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素养目标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97.shtml
1.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理解作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做深入地了解。
2.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用精读、略读、浏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3.要自己的阅读体验。能联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
4.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一、阅读准备:唤醒童心
上七年级了,你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吗?为什么?
二 全书概览:问答梳理
先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这本书的几个小问题:
1.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形下认识鲁迅先生的?在你的印象里,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本书里有几个“我”?一个,两个,三个,还是有许多个“我”?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2.了解文体知识(散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1.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形下认识鲁迅先生的?在你的印象里,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建议作者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结合心理描写、反衬、对比等手法进行写作。
2.了解文体知识(散文)
一个“我”→ 回忆性散文文体;
两个“我” → 作品的两个视角;
三个“我” → 本书记录的三个阶段:在家乡、在南京、在日本及回国;
许多个“我” → 散文中每一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每一个“我”都是不可复制的。
3.这本书里有几个“我”?一个,两个,三个,还是有许多个“我”?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内容概览
朝花夕拾
追忆旧时生活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
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经历和片段
眷恋旧日美好,批判不良现象
夹叙夹议,善用对比、反讽
怀念师长故人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回忆往事,偏重人物刻画
表现普通人的朴实、善良
真挚深切,生动感人
讽刺丑恶现象
《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
议论为主,散文和杂文糅合
穿插童年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阅读方法
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三、做点读书笔记。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①概括大意
②划出关键字词
③入情入景
④品味语言(批注\摘抄等)
⑤读书心得
一
任务
梳理成长经历。
1.阅读《朝花夕拾》,思考下列问题,梳理鲁迅的人生轨迹。
(1)童年往往是作家创作的宝库。鲁迅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了哪些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
(2)鲁迅在青少年时期有过两次立志。这两次立志的缘由分别是什么 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童年往往是作家创作的宝库。鲁迅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了哪些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
(2)鲁迅在青少年时期有过两次立志。这两次立志的缘由分别是什么 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看隐鼠吃墨汁、阿长大年初一急切地让“我”说“恭喜”、阿长送“我”《山海经》看《〈二十四孝图〉》时感到惊忍、开心地看无常表演、在百草园里拔何首乌根和摘吃覆盆子、雪地捕鸟、在私读书时问“怪哉”惹怒先生、在先生读书入神时偷偷画画、冬日吃冰等。
第一次:鲁迅看到庸医误人,立志要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后去日本仙台学医。
第二次:因为幻灯片事件的刺激,鲁迅痛恨麻木的愚民,决定弃医从文,去救治国民精神的愚昧。两次立志都改变了鲁迅的生命轨迹。
2.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鲁迅的成长经历图。(参考角度:鲁迅的求学之路、鲁迅的生活足迹、对鲁迅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的爱憎……)
7岁开蒙,只读一本《鉴略》
11 岁到三味书屋上学,拜寿镜吾先生为师
17岁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因不满其风气改读矿务铁路学堂
23岁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并结识藤野先生,后弃医从文
在绍兴
在南京
在日本
二
任务
绘制人物画像。
3.《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些在生活上给予他帮助,有些带给他情感的慰藉,有些对他精神的成长产生影响,还有一些仅是他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在这些人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 若用一个几何图形代表他,你会选择哪个图形 精读相关篇章,参考示例,结合人物相关内容选一个图形并写出你的理由。
【示例】
寿镜吾先生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会选长方形。寿镜吾先生是一位高而瘦的老人,又是全城最方正质朴的人。他学识渊博,可他对小鲁迅问“怪哉”却不予回答;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矩,却都不常用。这样一个重视规矩、严厉守旧的宿儒,像长方形一样方正。
椭图形 理由
阿长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会选椭圆形。阿长长得胖,外形上给人圆乎乎的感觉。她替小鲁迅买到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给鲁迅带去了母性的温暖,令他一直怀念感激。阿长的善良宽厚、质朴仁慈都像一个圆包容一切,但她又不是圆,她睡相不好,还喜欢切切察察,迷信粗拙,所以选椭圆形。
图形 理由
衍太太给我印象最深,我会选倒三角形。因为衍太太作为长辈,却鼓励孩子比赛吃冰、打旋,怂恿小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小鲁迅偷窃的谣言。这是一个口蜜腹剑、虚情假意、自私自利的恶毒之人,像倒三角形一样尖利,给周围的人带去伤害。
图形 理由
藤野先生给我印象最深,我会选正方形。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讲义进行了细致批改,连文法错误都一一订正,还担心鲁迅是否因为敬重鬼神而不肯上解剖课。他待人真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像正方形一样正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
人物特点:
棱角分明,格格不入: 范爱农初登场时,外表冷漠(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说话尖刻(如在徐锡麟事件后反对发电报),像一颗有棱有角的石子。
内在正直,心系革命: 他虽外表孤傲,但内心充满革命热情和正义感。
命运的转折与脆弱: 他的命运随时代沉浮,辛亥革命后曾短暂发光(做监学),但很快被排挤,陷入困顿。他的正直与棱角在浑浊的社会中难以立足,最终悲剧收场。
矛盾性与反差感: 他外表冷硬疏离,内心却炽热真诚;有革命理想,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这种强烈的内外反差和尖锐的生存状态是其核心特征。
为什么选菱形?
棱角象征: 菱形的尖锐棱角最直观地象征了范爱农性格中的锋芒、孤傲、格格不入以及他人生际遇的跌宕转折。
结构对称与内在规则: 菱形本身具有对称性和内在的结构美,这隐喻了范爱农内心深处坚持的原则、正直和理想主义精神,尽管外表显得尖锐甚至怪异。
易损与不稳定性: 菱形在物理上更易因外力而改变方向或受损,这对应了范爱农在动荡时代中命运的脆弱性和最终悲剧性的结局。
矛盾统一体: 菱形由两个相对的锐角和两个相对的钝角组成,这种矛盾统一的结构恰好映射了范爱农冷硬外表下炽热的内心、革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巨大反差。
范爱农
为什么选圆形?
圆滑的表象: 圆形最直接地象征了陈莲河处世为医的圆滑、无棱角、善于周旋和推卸责任的特性。
封闭的系统与自我循环: 圆形是一个完美的闭环,象征着陈莲河那一套自圆其说的庸医逻辑体系。在这个“圆”内,他永远不会错,总能找到解释。
空洞的内核: 圆形虽有完美的外形,但内部是空的。这精准地对应了陈莲河医术和药方的本质——表面玄奥复杂,内里却空洞无物。
循环往复的欺骗: 圆形也暗示着这种庸医手段的循环往复,一个病人骗完骗下一个,一种无效的“理论”循环使用。
人物特点:
圆滑世故,故弄玄虚: 他说话含糊其辞(“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开药方追求奇特难寻,营造神秘感和权威感。
毫无实质,推卸责任: 他的药方和治疗手段看似自成体系,实则空洞无效。治不好病时,总能找到完美的借口(如“命理”),将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形成一个自我闭环的逻辑。
唯利是图: 他利用病人家属的焦虑和迷信心理,开出昂贵而无用的药方,目的是谋财。
象征旧思想的循环桎梏: 他代表了旧社会中医术的腐朽、迷信和欺骗性,这种思想如同一个封闭的圆环,禁锢着人们的认知,阻碍科学的进步。
圆而胖的“名医”和“名医”陈莲河
人物特点:
威严与压迫感: 在鲁迅童年的记忆中,父亲代表着绝对的权威和严厉的管教。传统礼教的化身: 维护封建家长权威和强调“正业”(读书)高于“玩乐”(看会)的传统观念。他是旧式家长的代表,代表着对孩子天性的压抑。
情感的隔阂与距离: 在回忆中,父亲与童年的鲁迅之间缺乏温情脉脉的交流,更多的是命令、要求和疏离感。
结构稳固但顶点尖锐: 父亲在家庭结构中是稳固的顶点(支撑点),但他的权威施加方式(如强迫背书)如同三角形的尖角,给敏感的孩子心灵带来了刺痛和难以磨灭的伤害。
为什么选三角形?
稳固的权威结构: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之一,象征着父亲在封建家庭中作为顶梁柱和最高权威的地位。
尖锐的顶点与压迫感: 三角形的顶点尖锐,极具指向性和压迫感。这完美地象征了父亲权威施加时那种突如其来的、不容分说的、带有强制性和伤害性的方式。
方向性与单向传递: 三角形有明显的方向性(从顶点到底边),象征着家庭权力和命令的单向流动——从父亲(顶点)指向孩子(底边)。
棱角分明,缺乏圆融: 三角形的棱角象征了父亲性格和管教方式中缺乏温情、圆融和共情,显得生硬、刻板。
父亲
三
任务
交流思考启示。
4.诗人柳亚子曾说:“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从《朝花夕拾》相应篇目中提取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点,填入下页表中,并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书中相关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给写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先生写一封300字左右的信,和他交流你的思考和你得到的启示。
具体篇目 儿童教育观
《阿长与<山海经>》 ①
《<二十四孝图>》 ②
《五猖会》 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
《琐记》 ⑤
⑥你想和鲁迅先生交流哪些话题 具体篇目 儿童教育观
《阿长与<山海经>》 ①
《<二十四孝图>》 ②
《五猖会》 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
《琐记》 ⑤
⑥你想和鲁迅先生交流哪些话题 思考提示:你若是对其他话题(如鲁迅创作时的境况、鲁迅对父亲的复杂情感、鲁迅的精神成长)感兴趣,也可写信交流。
避免封建礼教对儿童精神的毒害,孩子应该读适合他们成长的书籍
满足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教学不能刻板
积极保护儿童的求知欲,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父母不能压制孩子的天性,不能禁锢孩子的自由
成人应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误导孩子
【活动】《朝花夕拾》我描绘
给小鲁迅的一封信活动评价 评价标准一: 书信的格式正确 可得☆☆☆☆☆
小组评语:
评价标准二: 内容紧扣《朝花夕拾》 可得☆☆☆☆☆
小组评语:
评价标准三: 结合自己的体会 可得☆☆☆☆☆
小组评语:
给小鲁迅的一封信
话题交流,探讨写法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先来看看以上两个片段,里面隐藏着两个视角:一个是正在回忆童年的大鲁迅,一个是回忆中的那个小樟寿。大鲁迅默默地写作,“躲”在小樟寿的背后,用儿童视角或有趣地诉说着童年的样子,或无声地控诉着封建糟粕。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 (《琐记》)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 (《琐记》)
我们拿这两个片段做例子,你认为作者运用儿童视角写作,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同学们在上一课所做的批注,开展小组讨论。你可以参考以下话题,也可以自主提问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争取从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中总结出自己的认识。
参考话题
1.“我”小时候喜欢隐鼠、仇视猫,与写作时的现实有什么联系?猫又代表了哪一类人?
2.“我”对阿长究竟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时而叫她“阿妈”,时而叫她“阿长”?
3.五猖会令人心神向往,为什么最后还是觉得并不开心?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一声声“Ade”究竟是谁发出的?从这个问题来看,作者想表达什么?
作者用自己喜欢小隐鼠而仇视猫的事情,表现自己爱护弱小,仇视那些散布流言、媚上欺下的暴虐者。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能表现自己自小就有这种正义感,同时更具有讽刺的意味,运用曲笔,寓意深远。
五猖会是如此的令孩子心神向往,那里蕴藏了无限的童年乐趣,是孩子充满好奇、喜欢热闹的性格体现。然而在这样热切向往的背后,是父亲的一声问话,这体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扼杀孩子自由活泼天性的痛惜。他用自己的体会来传达这样的思想,显得非常真实,这也是儿童视角在成人思想下的一次成功的运用。
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依据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小引》,来归结作者隐藏在儿童视角下的写作意图。
1.结合背景,读《小引》。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留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之后,鲁迅奔走广州,他在《小引》中是这样描述自己写作《朝花夕拾》的经过的: 。
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
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
后三篇写于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小引(部分)
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2.结合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对写作背景的认识,撰写主题发言稿,小组选择发言人在全班面前做一次主题发言。
“朝花”何以“夕拾”
。
。
。
。
。
。
。
。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依据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小引》,来归结作者隐藏在儿童视角下的写作意图。
“朝花”何以“夕拾”
。
。
。
。
。
。
。
。
。
。
《小引》中“旧事重提”这个题目提示这本散文集中的回忆色彩,我们很自然地被鲁迅先生带入了一个童年世界。在童年世界里,我们仿佛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小樟寿一起快乐地玩耍,一起感受学业的压力,一起体会生活中的惊喜,一起品尝成长的滋味……然而鲁迅先生的不凡之处在于,在孩子的眼睛里,还看见了封建礼教尤其是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这与他“救救孩子”的呼声是相似的,还听见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嘲讽:庸医误人、世俗谄媚、人世凉薄……都说孩子的声音是纯真的,那么儿童视角下的语言就是最真实、最有力的。“朝花”以“夕拾”的方式来呈现,既是“带露折花”,也是关注时事的。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