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猫的故事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9.猫的故事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2 08:2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猫的故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嗥叫、跳踉、缓颊、如诟如詈、万籁俱寂、殚智竭力”等词语,理解含有文言词语的句子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文白相间、大词小用造成的谐趣,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体会文章对动物母爱的歌颂,增强与大自然其他生命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长期的阅读洋训练,了解作者、掌握字词、理解句子完全可以自主完成。正处于从童年向少年过渡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思想中还存在着无论动物、植物都是人类的朋友的“泛爱”意识,应该很容易理解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小动物的呵护之情。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还不是特别强,在理清作者感情变化,归纳主题时,就需要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与指导。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品味语言,学习写法是一个难点,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具体的词语来扎实地进行品析语言的训练。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文白相间、大词小用造成的谐趣,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时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同学们交流)是的,每种小动物都有其可爱之处,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喜爱,因为在大自然中所有生命都是美好而平等的,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有时候我们对小生命的伤害会留给我们无法弥补的遗憾。著作作家梁实秋先生就曾经因为无意中伤害了一只猫而久久地愧疚,让我们一起走进《猫的故事》,看看到底在梁先生与猫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检测预习
1、本文作者
,现代
家、
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忆旧》、《雅舍谈吃》、《看云集》等,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
2、听写下面词语:
嗥(háo)叫
跳踉(liáng)缓颊(jiá)
按捺(nà)
如诟(gòu)如詈(lì)
姑妄(wàng)从之
万籁(lài)俱寂
殚(dān)智竭力
调和鼎鼐(nài)
膺(yīng)惩
窥(kuī)视
猱(náo)升
左道旁门
赫然
如怨如诉
无以复加
3、说说下面句子意思。
(1)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2)天地之大德曰生。
4、请两位同学轮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旨
1、同学们抓住关键情节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
2、一句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写了一只猫冒着生命危险,去而复返,哺育四只小猫的故事。
3、说说作者对猫的感情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冬夜荒寒,忽听猫叫骚扰,令“我”
厌恶,我糊好窗纸,猫再三破窗而入,“我”心生憎恨,厨师捉猫,执法如山,我又对猫同情起来,为她求情,予以开释,谁知猫当天夜里又来,历史重演,“我”无比痛恨,决心再度活捉,定用重典,却发现猫哺育小猫的秘密,不禁赞美母爱的伟大。)
4、归纳课文主旨:(指名学生答,师生总结)
本文写了一只猫冒着生命危险,去而复返,哺育四只小猫的故事,赞颂了动物母爱的伟大,批判了人类的自私、残忍与冷漠

四、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1、学习再读课文
2、以第三段为例,谈谈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1)先看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执法如山
不稍宽假
缓颊
从轻发落予以开释
稍予膺惩
(2)体会“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一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猫逃跑时的狼狈像,同时也写出了猫逃跑的速度之快。新婚夫妇度蜜月之急切与猫为逃命而仓皇奔跑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更显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与诙谐,同时反映出人类对动物的冷漠与残忍
。)
3、课前同学们查阅资料已经了解到,梁实秋先生与妻子是很喜欢猫的,他写了多篇关于猫的文章。本文为什么开篇却写自己厌恶猫,直到文章最后才写到自己对猫的赞美。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使我们对猫的态度也随着作者行文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我们平时写作,也可以学习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五、质疑评价,把握思想
1、改写结尾,比较效果。
瘦猫逃走了,我将四只小猫轻轻捧下来,安放舒适,派人细心照料。瘦猫一直在周围窥视,瞅准时机悄悄跑来。看它们亲昵着,我欣慰了。
2、文章最后作者写了猫一家的离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最后一段的价值至少有两方面:第一,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人对动物的伤害,已经成为习惯,即使觉悟了以后,往往永远无法弥补已犯的过失。第二,全文的风格是幽默的、轻松的,但到了最后,却不再幽默和轻松,而是一笔沉重的忏悔,富含深意。)
六、拓展阅读,增进思考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牧竖》,你想对牧竖说些什么?


两个放牧的小童进山来到狼洞前,狼洞里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后分别捉了,各自登上一棵树,两树相隔数十步。不大工夫,大狼回来,进洞见狼崽不见了,神情十分着急慌张。牧童在树上抓扭小狼的脚、耳,故意使它痛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愤怒地跑到一棵树下,一边号叫一边往上爬。其中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着急地呜叫;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终于望见,于是放弃这里跑到那里,一边跑一边叫,往树上爬去。刚到这里,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转身奔去。嘴里不停地叫,脚不停地跑,这样往返数十次,大狼奔跑渐渐迟缓,叫声渐渐减弱;不久气息微弱,很长时间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大狼已断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