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短文两篇》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2 10:1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 短文两篇
日 月 作者:巴 金 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家》 《春》 《秋》《雾》 《雨》 《电》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lìn),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践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字词读音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 瞬间kuā hào héng yáng shùncuōzu?撮合,一撮灰一撮头发,一撮胡子lòulù露马脚,露台,暴露nìngníng宁愿,宁可宁静,安宁自主探学,整体感知1.听读短文《日》,注意语调、语速,品味感情基调。
2.指名朗读《月》。
3.自由朗读,感悟和鉴赏作品。(可从文章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赏析)
4 .概括课文内容。
合作研学,释疑解难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 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6.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联系起来阅读,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日 月
发光、发热 冷冰、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不如
死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写作借鉴,旧中出新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夸父逐日,不自量力”,至于“姮娥奔月”作者也进行了颇有新意的形象诠释。作者并没有囿于传统,而是宕开一笔,借“飞蛾”“夸父”“恒娥”三个形象,赞美人们为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而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因而文章有一种旧中出新的意境。我们在写作中也应有独立的个性,所表现的意思和情感必须有新意。★作 业★
学习作者旧中出新的写作技巧,以“竹”或“燕子”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感谢指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