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冷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德国柏林墙的修建 D.欧洲联盟的成立
2.下图为发表于1950年的苏联漫画。作者意在( )
《联合国的和声》
A.肯定联合国推动了世界的和谐 B.揭露美国援助和控制西欧的目的
C.抨击美国操纵联合国推行霸权 D.强调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
3.1948-1952年,西欧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工业生产上升35%。这得益于( )
A.欧共体的成立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经互会”的成立
4.分析下面图片所示内容的变化。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的消长 B.美苏冷战在文化领域的对抗
C.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 D.社会主义国家有显著的成就
5.以下为美苏“冷战”对峙的基本过程。其中序号①②③代表的事件分别是( )
A.北约成立、华约成立、杜鲁门主义出台
B.杜鲁门主义出台、华约成立、北约成立
C.华约成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北约成立
D.杜鲁门主义出台、北约成立、华约成立
6.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为实现这一目的,美国( )
A.推行冷战政策 B.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C.建立华约组织 D.遏制民族解放运动
7.《国际关系史》(第七卷)指出: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宣称,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且没有“地理界线”。这反映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 )
A.控制欧洲 B.干涉亚洲 C.独霸美洲 D.称霸世界
8.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曼普在谈到杜鲁门主义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心脏的战略大门。材料表明杜鲁门主义( )
A.标志着冷战局面的形成 B.破坏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发展
C.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践踏 D.旨在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9.“作为杜鲁门主义在经济方面的运用,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帮助恢复西欧遭到破坏的基础设施的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主要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 B.消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C.实现自由贸易 D.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10.读下图,该图说明( )
A.北约与华约对峙局面形成 B.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C.雅尔塔体系形成 D.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二、填空题
11.1949年9月, 在 美、 英、 法 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 (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 (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12.德国的分裂
背景 德国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 、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处理 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危机 1948年6月,“ ”爆发
分裂 西德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 ”或“西德”
东德 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 ”或“东德”
影响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13.冷战的发生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 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二战后,美国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苏联认为美国是潜在的防御对象。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 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表现:政治上,1947年“ ”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经济上,1947年,美国提出“ ”,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14.北约与华约对峙
北约 形成原因 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
成立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成立,简称“北约”
华约 成立 1955年, 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 ”吨简称“华约“
★结果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 形成
15.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 ”。
三、综合题
16.二战之后的美国对外战略对世界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7年6月,杜鲁门总统宣称美国应“领导自由世界”以抵制“极权政体”,由此,“遏制战略”开始。1948年,美苏对峙,导致“柏林危机”。1949年,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之际,内外局势严峻:西欧、日本的复兴和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的成长使世界出现新的力量中心;苏联也拥有了与美国大体相当的政治和军事实力;越南战争久拖不决诱导了国内经济、政治与社会危机。尼克松发表战略收缩讲话,实行“缓和与均势战略”,收缩在亚洲的扩张态势,缓和中美关系;通过谈判的方式,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和“外援”负担的加重导致苏联的扩张势头减弱,美国乘机反攻,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大幅度增加军费,扩充军备,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使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1989年,苏联陷入内外交困之际,苏联放弃与美国的全球争夺,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苏联和东欧处于剧变之中。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加速苏联、东欧发生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2)冷战时期,美国实行了一系列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时段 战略特征 表现 原因
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
(3)对于冷战,人们评价不一。有人说:“美苏冷战时期,地区冲突和核对抗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有人认为:“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冷战时期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阐明理由。
17.探究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大事记(节选)
1949年4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武装攻击时,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
1955年5月6日,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1996年9月,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
1999年3月,北约在美国密苏里州举行仪式,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入盟。
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2004年3月29日,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达成了第二波的东扩决定,决定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七国正式递交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使北约成员国从21世纪初的19个扩大到26个,这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规投最大的一次扩大。
2009年4月,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从而使该组织成员因总数升至28个,这也是北约的第三轮东扩。在此轮东扩前,北约就已将乌克兰列为“北约候选国”。
2022年2月,针对北约东扩带来的俄罗斯安全环境恶化,普京决定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全面爆发。
(1)据材料,概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呈现的突出特点。推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和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和所学,探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力求在本国周围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围。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碰撞,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目标的巨大障碍,此种状况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不断尖锐化,美苏冷战变得不可避免。
——摘编自朱明权《当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在20世纪中后期,美苏双方在欧洲形成了严密的军事对峙体系,北约与华约组织剑拔弩张,德国被一分为二,柏林墙成为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具象化标志。然而,双方也在多个领域保持着有限合作,例如1963年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限制了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的核试验;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ABM Ireaty),对美苏双方的反导系统进行约束,避免军备竞赛进一步失控。联合国框架下,美苏也会在某些国际议题上达成妥协。有国际问题专家指出:“冷战是一场危险的双人舞,双方既猛烈对抗试图压倒对方,只在舞步交错间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五书》
(1)据材料一,指出美苏关系的变化,并概括其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冷战的看法。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依据。(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16课冷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A D A D D A B
1.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可知m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据题干可知,这种“对抗状态”是指美苏之间的“冷战”,其正式开始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排除B项;德国柏林墙的修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排除C项;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漫画中戴 “US” 帽子的人操纵着带有 “北大西洋公约” 等元素的器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此时正是美苏对峙的背景,这显然是在抨击美国将联合国作为推行霸权的工具,而非真正维护国际公平正义,C项正确;画面呈现的是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与 “联合国推动世界和谐” 的表述完全不符,排除A项;漫画核心聚焦于美国在联合国的行为,而非揭露美国对西欧的援助与控制(如马歇尔计划),该选项内容与漫画主题无关,排除B项;苏联与美国处于对峙状态,不会强调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而是着重批判其霸权行为,此选项与漫画意图严重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1948 年启动)是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通过提供资金和物资,直接推动了西欧战后经济恢复,与题干中 “1948-1952 年西欧经济增长” 的时间和因果关系高度吻合,B项正确;欧共体成立于 1967 年,晚于题干时间(1948-1952 年),与题干现象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北约组织(1949 年成立)是军事政治联盟,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与西欧经济增长无直接经济关联,排除C项;“经互会” 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组织,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据题干图片信息“这个人是你的朋友;他为自由而战;共产主义,美国致命的敌人”可知,图1是二战时期美国的宣传画,将苏联人描述为“你的朋友”“他为自由而战”,此时美苏是反法西斯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法西斯国家;图2是冷战时期美国的宣传画,将共产主义视为“美国致命的敌人”,此时美苏关系由合作走向对抗,进入冷战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二战时期,美苏为了共同对抗法西斯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等国家利益而合作;二战后,随着双方实力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等国家利益,导致关系走向对抗。所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的消长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美苏冷战在文化领域的对抗是美苏冷战对抗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引起从二战合作到冷战对抗这一现象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是美苏对抗的重要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在起作用,排除C项;社会主义国家有显著成就可能会加剧美苏之间的竞争,但不是导致从二战合作到冷战对抗这一现象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1949年,欧洲和北美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北约组织,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北约成立后,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之相抗;所以①②③代表的事件分别是杜鲁门主义出台、北约成立、华约成立,D项正确;综上所述,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想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体现了美国想建立单极化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美国认为它的制度和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推动了冷战政策,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会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带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且没有‘地理界线’”可知,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本质是打着维护和平的幌子称霸世界,D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提及亚洲、欧洲和美洲,而是说没有“地理界线”,这说明美国“杜鲁门主义”妄图称霸的并不是某一个大洲,而是世界,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它们向苏联靠拢,由此可知杜鲁门主义旨在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D项正确;杜鲁门主义出台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发表正式的演说,排除A项;杜鲁门对战后欧洲实行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排除B项;题意中没有反映出杜鲁门主义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践踏,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讲述的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应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其主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的重要一步,与消除法西斯残余势力无关,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的重要一步,与实现自由贸易无关,排除C项;美国不可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B项正确;北约与华约对峙局面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与材料反映的德国分裂无关,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是指雅尔塔会议上所确立的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和秩序,与材料反映的德国分裂无关,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于194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联邦共和国 民主共和国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 在 美、 英、 法 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12. 英 德国 柏林危机 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德国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所以①应该填英,②应该填德国。于是在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所以③应该填柏林危机。在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所以④应该填联邦德国,⑤应该填民主德国。至此,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13. 战争 社会制度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详解】(1)根据所学冷战的发生的知识可知,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这种状态下,美苏双方没有直接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冲突,但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2)根据所学冷战的发生的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欲望强烈,而苏联实力也不断增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以及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这是冷战发生的重要背景。
(3)根据所学冷战的发生的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一演说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在经济上,1947年美国提出 “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14.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 华沙条约组织 两极格局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所以①应该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所以②应该填苏联,③应该填华沙条约组织。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所以④应该填两极格局。
15.华约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故题干空白处应填华约。
16.(1)遏制共产主义,推行美国的霸权政策,称霸世界。
(2)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初:战略特征:遏制战略;表现:与苏联冷战;原因:美苏展示同盟关系不复存在,美国想要称霸世界。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战略特征:战略收缩;表现:中美关系政策化,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原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日本、西欧崛起的冲击。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战略特征:“以实力求和平”、“超越遏制”;表现:“星球大战计划”,加速苏联、东欧发生演变;原因:苏联内外交困,美国实力增强。
(3)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美苏冷战种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机遇,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因此“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冷战时期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详解】(1)目标:根据材料“遏制战略”“美苏对峙”可知遏制共产主义,推行美国的霸权政策,称霸世界。
(2)表格信息:根据材料“领导自由世界”“遏制战略”“美苏对峙”并结合冷战初期美国的表现和原因可知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初:战略特征:遏制战略;表现:与苏联冷战;原因:美苏展示同盟关系不复存在,美国想要称霸世界。
根据材料“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之际,内外局势严峻:西欧、日本的复兴和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的成长使世界出现新的力量中心”“尼克松发表战略收缩讲话”并结合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战略特征:战略收缩;表现:中美关系政策化,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原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日本、西欧崛起的冲击。
根据材料“苏联陷入内外交困之际”“以实力求和平”“星球大战计划”“超越遏制”“和平演变”并结合冷战后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可知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战略特征:“以实力求和平”、“超越遏制”;表现:“星球大战计划”,加速苏联、东欧发生演变;原因:苏联内外交困,美国实力增强。
(3)观点及理由: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一个观点,表明态度,如同意第二种观点;然后结合美苏冷战的积极影响可知理由:美苏冷战种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机遇,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因此“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冷战时期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17.(1)特点:成员国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北约职能越来越广泛。成立的背景:二战结束,美苏关系破裂。迅猛发展背景:苏联解体。
(2)干涉他国内政,引发地区冲突,增加国际局势的紧张;成为西方国家谋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帮助美国绑架欧洲国家,服务美国的全球利益;不断东扩,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北约挑战国家主权、批战联合国和国际法准则,对21世纪世界和平与稳定存在重大的威胁等。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49年4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北约成员国从21世纪初的19个扩大到26个”、“2009年4月,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从而使该组织成员因总数升至28个”等可得出成员国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北约职能越来越广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949年4月4日”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磋商,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因此成立的背景是二战结束,美苏关系破裂。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因此迅猛发展背景是苏联解体。
(2)根据材料“针对北约东扩带来的俄罗斯安全环境恶化,普京决定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影响有干涉他国内政,引发地区冲突,增加国际局势的紧张;成为西方国家谋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帮助美国绑架欧洲国家,服务美国的全球利益;不断东扩,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北约挑战国家主权、批战联合国和国际法准则,对21世纪世界和平与稳定存在重大的威胁等。
18.(1)变化:从二战后初期的盟友关系转变为后来的敌对关系。
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企图建立世界霸权,苏联力求扩大在本国周围的势力范围,双方战略目标冲突,导致美苏矛盾和分歧不断激化,盟友关系破裂,走向敌对。
(2)看法:冷战时期美苏既存在军事对峙,也有有限合作,呈现“危险的大博弈”与“脆弱的平衡”并存局面。
依据:二战后美苏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分歧走向冷战对峙,军事上北约华约对峙,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但核威慑等因素下,双方又有克制与合作,签署军控条约,一定程度维护了世界局势相对稳定。冷战的这种复杂状态,是美苏实力相对均衡、相互牵制又相互防范的结果,既给世界带来安全威胁,也因双方对冲突的管控,避免了直接军事大战,深刻影响战后国际格局演变。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苏冷战变得不可避免”可知,美苏关系从二战后初期的盟友关系转变为后来的敌对关系。
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美苏有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所以结成盟友;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所以美苏两国的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因此从盟友转变为敌人。
(2)看法:根据材料二“在20世纪中后期,美苏双方在欧洲形成了严密的军事对峙体系……双方也在多个领域保持着有限合作……冷战是一场危险的双人舞,双方既猛烈对抗试图压倒对方,只在舞步交错间维持着脆弱的平衡”可知,双方既有对抗又有合作。
依据:根据提炼出的观点,结合冷战知识,如冷战对峙的军事表现、合作的具体事例,从美苏国家利益、实力对比等角度,分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完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的探究 即可。二战后美苏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分歧走向冷战对峙,军事上北约华约对峙,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但核威慑等因素下,双方又有克制与合作,签署军控条约,一定程度维护了世界局势相对稳定。冷战的这种复杂状态,是美苏实力相对均衡、相互牵制又相互防范的结果,既给世界带来安全威胁,也因双方对冲突的管控,避免了直接军事大战,深刻影响战后国际格局演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