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检测卷(一)-2025-2026学年历史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一、选择题
1.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是近代成功的农民起义 B.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深远
C.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D.摧毁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2.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争夺战。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反对清朝统治
C.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抗外来侵略
3.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并没有想好要如何管理在中国的洋人,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中国古代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策略,让洋人自己管好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得了( )
A.通商口岸传教权 B.协定关税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4.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可见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B.领导集团内部斗争
C.没有农民的支持 D.战略上不断失误
5.《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相信“只要中国每人每年需要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而事实是三年不到的时间,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为扭转这一局面,英国采取的行动是( )
A.割占台湾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在中国设立工厂
6.下面是某历史短剧台词(片段),我们能从对白中判断出小李、小王正在排练( )
旁白:1898年9月的一天,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上。
小李:“你等六人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说?”
小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A.李秀成被杀 B.秋瑾英勇就义
C.谭嗣同从容赴义 D.义和团团民临危不惧
7.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 )
A.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C.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8.使用表格有助于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下表可知( )
条约 内容(部分)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马关条约》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 赔款白银4.5亿两;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开放的通商口岸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B.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C.条约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9.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B.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的科技以实现中国自强
C.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民族觉醒
D.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
10.某学者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下列选项最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
A.“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B.《新青年》的问世
C.“公车上书”轰动京沪
D.国人感慨“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11.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其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国务员“副署”方能生效。此举是为了( )
A.彻底推翻清政府 B.防范袁世凯独裁
C.确保国民的权利 D.讨伐袁世凯复辟
12.下图是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证书,落款日期是中华民国十五年。这张毕业证应当颁发于( )
A.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B.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13.据此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中国军队的近代化程度高 B.民主改革已成为时代潮流
C.无产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 D.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有关
二、非选择题
14.人民群众蕴藏着伟大的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1年)……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约数千人,与夷决战。 ——摘编自《广东军务记》 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用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之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之事,实为下策。
——摘自[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材料三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概括这两场战争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出发往民间去”。学生领袖的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15.艰辛探索·孕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产生的。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带有技术创新、模仿和扩散的意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是一大进步。洋务运动兴办的这些军事工业毕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机器工业,其所训练的人才,均为日后中国工业发展的生力军。而机器生产的示范效应在客观上刺激和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章开沅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企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摘编自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说它胜利,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而还有那么多人主张复辟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洋务运动发生的因素,简述其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举例说明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特点。
16.概览武汉发展·感受社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汉近代工业一览表(部分)
时间 创办者 创办企业 概况
1863年 俄商 顺丰砖茶厂 最早的近代企业,主营茶叶收购和加工
1887年 德商 美最时蛋厂 同时开设5家加工厂,出口德、英等国
1890年 张之洞 汉阳铁厂 亚洲首家现代化钢铁企业,产品远销海外
1892年 张之洞 湖北织布局 引进西方纺织技术,产品远销海外
1897年 宋炜臣 汉口燮昌火柴厂 民办企业代表,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厂
——摘编自邓正兵、欧阳君《试论武汉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湖北军政府旧址 旧址见证辛亥革命的足迹。 ① 年10月10日, ② 一举成功,翌日,革命军在这座大楼成立了湖北军政府,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成为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开创历史新纪元。
材料三武汉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发生明显变化。汉口开埠后,外国人在租界里将西方城市文明移植过来。受此影响,钟表、火柴、肥皂等洋货成为武汉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一个近代化城市的面貌端倪渐显。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革除诸多社会陋习,如男子剪辫、劝禁女子缠足、握手礼代替跪拜礼、废除老爷、大人等称号。
——摘编自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
(1)材料一中武汉近代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简述其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①②处内容填写完整。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开创历史新纪元”?
(3)根据材料三,概括武汉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出现的新变化。
17.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迈向近代社会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①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能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杨杰《戊戌变法: 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②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 (1912年2月16日)
【示例】制度建设: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变法,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军事等方面全方位学习西方,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变法以失败告终,说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但维新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 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可称曰“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新文化的主张者们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前者是“已死的东西”,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摘编自《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错误项的括号内打“×”)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其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B.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改变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给示例,仿写②所评论的历史事件中有识之士进行的制度建设,并谈谈你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的主张者们认为“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1)历史现象: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民众英勇反抗侵略者。相同点:发动者都有英国;都是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是战败国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遭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等。(答出两点即可)
(2)观点:中国人民具有好战精神,要想瓜分中国是不现实的。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3)原因: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影响: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4)启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力量的源泉;只有善于联系人民,发动人民群众,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等。(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5.【答案】(1)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清廷内外交困。积极意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训练的人才为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力量;刺激和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政治: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3)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4)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过程艰难曲折,各阶层不断探索等。
16.【答案】(1)特点:民用工业为主;企业创办者的身份主要是外商和洋务派代表人;产品远销海外等。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期间,提出“求富”的主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2)①1911②武昌起义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汉口开埠后,受西方人影响,洋货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辛亥革命后,革除社会陋习,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等。
17.【答案】(1)正确;错误
(2)制度建设: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认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3)理由: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能使中国富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在制度上学习西方也没能救亡图存;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以启发国民。所以,他们举起“民主、科学”大旗,进行了思想文化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