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渔夫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 课件 (2)

文档属性

名称 7.渔夫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 课件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1 21:0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渔夫的故事《一千零一夜》
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德王后白头偕老。这就是《一千零一夜》书名的由来。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方”,“谭”通“谈”),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学习目标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从外貌、语言、心理描写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 培养善于动脑,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读准字音谋( )生 撬( )去
弥( )漫 违( )背
丑陋( ) 宝 藏( )móuqiàomíwéilòuzàng 比一比,看谁能把长文章读短,快速阅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方法指导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渔 夫捕鱼 捞 瓶渔夫放魔出 瓶 渔夫诱魔入瓶渔夫 投瓶入海人物形象:
【 】的渔夫
【 】的魔鬼
注意:渔夫和魔鬼前后心理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诚实、善良、机智、勇敢…… 凶残、狡猾、虚伪、愚蠢……主题:
这 个 故 事 说 明 了 什 么 道 理 ? 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情节:
捕鱼捞瓶——放魔出瓶——
诱魔入瓶——投瓶入海
完整人物形象:
【 】的渔夫
【 】的魔鬼
注意:渔夫和魔鬼前后心理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诚实、善良、机智、勇敢凶残、愚蠢、狡猾、虚伪鲜明主题:突出
这 个 故 事 说 明 了 什 么 道 理 ? 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陈玉蓉 ------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55岁的陈玉蓉,是湖北武汉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无法医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叶海滨的病情恶化住进医院,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 然而,就在手术前常规检查中,叶海斌被查出丙肝,必须全部切除,需要母亲切1/2甚至更多的肝脏给儿子。可是,母亲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脏不足以支撑其自身的代谢。无奈,捐肝救子的手术被取消。
陈玉蓉从医院出院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每天走十公里。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有时夹块肉送到嘴边,又塞回碗里去。陈玉蓉说自己有时太饿了,控制不住吃两块饼干,吃完了就会很自责。7个多月来,她的鞋子走破了四双,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而几条裤子的腰围紧了又紧。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没有了。就连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医生说“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肯定做不到!”
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陈玉蓉的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为渔夫写一个颁奖词 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面对魔鬼的淫威,他想: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战胜你。是自信赢得了智慧,是智慧战胜了邪恶,谱写出一曲“正能压邪”的赞歌。你是正义的化身,你是智慧的象征,你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欢迎指导
谢谢
质疑探究1、《一千零一夜》中,故事的原结尾是:渔夫准备将瓶子扔进海里时,魔鬼又苦苦求情,渔夫不答应,后来,魔鬼向安拉起誓,如果放他出来,将要好生报答渔夫。安拉是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里唯一的主宰。渔夫这才相信他,便打开了瓶口。魔鬼出来后,果然履行了诺言,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之路。这则故事选入课本时,删去了上述结尾。你认为原结尾是保留好呢还是删去好?请谈谈你的看法。保留原故事当然更符合故事的原貌。我们阅读它将能更好地了解阿拉伯世界的某些文化观念,更全面了解阿拉伯文化给魔鬼赋予的内涵。魔鬼主要是恶的化身,在他充分表现其穷凶极恶、毫无人性、下流无耻的一面时,应当狠狠打击,重重惩罚,彻底揭露,让世人知道他的丑恶面目,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但是,如果他真实体验了这个打击和惩罚的分量,后果之严重,在事关生死的最重大利益面前,“人性美”的一面有所发现,为什么人们要拒绝呢?这两者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是并不矛盾。魔鬼其实是世俗人的化身和象征,世间有过不少放下屠刀、改恶从善的事例。否则我们就无须进行改选罪犯,改选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了,当然,这一转变一般需要建立在对其“恶”的一面坚决斗争、彻底揭露的基础上,所以,《一千零一夜》的原故事应当更符合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的全面、辩证的看法,而什么都绝对化,简单化,非好即坏,一成不变,这样的看法才更不利于处理世间纷繁的人际关系。2、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救起,会兑现他的许诺吗?
按照我们的文化观念,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关于魔鬼恶的本性,课文中最后一段话,已经给予总结了,按照以上情形去解读、推测,我们很难相信魔鬼会兑现他的前三个许诺。
《一千零一夜》中原故事的最后结局,魔鬼又兑现了他重新许下的诺言,这既表现了在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观念中,魔鬼也有“人性美”的一面,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安拉是惟一主宰,对安拉起誓,渔夫就相信了,所以,不排除魔鬼兑现前三个许诺的可能性。渔夫和魔鬼在听对方叙述前都要求对方说得箕简短些,这表现了他们什么心理?渔夫的心理在于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魔鬼要这样对待救他的人,对死的恐怖也使他无心去听那些过长的诉说。
魔鬼的心理是反正渔夫是非死不可的,说什么、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何况他已经忍受、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了,所以也叫渔夫说简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