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东郭先生与狼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原作者马中锡的生平经历和《中山狼传》。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东郭先生和狼的性格特征。
3、通过理解文章寓意,提高分辨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在预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课文的人物形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理解寓言寓意的基础上,感知生活,提高阅读寓言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通过检查对《中山狼传》、马中锡和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中东郭先生、狼等角色各自的语气语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假如遇到忘恩负义的人,我们该怎么办?(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们思考,自由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东郭先生与狼》就以寓言的形式谈到了这个话题,让我们一探究竟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活动2【活动】二、检测预习
《中山狼传》与作者马中锡。
《中山狼传》是很多人非常熟悉、且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一篇寓言体小说这篇寓言,在明代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可算是上乘之作,它写成不久,即被改编为杂剧上演,至今“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马中锡(约1446―约1512),字天禄,号东田,河北人,明成化11年(1475)进士,长于寓言,以《中山狼传》最有影响。
活动3【讲授】三、研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东郭先生救了狼,狼却要吃他后来在一个老人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狼。
(注意教师在学生发表看法时不要随意打断其思路,对于不恰当的可以委婉指出并教会学生如何用词)。
2、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主要角色?
(板书:东郭先生、狼、老先生、杏树、老牛)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各用两个关键词介绍课文形象。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揣摩人物各自的语气语调进行分角色朗读。
明确:东郭先生:仁慈、愚蠢
狼:
凶残、狡猾
老先生:
英明、聪慧
杏树老牛:辛劳、偏激
(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允许学生用相应的词语代替,尽量根据课文语句进行赏析,不必要求用一模一样的词语)
4、课文根据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一文改编,从内容上看,作者多加入了杏树、老母牛的答话,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它们的答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加入了杏树、老母牛的答话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从侧面说明类似东郭先生这样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人还很多。
5、通过以上的分析,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忘恩负义的人,人们应当提高警惕,不能随意施舍同情。
活动4【活动】四、精读课文,比较探究
细读课文,思考:《东郭先生与狼》与《渔夫的故事》颇为相似,请讨论:《东郭先生与狼》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故事告诉你的主要道理也和《渔夫的故事》完全一样吗?
明确:《东郭先生与狼》和《渔夫的故事》极相似之处为两点:第一,主人公所面对的都是忘恩负义之徒——这可能是善良的人们所认为的最可恨的小人,认为是凶残的敌人中最卑鄙的一类第二,克敌制胜之法如出一辙都不与敌手正面冲突(如不说你不该杀我、吃我),造成敌手麻痹大意都是以“我不相信”这类表面上顺从或支持敌手(即言外之意是,只要我相信了,就由你处置)的暗藏圈套把敌手引回其原先所处的“困境”都是利用了敌手的愚蠢和疏漏中山狼是不知道回到布袋就进入了困境,魔鬼是一时忘记了胆瓶曾是他的受难所这样的疏忽和愚蠢,如果不是在寓言和民间故事中,人们会觉得难以置信它的普遍意义就是渔夫说的,我是堂堂正正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战胜他的妖气要战胜一时占有优势的邪恶势力,关键是充分发挥智慧,在智力上胜过他,包括进行“欺骗”、制造假象、利用其疏漏、造成他麻痹等等请回袋中(瓶中)不过是有趣的共同形式包含的共同道理主要就是以上所说的但两者要告诉人们的主要道理并不完全一样如前所述,对东郭先生式的愚蠢“仁慈”的批判,《渔夫的故事》就没有而《渔夫的故事》的完整故事所包含的另一些道理,即第8课练习说明中所分析的,在严厉打击、惩罚之下的魔鬼(坏人)可能出现向善的一面,这又是《东郭先生与狼》所没有的。
活动5【测试】五、达标检测
完成《学习与测评》中的学习测评部分2——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