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世纪后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居民都要学习俄语,但20世纪的最后几年他们却纷纷放弃俄语,改学英语。这一变化源于( )
A.工业化水平提高 B.福利制度的健全
C.欧洲一体化启动 D.国际格局的变化
2.下表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如果根据目录内容为该著作拟定书名,下列最适合的是( )
第一章 美苏冷战的爆发 第二章 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联盟 第三章 共产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 …… 第七章 古巴导弹危机 第八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概论》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始末》
C.《美苏经济体制改革对比研究》 D.《二战后美苏争霸专题史新编》
3.“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据材料所知,赫鲁晓夫改革( )
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
B.并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加速科技进步,推行“新政策”
D.实行加速经济改革方案
4.从内容上看,匈牙利改革的核心为( )
A.健全法制 B.合理发展经济
C.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实行市场经济
5.《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联合国的成立 B.冷战开始 C.欧盟成立 D.苏联解体
6.有人评价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为“理想高远,技术低劣”。下列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苏联通过改革形成新模式 B.苏联通过改革赢得冷战胜利
C.彻底纠正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D.改革国内弊端却导致苏联解体
7.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宣告了苏联停止存在。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8.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
A.各国严重的经济困难 B.苏联控制的放松
C.社会危机的加深 D.各国社会制度的变化
9.搜集“镰刀斧锤星旗”(苏联国旗)与“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国旗)等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学习,最重要的探究价值是( )
A.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B.了解苏联的发展演变
C.剖析冷战形成原因 D.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
10.作为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有人认为,他是国家的罪人,是社会主义的叛徒,也有人认为,他是俄罗斯民族的解放者,是自由的领路人。认为他是“罪人”的原因之一是( )
A.改革延缓了苏联分裂的趋势 B.改革完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C.改革破坏了西方“和平演变” D.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
二、填空题
11.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 晓夫 改革 背景 1953年, 上台执政
内容 在批判 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评价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 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改革 背景 1964年, 开始执政
内容 在经济上推行“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评价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畸形 发展 原因 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方面
表现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特点 高投入、高消耗、 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12.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表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2)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经互会 建立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 ,简称“经互会”
影响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 的轨道
中苏关系 (1)1949年, 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13.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 ,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最终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20世纪60年代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 ”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年年底,苏联解体。
14.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 。
15.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苏联解体
①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 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并进行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 ,倡导“公开性”和“ ”);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俄罗斯领导人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西方的和平演变。
②结果: 底,苏联解体,标志着 终结。
③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 。
三、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和人员保障。苏联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未突破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枷锁。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经济领域的改革依然没有成效。转而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施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民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主义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最终,苏联于1991年12月26日宣告解体。
材料三 1987年11月1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中,提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联模式取得怎样的成就?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你认为苏联在改革中有哪些错误?
(3)苏联的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和贫穷者,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公共工程管理署、国民工程管理署等机构,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为数以万计的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1935年,国会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二: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产量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4.7
牛(万头) 5.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材料三:20世纪50至80年代,苏共领导的多次改革未能革除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所带来的积弊,最终使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严重挫折。
——《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
(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表中苏俄(联)粮食有何变化和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苏共领导的多次改革”有哪些。“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严重挫折”指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改革成败的因素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改革使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构成了加快改革步伐的体制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摘编自余习广、李良栋等主编《大潮新起:邓小平南巡前前后后》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在他去世后逐步暴露出来。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曾先后寻求改革,但收效甚微。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新思维”,从而使苏联变向,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果不但没有拯救苏联,反而把苏联推向了解体的深渊。
——朱东来主编《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在工业化建设上有何共同特点?并说说我国在怎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改革过程中,我国确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举一例说明,21世纪以来,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苏联改革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对比中苏改革,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C D D B D A D
1.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20世纪后期……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学习俄语……20世纪的最后几年……放弃俄语,改学英语”,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受苏联影响,这些国家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但1991年苏联解体,加上此前的东欧剧变,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由此可知,这些国家学习语言的变化受到了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D项正确;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福利制度的健全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缓和阶级矛盾,与国家学习语言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欧洲一体化的启动主要发生在西欧,无法解释罗马尼亚等国居民为何先学习俄语,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章 美苏冷战的爆发第二章 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联盟第三章 共产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第七章 古巴导弹危机第八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所给提示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争霸的情况,D项正确;A项是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排除A项;B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史实,排除B项;C项不能体现美苏对峙,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可知,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不彻底,B项正确;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滥用权力和违反法制的严重错误,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全面的分析,结果在苏共党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思想混乱,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实行加速经济改革方案,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仿照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匈牙利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为了发展经济,匈牙利进行改革,核心是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C项正确;健全法制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改革中,经济方面的措施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从1956至1964年,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调整和局部改革时期,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农业政策和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组工业组织,二是从1964年开始是以工业为主的全面经济改革时期,排除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见山是山,界线分明”指的是战后美苏对抗形成两极格局;“世界变平”反映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是经济全球化。而两极格局的终结其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因此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苏联解体。D项正确;联合国的成立是1945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材料国际关系的演变没有关系,排除A项;冷战开始,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对应“见山是山,界线分明”,排除B项;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与题干内容国际关系的演变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所以“理想高远,技术低劣”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国内弊端却导致苏联解体,D项正确;苏联经过一系列改革仍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所以苏联并未赢得冷战的胜利,排除B项;苏联经过一系列改革仍然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描述《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宣告了苏联停止存在,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下政治体制僵化,经济崩溃,社会丧失民心,各种弊端的叠加导致的,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与题干材料中描述苏联的解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与苏联解体无关,排除C项;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1985年至1991年间对苏联进行指导思想多元化、经济私有化的改革,是题干材料中描述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而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各国社会制度的变化是东欧剧变的结果,而非原因,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各国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是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苏联放松了控制是导致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社会危机的加深是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镰刀斧锤星旗的降落宣布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国旗升起体现出苏联解体后的国家变化,苏联解体对于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A项正确;苏联的发展演变与俄罗斯国旗关系不大,排除B项;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的不同,仅从题干材料国旗的变化上,并无法剖析冷战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不体现在苏联解体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据题干“作为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有人认为,他是国家的罪人,是社会主义的叛徒”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他推行的“公开性”和“民主化”政策导致意识形态混乱,削弱了苏共的领导权威,引发社会动荡,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D项正确;改革延缓苏联分裂的趋势应是正面作用,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实际加速了苏联的分裂,而非延缓,A项错误,排除A项;苏联模式的弊端如高度集权、经济僵化等并未被“完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反而暴露并加剧了这些问题的矛盾,B项错误,排除B项;西方“和平演变”是西方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的策略,若改革破坏此策略应是正面评价,但戈尔巴乔夫的开放政策反而为西方渗透提供了条件,C项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1. 赫鲁晓夫 斯大林 高度集中 勃列日涅夫 新政策 军事 低效率
【详解】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因此①是赫鲁晓夫;②是斯大林;③是高度集中。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因此④是赫鲁晓夫;⑤是新政策。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因此⑥是军事;⑦是低效率。
12. 经济互助委员会 计划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13. 多党制 和平演变 多元化 1991
【详解】(1)根据所学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最终苏联解体。
(2)根据所学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根据所学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知识可知,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14.经济互助委员会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15. 戈尔巴乔夫 多党制 政治多元化 叶利钦 1991年 两极格局 多党制 市场经济
【详解】(1)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实施加苏共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政治上取消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最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
16.(1)成就: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等。
(2)错误:苏联的改革没有突破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枷锁;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无政府主义蔓延。
(3)启示: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成就:根据材料一“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和人员保障。”可知,苏联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根据材料一“苏联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可知,苏联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错误: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未突破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枷锁。……”及材料三“提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知,苏联改革的错误在于没有突破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枷锁;根据材料二“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施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民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主义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及材料三“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改革的错误在于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无政府主义蔓延。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17.(1)实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
(2)变化:快速增长;原因: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答出两个即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是否与国情相符。
【详解】(1)根据材料一“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和贫穷者,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公共工程管理署、国民工程管理署等机构,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为数以万计的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1935年,国会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可知,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实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
(2)根据材料二“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产量”可知,表中苏俄(联)粮食的变化是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据材料三“苏共领导的多次改革未能革除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所带来的积弊,最终使社会主义运动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严重挫折。”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所提到的“多次改革”有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严重挫折”指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是否与国情相符。
18.(1)共同特点:重视发展重工业、都通过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或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
基础:工业水平很低或基础薄弱。
(2)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例子:加入WTO、承办APEC会议、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任举一例)
(3)结局:苏联解体。
经验: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详解】(1)共同特点:据材料一“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可知,中国和苏联都重视发展重工业,通过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较低。
(2)变化:据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可知,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目标: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事例: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表现有:加入WTO、承办APEC会议、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任举一例)
(3)结局:据材料三“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曾先后寻求改革,但收效甚微。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新思维’,从而使苏联变向,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果不但没有拯救苏联,反而把苏联推向了解体的深渊。”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经过一系列改革后走向解体。经验:通过三则材料可知,中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苏联的改革脱离实际,最终失败并导致苏联解体。因此,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是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