定中国国际地位的根本因素。
角度2:国家利益是影响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主要因素。
福建近5年中考聚焦
4
1
2
3
4
5
6
7
1. 【2022 福建2 分】“香港欣归祖国,颂歌高唱未来”“两制光昭四海,五星辉耀寰球”的对联体现了 ( )
A. “九二共识” 的达成
B. “一国两制” 的实践
C. 军队建设的成就
D. 两岸“三通”的实现
B
2. 【2023 福建2 分】下面的时间轴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其学习内容的主题是( )
A. 民族共同繁荣
B. 香港回归祖国
C. 经济特区发展
D. 对内改革深化
B
1
2
3
4
5
6
7
3.【2024 福建2 分】在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基础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放假2 天,民族节日放假7 天。这体现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各地支援边疆开发
C. 节日活动精彩纷呈
D. 旅游行业蓬勃发展
A
1
2
3
4
5
6
7
4. 【2021 福建2 分】1971 年 1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 )
A.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推动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C.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改善了与美国之间的关系
C
1
2
3
4
5
6
7
5. 【2021 福建2 分】 袁隆平发明的“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去世前,91岁高龄的他,还坚持在三亚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据此可知,他 ( )
A. 致力创新、崇尚劳动 B. 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C. 艰苦朴素、乐观自信 D. 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A
1
2
3
4
5
6
7
6. 【2024 福建2 分】下表所示说明我国 ( )
中国交通里程变化情况(部分)
B
A. 国防科技日新月异 B. 交通建设飞速发展
C.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 工业体系已现雏形
1
2
3
4
5
6
7
7. 学校开展关于“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的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 福建2 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受经济等条件制约,人们的穿着需求主要集中在坚实、保暖、耐磨、耐脏上,民众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黑、灰色。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众着装的特点。(2 分)
特点:经济实用;色彩单调。(任答一点即可)(2分)
1
2
3
4
5
6
7
【2023 福建4 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
新趋势:款式由单一到多元;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衣着需求从“穿暖”到“穿美”转变;着装理念从大众化到个性化。(任答两点即可。或其他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4分)
1
2
3
4
5
6
7
【2025 福建节选8 分】【材料三】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特点。
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重视科技探索和科研引领;注重对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重视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一代代航空航天人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等等。(8分)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