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遗址遗迹、考察活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遗址遗迹、考察活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2 11:2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第18课抗日战争时期历史遗址、遗迹考察活动九一八事件在西单原旧刑部街东口路北奉天会馆内,因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事变而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各界人士四百多人,于1931年9月27日举行了会议,成立了“东北留平同乡抗日救国会”,后改称“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大会通过的抗日救国会主要任务为:“抵抗日人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还创办了抗日宣传刊物,培训了许多抗日救国骨干力量。在救国会的号召与影响下,流亡在北平的东北籍人士纷纷返回家乡参加对日斗争,有不少人士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的爆发地点是丰台区的卢沟桥和卢沟桥东的宛平城。从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军就在宛平附近不断地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在7月7日夜,他们借口一个日军士兵失踪,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全面的抗战。七七事变抗日不仅是军人的事情,也是文人的事情。为了宣传抗日,1937年7月3日在中山公园内的春明茶馆举办了一次漫画展览。有不少作品是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汉奸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为主题的。这个漫画展深得民心,参观者众多。在群众的要求下,漫画展由原定的三日延长为五日,该展览一直开到1937年7月7日,也就是七七事变之时。遗址和遗迹门头沟区的斋堂川  门头沟区的斋堂川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如今在斋堂中学校园内建有"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碑文记述了八年抗日战争中宛平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和巩固了平西抗日根据地,人们抛头颅洒热血与日军英勇战斗的英雄业绩。  平西抗日烈士纪念碑 平西抗日烈士纪念碑位于房山区十渡乡卧龙山头上。上面刻有萧克同志手书的题词:"抗日战争在平西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碑文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军民抗日的场景:"……卢沟炮响,日寇抱亡华之心,倾巢出犯,大举入侵。平西人民向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遗风,深明爱国保家之大义。在我党领导下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民一心,党群一德,骨肉团结,为民族而献身,裹尸沙场。吃糠咽菜,奋战日日夜夜,屡遭屠戮,经过风风雨雨。抗住三光残杀,度过艰苦岁月。红旗挺立,飞舞在北平城周,抗日枪声,响彻在香山脚下。日寇望之,动魄惊心;奸伪闻之,魂飞胆丧……英雄忠骨皆芳草,烈士鲜血沃红花。 芷江抗战受降纪念馆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芷江县七里桥境内。“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 影珠山抗战遗址群 影珠山抗战遗址群位于长沙县福临镇影珠山村,略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当时遗留下来的战场遗址、战壕工事遗址、指挥所遗址等多种遗迹。文物专家还在一处崖壁上发现石刻 是原国民党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汉域将军在取得影珠山大捷后所留。 1942年 1月9日凌晨,南下接应日军第六师团的第九混成旅,在影珠山下遇到中国军队第20军的顽强阻击。第九混成旅遂挑选数百精兵,临时编成“山崎大队”,携带轻机枪、战刀,另加几十名便衣偷袭占领了东影珠山的制高点。此时,已突围的日军第三师团亦派出3000余人的接应部队回援陷入重围的第六师团。中国军队第20军三面受敌,形势岌岌可危。军长杨汉域为解除威胁,令军直属骑兵连、特务连、工兵连和135师一部分部队,向山崎大队发起全面攻击。战至下午4时,不仅全歼山崎大队,还将前来增援的日军第三师团击退。同时,包围了日军第九混成旅团的一个步兵大队。 被围日军在铁桶般的包围圈中左突右奔,始终逃不出中国军队的包围圈。死伤惨重仍突围无望的形势下,日军便开始相互射杀,受伤的日军或剖腹自杀,没有自杀能力的由其他日军用刺刀捅死,除一名军曹侥幸逃脱外,包括大队长山崎茂大尉在内的其他日军全部阵亡。 杨汉域将军刻的影珠山58军指挥所遗址 抗战部队留下的简易行军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