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随堂训练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卧薪尝胆、老马识途、围魏救赵、朝秦暮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纸上谈兵……讲一讲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成语典故。你知道左图反映的是哪个成语故事吗?你能否讲一讲?你还知道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哪些成语典故?导入新课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础知识。
2、在“战国七雄形势图”上填出七雄的地理位置,训练识图能力。
3、分析各国变法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 学习目标讲授新课学习重点: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商鞅变法是朝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需要。
学习要点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周朝西周东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命名源于两本重要的著作,“春秋”是孔子编定的《春秋》,“战国”是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一、春秋与战国1.春秋时代(列国并立时代)(1)周天子地位的变化 西周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东周)春秋时: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2)春秋争霸①争霸的原因:周王室的衰微,诸侯的强大。②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春秋五霸 齐桓公在位时,
任用管仲为相,进
行改革,使齐国
国富兵强。又提出
“尊王攘夷” 号召,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
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名重耳,流亡在
外19年,流亡期间曾受到
楚王热情招待,后在秦国
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他比较了解民间疾苦,
做了国君后,整顿内政,
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
强国。
在晋楚城濮之战中,
“退避三舍”,大败楚军。
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
主。 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到楚庄王即位时,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争霸奠定了基础。
接着率兵北上,在
周的直辖区耀武扬
威,并遣使询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最后,楚庄王
大败晋军,一时
称霸中原!相关的成语故事:数典忘祖
卧薪尝胆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吴 王 矛“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望山楚墓出土。剑全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格(茎和身之间的护手)宽5厘米。剑身中脊(剑身中线突起)起棱,满饰黑色菱形花纹。剑两面铸有几何形图案花纹,正面花纹内嵌蓝色琉璃,背面花纹内嵌绿松石。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内,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毫无锈蚀,刃薄锋利。以20层复印纸试之,一划而破。据《战国策·赵策》记载,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此剑充分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 如何看待春秋争霸战争?这些战争是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而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但是,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春秋初年一百多个诸侯国,缩减为几个大国,形成了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三家分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2.战国时代(大国对峙)起止时间:
前475年到前221年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时代为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成 效措 施国王国家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春秋五霸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齐楚秦燕赵魏韩(王室衰微,列国并立 ) (诸侯兼并,社会巨变)春秋战国东周战国七雄二、商鞅变法与秦的强大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1.商鞅变法的原因: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结论: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强盛的需要。(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收效最大的一次变法。)“立木取信”的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 取信于民奖励军功鼓励耕织推行县制凡弃农经商或因游手好闲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为奴婢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田宅官员由国君任免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施行统一的度量衡等3.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有利于经济
发展(国富)有利于增强军队
战斗力(兵强)有利于将地方
权利收归中央有利于国家
的管理4.商鞅变法的意义、启示国力骤增,军队战
斗力大大加强,成
为七雄中最强的国
家,为统一大业奠
定基础走改革的
道路才会
使国家变
得强大起
来5.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秦孝公的支持;
(2)取信于民;
(3)执法如山;
(4)适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思考下列问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商鞅
提问:上面的话体现了商鞅的什么思想?
体现了商鞅改革和法治的思想。
变法内容中的哪一点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讨论: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了,但他本人却被车裂而死,变法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商鞅虽死,变法犹存,所以变法是成功的。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正是因为商鞅变法,秦国才逐步强大并最终统一了六国。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无义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诸侯争霸使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加速破坏了王室的权威,旧的奴隶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更大,战况更加的惨烈。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国力,纷纷招揽、任用贤能之士,实行社会变法。其中,秦国任用商鞅的变法最为成功,因而,秦国在争霸战争中越来越强大,最终统一了中国。课堂小结春秋与战国春秋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 年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公元前475到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商鞅变法内容意义:1.鼓励耕织,凡弃农经商或因游手好闲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为奴婢;
2.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田宅;
3.推行县制,官员由国君任免;
4.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施行统一的度量衡等。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大业奠定基础。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1.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候国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其根本目的是( )
A.为了挽救周天子的地位
B.为了吞并其他诸候国
C.为了称霸
D.为了排除少数民族的进攻
2. 后人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这段大国兼并的时期,称为(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东周时期 D.西周时期CB随堂训练3.春秋时期,实力较强的诸侯国争霸往往打出的旗号是( )
A.镇守疆土
B.出兵勤王
C.尊王攘夷
D.数典忘祖C4.春秋时期,许多诸侯称霸一时。第一个霸主是( )
A.秦穆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B5.秦国成为战国后期“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主要是因为( )
A.牛耕得到推广
B.使用了铁制工具
C.实行了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的兴修C6.农业生产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
B.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C.实行连坐法
D.建立县制A 7.战国时期,为了增强国力,各国都进行了改革和变法。其中最先进行变法和收效最大的两个国家分别是( )
A.秦国、赵国 B.魏国、秦国
C.秦国、魏国 D.齐国、秦国B8.《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话剧,塑造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鲜明形象,下列情节不可能在剧情中的是( )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开始变法
B.商鞅变法前,一个人因为私自开垦荒地被判刑
C.商鞅变法后,到地方某县视察,发现农民都在努力耕种,妇女在努力耕织
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吃饭,感谢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的特权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