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最后一片叶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故事情节结构及其特点。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4、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全文。《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2、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写的只是一个小故事,既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更多华丽词藻,但它却以深奥的思想内涵震撼,教育了人们。本课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叶子”这一文题,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提升内心感悟,逐步将学生推向对生命本质认识的高峰。
3重点难点
1.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4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1.作者背景介绍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微笑背后饱含着辛酸的泪水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二)整体感知
1.标注段号,快速阅读课文。
请阅读全文,了解情节。
2.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动弹(
)
牛仔(
)
相干(
)
混账(
)
解馋(
)
够呛(
)
模特(
)
对折(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药物的疗效就要打个对折。
打个对折:
②他连鄙薄带挖苦得叫了一阵。
鄙薄:
③你这个老头太够呛。
够呛:
3.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下面我们请1-2位同学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三)、情节结构分析: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把握情节顺序,讨论故事高潮在哪里?
引导讨论,教师板书:
情
节
结
构
十一
月
乔安西病倒
时
间
线
索
一天
早晨
病重
病
情
发
展
第二天早晨
病危
天刚蒙蒙亮
病好
第二天下午
贝尔曼去世
(四)、人物形象讨论:
1.由“人”形结构出示围绕叶子的三个人物
提出问题:乔安西的生活处境如何?学生的回答可能会集中在她的穷困上,我会补充乔安西本身的体质是很差的,由此让学生们理解乔安西为什么病魔面前表现出软弱和悲观的态度。
让学生们勾划出反映休易的生活处境的句子,她是怎样照顾乔安西的。为了让学生们体会休易在自己处境也艰难的情况下,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而贝尔曼的形象分析是最主要的,由学生勾划出反映贝尔曼处境及性格的句子,理解贝尔曼为什么看上去是这么一个古怪的老头儿:外表丑陋、事业无成、生活窘迫,之所以酗酒正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他之所以瞧不起别人温情正是他敏感的表现,不希望被人同情。但他用生命画出自己的杰作,这才是他的主导性格“善良真诚、不求回报”。
(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贝尔曼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给艺术区里穷得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们当模特儿,挣一点钱。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除此以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狗。
休易在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斗室里找到了嘴里酒气扑鼻的贝尔曼。一幅空白的画布绷在个画架上,摆在屋角里,等待那幅杰作已经25年了,可是连一根线条还没等着。休易把乔安西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还说她害怕乔安西自个儿瘦小柔弱得像一片叶子一样,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越来越微弱,恐怕真会离世飘走了。
老贝尔曼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他十分轻蔑地嗤笑这种傻呆的胡思乱想。
“什么,”他喊道,“世界上真会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长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怪事。不,我才不给你那隐居的矿工糊涂虫当模特儿呢。你干吗让她胡思乱想?唉,可怜的乔安西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休易说,“发高烧发得她神经昏乱,满脑子都是古怪想法。好,贝尔曼先生,你不愿意给我当模特儿,就拉倒,我看你是个讨厌的老——老罗唆鬼。”
“你简直太婆婆妈妈了!”贝尔曼喊道,“谁说我不愿意当模特儿?走,我和你一块去。我不是讲了半天愿意给你当模特儿吗?老天爷,乔安西小姐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了。一定的!”
他们上楼以后,乔安西正睡着觉。休易把窗帘拉下,一直遮住窗台,做手势叫贝尔曼到隔壁屋子里去。他们在那里提心吊胆地瞅着窗外那棵长春藤。后来他们默默无言,彼此对望了一会。寒冷的雨夹杂着雪花不停地下着。贝尔曼穿着他的旧的蓝衬衣,坐在一把翻过来充当岩石的铁壶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1)、划线的部分说明了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人?
(贝尔曼的嗤笑、喊叫、责备、怪罪,折射出他的温情;他的流泪流露着他的善良。他虽然是个失败的画家,但他是个心地善良、充满温情爱心、甘愿舍己为人乃至不惜为之献身的正直的人。)
(2)、为什么说“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
(因为它是贝尔曼一生的艺术结晶,它融进了贝尔曼的爱、善和宝贵的生命。)
(3)、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句话“贝尔曼是一个失败的画家”谈自己的看法,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做人。
贝尔曼也许至死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画家,这片叶子在艺术上依然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而围绕“叶”的三个人物那幅图,也勾勒出一个“人”形。“人”这个字就是“互相支撑”而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为别人考虑,多帮助别人,那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构成的世界!
4.乔安西、休易和贝尔曼谁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贝尔曼
(主要人物的确定不能片面地以作者描写的多寡去衡量。主要从小说的主题表现来看。)
(五)、教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和了解小说故事情节,对小说中三个人物分析有了初步的认识,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在困境中互相关怀、帮助,用真诚挽救朋友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三种感情:友情、爱情、亲情。读过欧·亨利作品,我们对他是充满赞美之情、满怀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