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备课资料【导学案+课件+同步练习】 (1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备课资料【导学案+课件+同步练习】 (1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9-22 13:54:02

文档简介

《地球的结构》同步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索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地壳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D.岩石圈厚度一般为17千米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3~题.
3.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5. 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6.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某地地下30千米深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晃
8.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P波都明显下降
C.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以水为敬,祖先早悟生命之根而至圣明.以水为尊,世代相传实为子孙之大幸……一溪一流,爱如生命.水之有魂,长作胜景.水之有灵,久生福运……”,在布依族长老一字一句诵读的《祭水文》中,“2009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唱山祭水’大典”2009年9月28日在雄浑瑰丽的黄果树大瀑布脚下隆重举行.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9~10题.
9.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2.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综合题
1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乙__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生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_________级。
B、E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4地球的结构
DBCBA ACACB DD
13.解析:本题考查地震及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第(1)题,根据图中地球内部结构可判断甲为莫霍界面,乙为古登堡界面。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E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级。由A到B地震波只通过地壳且通过的地壳距离长,平均波速慢,而由A到E虽距离远,但通过地幔,通过地壳的距离短,平均波速远高于由A到B,所以E可能先感到地震。第(3)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横波主要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再地核中传播。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下图。
《地球的结构》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地震波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波速往往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 第1题,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特性,即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分析知2 900千米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有很大差异.第2题,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特性不同,在矿物质中与在其周围介质中传播也不相同,故地震波可以用来进行地质探矿.
【答案】 1.D 2.B
读下图,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 ②—地幔 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解析】 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降低;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答案】 3.B 4.B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6.图中M和N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处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状况可知,我国大陆部分地壳从东向西逐渐增厚.第6题,结合M、N两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壳厚度特点分析,可知M处为四川盆地,N处为大别山区.第7题,地壳厚度0千米处应为莫霍界面.
【答案】 5.C 6.D 7.C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9.B圈层是一个(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10.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8题,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结合图示中A、B、C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第9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10题,由于生物圈是生命生存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
【答案】 8.D 9.B 10.D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地幔 D.地壳
【解析】 第11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第12题,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
【答案】 11.C 12.B
二、综合题
1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 第(1)题,根据它们分布的不同位置,可以判断甲是莫霍面,乙是古登堡面.第(2)题,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所以E点的波速较快.第(3)题,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 (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如图:

14.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曾强调: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是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科技问题.他说,应使中国主要区域地下4 000米变得“透明”,以解决中国资源短缺的瓶颈.
材料二 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实验项目——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正在西藏阿里进行,这种探测是用地下爆破的方法,通过追踪反射信号,探明数十千米地下的结构,用科学家的话说就是“给地球深层做一个CT”.
材料三 据中央电视台2011年10月23日《新闻联播》报道,在海拔4 400米的喜马拉雅山罗布莎地区,国家深部探测专项——罗布莎科学钻探实验正在紧张进行.除罗布莎之外,山东莱阳、云南腾冲等地的6个钻探项目也在进行中,国家将从这7个钻探点中选择一处进行超越1万米的科学钻探.
(1)材料一中“透明”的中国地下区域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2)材料二中的方法为什么能勘探到中国的地下资源?
(3)材料三中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探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4)除了材料中提供的方法外,你还能提供哪些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对地球内部圈层探测方法及探测方法的实际应用.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所以我们的探测范围还处于地壳中.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常用的是地震波,利用地震波产生的纵波可以穿透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仅能通过固态物质的特性,可以探测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固态矿产等.探测地球的“科学钻探”,是一种直接观测的方法,有别于以前的间接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由地球内部喷出的岩浆岩等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答案】 (1)B
(2)利用地震波产生的纵波可以穿透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仅能通过固态物质的特性,可以探测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固态矿产等.
(3)B
(4)利用穿透性强的X光照射地球,研究喷出岩等.
《地球的结构》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如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5题.
1.图中四个圈层中,可能是岩浆源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个圈层中,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四个圈层中,可能与地球磁场形成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四个圈层中,与地球外部圈层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岩石圈的下界在(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1~5.解析 图中的序号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相对地壳的流动形成磁场;岩石圈与地球的三大外部圈层形成相互渗透的整体.
答案 1.B 2.C 3.C 4.A 5.C
读我国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6~8题.
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软流层底部 D.莫霍面
8.开钻科学探索井是我国科学钻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中属于最佳开钻地点的是(  )
A.江苏省东海地区 B.青藏高原地区
C.山东省诸城地区 D.安徽省盘龙地区
6~8.解析 第6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由东向西数值逐渐变大,说明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第7题,地壳原厚度的起算点0千米处应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第8题,海洋上的地壳较薄,是科学探索井开钻的最佳地点,江苏省东海地区位于海洋,其他三处属于陆地.
答案 6.C 7.D 8.A
地质学家经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实线为纵波,虚线为横波)(  )
解析 图A中横波消失,说明该处有液体物质,可能储有石油.
答案 A10.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此时震中附近船只上的人会感到(  )
A.只有上下颠簸 B.只有前后、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解析 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物质传播,故震中附近船上的人只会感到上下颠簸.
答案 A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11~13题.
11.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1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11~13.解析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 11.C 12.B 13.B
读图,完成下题.
14.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解析 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火山岩,岩浆直接来自地幔.
答案 D
2013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如图为火山喷发图片.据此回答第15题.
1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 题干已经说明是选择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并最终沉积下来,回归岩石圈.
答案 A
二、综合题
16.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线条A是________波,传播的速度较__________;线条B是________波,传播的速度较__________.
(2)A、B两波在传播速度上的相似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3)从A波的消失,说明地球内部2 900千米以下及更深处的组成物质,不再是________态.
(4)地震波波速开始明显加快的不连续界面称作_______.波速变化最大的不连续界面是_____.在此界面上纵波______,横波______.
答案 (1)横 慢 纵 快
(2)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固
(4)莫霍面 古登堡面 突然下降 完全消失
17.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比较厚,________部分较薄.
(3)④是______界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地震波通过此界面速度________.
(4)③是________层,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大到小排列为________.
答案 (1)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2)陆地 大洋
(3)莫霍 33 明显增加
(4)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固 ③>②>①
18.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据雅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
(1)芦山地震发生在东北向西南的龙门山断裂带上,位于龙门山前缘构造带南段(青藏高原东缘).2008年汶川大地震即在距离芦山县北部大川镇仅69千米处发生.该地震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地层中(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莫霍面
(2)地震发生时,在楼里的人先感觉到地面________运动,然后地面________运动(上下或左右),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此时在都江堰水库划船的人们只感觉到船________运动(上下或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很难预测地震的发生,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________的研究,在某界面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此界面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第(1)题,地震是由岩层的断裂震动所形成的,应位于地壳.第(2)题,因为陆地上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要快于横波,所以会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颠簸;而水里只有纵波能通过,所以在船上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第(3)题,由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规律可以解题.
答案 (1)A
(2)上下 左右 纵波传播速度要快于横波 上下 纵波能够在水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地震波 古登堡面
《地球的结构》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 A.盆地 B.平原 C.海洋 D.大陆断层
解析: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答案:C
2、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 ( )
A.约为120千米 B.约为8~9千米 C.约为60千米 D.约35~45千米
答案:C
3、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就是地壳
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称为岩石圈,平均厚度约为100~110千米.
答案:A
4、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壳分上、中、下三个层次 B.地壳的厚度相同
C.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和密度都相同 D.地壳厚度不均且硅铝层呈不连续分布状态
解析: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特点.
答案:D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5—7题
5.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6.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7.从地壳到地心 ( )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解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和特点是不一样的,根据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点.
答案:5.B 6.D 7.A
二、综合题
8、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A——层,B——层.
(2)A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原因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结构的特点以及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分布特点.
答案:(1)硅铝 硅镁 (2)富含氧化锤和氧化铝,主要由较轻的花岗岩类组成;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镁,主要由较重的玄武岩类组成. (3)A层(硅铝层)此层厚度在山区和高原区可达40千米,在平原区约为10千米、在海洋地区则显著变薄甚至完全缺失,因此是十个不连续的圈层
9、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 ,乙 .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测得的地震的震级为 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 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本题为地球内部圈层分层的变式图,只要正确掌握教材中“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此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创新提高
一、选择题
1、岩石圈的下界在 (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称为岩石圈.因此,软流层上界即为岩石圈的下界.
答案:C
2、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 )
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 D.上下颠簸
解析:横波不能在水中传播.
答案:D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解析: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答案:A
4、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 )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海拔越高的地区,地壳的厚度越大.
答案:B
5、下列各处,地壳最薄处在 ( )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西欧平原 C.亚马孙平原 D.太平洋洋底
解析:海拔越高的地区,地壳的厚度越大;海洋中是地壳厚度最薄的地区.
答案:D
6、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 )
A.17千米 B.33千米 C.6千米 D.60~70千米
解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但不同地区的厚度不同.
答案:A
二、综合题
7、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A ,B .21世纪教育网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 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 不连续面.
(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了什么变化?A ,B .从而发现了D 不连续面.
(4)C面以上为 ,C面和D面之间为 ,D面以下为 .
(5)说出E和F的主要不同点.
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同时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推知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
答案:(1)横波 纵波 (2)33 莫霍
(3)A波突然消失(或不能通过) B波速度突然下降 古登堡
(4)地壳 地幔 地核 (5)E为液态,F为固态
8、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A ,B1 ,和B2 ,D ,E ,F .
(2)C是 层,这里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分为是指 (用字母表示).
解析:本题为地球内部圈层分层的变式图,只要正确掌握教材中“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此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答案:(1)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2)软流 岩浆 (3)A+B
21世纪教育网

《地球的结构》同步练习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A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岗岩、大理岩等名贵建材已用于普通家庭装潢.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中A、B、C表示花岗岩、玄武岩和石灰岩.则图中A可能是____________,B可能是____________,C可能是____________.
(2)B、C两种岩石中哪一种岩石适合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哪一种不太适合?为什么?
(3)石灰岩经过什么地质作用变成大理岩?为什么用大理岩作装饰材料的建筑物容易被酸雨侵蚀?
2.读地壳物质循环图,回答问题.
(1)请把图中空格内所代表的岩石类型填出: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各个箭头所代表的地质作用类型是:
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
(3)裸露岩石是外力作用的____________.
(4)风化作用形成____________,为侵蚀作用提供了____________.
(5)风化、侵蚀的产物是____________作用的对象,侵蚀作用又为新的风化作用提供了____________.
(6)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是固结成岩作用的前提,由此形成的新的岩石在____________下又重新风化、侵蚀.
B
1.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排列中,合理的一组是(  )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D.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
2.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  )
A.元素 B.矿物 C.矿产 D.岩石
3.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是(  )
A.矿产     B.矿石 C.矿体 D.矿床
4.关于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方解石
B.矿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我们吃的盐、糖矿物
C.地壳中的矿物大多是单独存在的
D.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物,能在所有物体上划出痕迹
5.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6.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能 B.风能
C.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D.地球运动产生的机械能
读图,回答7~9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灰岩是岩浆岩,大理岩是沉积岩 ②石灰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 ③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 ④石灰岩是矿产,大理岩不是矿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大理岩
B.岩浆侵入地壳产生的高压,使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C.长石、方解石组成了大理岩 D.在石灰岩中能够找到化石
9.下列岩石中,与图示岩石类型无关的是(  )
A.花岗石 B.砂岩 C.煤 D.板岩
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0.图中所表示的地形景观是在(  )
A.石灰岩分布地区 B.花岗岩分布地区 C.玄武岩分布地区 D.片麻岩分布地区
11.该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12.如图所示的岩石分布状态图中,黑色代表的是岩浆通道,甲、乙两处岩石可能分别为(  )
A.岩浆岩和变质岩 B.变质岩和沉积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 D.沉积岩和变质岩
13.下面是三大类岩石关系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⑥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  )
A.①喷出岩   ②岩浆   ③侵入岩   ④变质岩   ⑤岩浆岩 ⑥沉积岩
B.①岩浆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沉积物 ⑥喷出岩
C.①喷出岩   ②沉积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岩浆 ⑥侵入岩
D.①喷出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 ⑤沉积岩 ⑥沉积物
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5~6题.
14.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①② B.④⑤⑧ C.②④ D.③⑥⑦⑨
15.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知识点一 地震波
发生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表,人体感觉是“上下颠簸”,横波随后到达地表,人体感觉是“左右摇晃”,造成房倒屋塌。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在不同介质中同一种地震波传播速度相同
D.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界面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 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在不同介质中同一种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 D  
知识点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不连续界面
(圈层界线)
深度(千米)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
(大陆部分)
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快
(古登堡界面)
2 900千米处
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
2.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3.地壳的结构特点
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其特点主要是:(1)水平方向上,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2)垂直方向上,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大洋部分缺失)。大陆地壳为双层结构,而大洋地壳以单层结构为主。
点拨:地壳“厚薄”歌诀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例2】 2010年1月12日,位于大西洋东加勒比海的海地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于距海地首都太子港16千米处,震源深度10千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海地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范围内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圈层
(2)若地震发生时,M处海面风平浪静,则该处船只上的人员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M处与太子港地壳厚度的差异。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所以震源位于地壳范围内。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所以该船只只受到纵波的影响,人的感觉为上下颠簸。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所以太子港地壳厚,而M处地壳薄。
[答案] (1)A
(2)上下颠簸
(3)太子港地壳厚,M处地壳薄。
知识点三 地球的外部圈层
【例3】 读下图,完成(1)~(3)题。
(1)B圈层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  )
A.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B.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C.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2)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和土壤 D.生物
(3)A、B、C、D四圈层中,处于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中的是________圈层。
[解析] 水圈中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该系统中,水处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更新之中。
[答案] (1)B
(2)D 
(3)B
活 动 参 与
课本第27页活动
如下图: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界面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发现并确认这两个界面的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和德国科学家古登堡。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征。
课前准备区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________面和②____________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____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约④____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________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____________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之间的圈层。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⑨__________,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⑩_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__________面所包围的球体。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____态或?________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____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
?________圈、?____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____。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3.水圈:由液态水、?________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______水、?_____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主要可分为________水和______水。
4.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________圈和____圈中的生物世界。________
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材料】
位于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的艾雅法拉火山,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9时),火山开始喷发,喷发地点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东125公里,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附近约800名居民紧急撤离。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的哪些内部圈层?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结构?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3.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与轮船上的人的震动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4.通过下图探究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5.人类已经利用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为什么还要花巨资进行钻探?是否可以完全脱离地震波?
 
 
【规律总结】
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考例探究1】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在界面A~B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界面B以下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D是________,H是________。
(4)物质状态:D层________,H层________。
探究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探究材料】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同构成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人提出: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1.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规律总结】
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外部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相互关系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
环境的重
要组成
部分
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
水等
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考例探究2】 读下图,回答问题。
(1)②圈层的主体是 (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2)①②③④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的是(  )
A.④ B.② C.① D.③
(3)③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莫霍 ②古登堡 ③莫霍面 ④17 ⑤33 ⑥60~70 ⑦地壳 ⑧地核 ⑨岩石圈 ⑩软流层 ?古登堡 ?液 ?熔融 ?固 ?大气 ?水 ?大 ?固态 ?陆地 ?大气 地表 地下 大气 水 生物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岩浆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它到达地表时,仅仅穿过了地壳。
2.如图所示:
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温泉等,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3.不一样。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轮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能通过。
4.通过题图可以看出,岩石圈与地壳从厚度和范围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分析如下表: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
17千米
地表至
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而且还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70千米~
100千米
地表至
软流层
5.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的信息更真实可靠,目前还不能完全脱离地震波。
考例探究1 (1)横波 纵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 纵波突然变慢,横波则完全消失
(3)地壳 地幔 地核
(4)液态 固态
解析 解本题时要注意把读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根据地震波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的特点,确定E表示横波、F表示纵波。第(4)题,对D层物质状态的回答也可通过B界面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变慢,横波完全消失,推测外核的物质接近液态或熔融状态。答题时应注意物质状态与物质组成的区别。如H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不能回答为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探究点二
1.C 2。B 3。C 4。B
图中显示的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瀑布属于水圈;生物圈属于最活跃的圈层;图中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考例探究2 (1)D (2)B (3)D [本题利用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简图,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的各自特点。由图可知①为岩石圈,②为水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这四大圈层中,
生物圈有生命存在,成为最活跃的圈层;水圈通过水循环可以更新再生。]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点。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结构有较全面的认识。
【导学提纲】
圈层结构
不连续面
深度
特征
地壳


平均
千米
? ? 外壳,? ?? ?地壳厚,? ? 地壳薄


上地幔
约? ?? ?? ?千米之间
固态,
上有? ???,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可能是? ?态,
? ?? ?? ? 均增大


外核
约? ?? ? 千米以下
接近? ? 态 ,
? ???不能通过
内核
? ?? ?? ?? ?都很大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特点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释疑解惑】
1、重难点透析
(1)形象地记忆地球的内部圈层。
填出右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E
地球内部圈层:A:
B:
C:
D:
E:
不连续界面:a:
b:
(2)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怎样分布的?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3)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是什么?
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位于地面和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称为地壳,它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的一个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面以下60~250千米之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该层就是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和组成地壳的岩石一起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可见岩石圈的范围更大,包含了地壳。
2、典例剖析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答案:B
【达标测评】
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
A.地壳与地幔 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
C.生物圈、岩石圈 D.水圈与大气圈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
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ABC都可以
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读下图回答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在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P:纵波 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__;横波经过 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
答案:(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 (2)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 C是地核,B为地幔。
【巩固练习】
1. 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显著的变化是(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 ?? ?? ?? ????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都完全消失? ?? ?? ?? ?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幔的厚度最大 B.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小
C.软流层紧贴在地壳以下 D.地核的温度很高,但压力和密度都很小
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4.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
A.外地核   B.岩石圈下部   C.软流层    D.地壳下部
5.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A.由于呈熔融状态,所以不能传播横波?? B.岩石圈是地壳的别称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
6.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太平洋 D.四川盆地
7.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
B.地球的外部圈层自里到外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C.外部圈层中的水圈有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
D.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地壳、大气圈和水圈
8.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A+B+C是, D是,C+D+E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 。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4)A+B层的平均厚度是多少千米?其分布规律是是什么?
(1)A+B为地壳 A+B+C为岩石圈 D为软流层 C+D+E为地幔
(2)F为莫霍面,(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10.读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
? ?? ? 图1-17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1)填图:在图中恰当位置标注地球的四大圈层(填字母)。
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在_______圈,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_圈传播。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一)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季节更替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应用
二、自学导航(A级,必做)
(一)、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近日点是 ,远日点是 。
2、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时间是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慢)
3、地球公转到远日点的时间是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慢)
4、在图中标出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
如上图,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大约在点A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正在自北向南移动。同样的道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如果是你的生日那一天呢?
请大家讨论并完成下表
日 期
太阳直射的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3月21日~6月22日
6月22日~9月23日
9月23日~12月22日
12月22日~3月21日
三、自学检测
1、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北或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_______夜长,纬度越高,昼越_____夜越_____。
2、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______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______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_______。
3、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全球各地昼长______夜长。
4、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已确定,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假日,下列传统节日中,大连地区白昼最长的是
A、春节 B、清明 C、端午 D、中秋
四、知识园地
五、我的收获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征及划分依据。
2、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3、看图了解地壳中两大圈层的特点。
4、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看鸡蛋的示意图)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认识地震波,指出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
思考: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 态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逐步深入。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特 点
界 面
深 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发现者
发现时间
莫霍面
33 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 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古登堡
1914
三、细读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分析对比,列表比较。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注意四点:
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关系。
2.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由于这一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
3.地幔的物质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类,铁镁是硅酸盐类物质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物质与化学成分的区别。
4.内核为何是固体?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
内部圈层
组 成
分 层
状 态
地理意义
地 壳
岩石
硅铝层
固态
硅镁层
地 幔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
固态
岩浆和地震
下地幔
地 核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外核
液态
磁场
内核
固态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四、简单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1.大气圈范围和大气的密度的变化?水圈中水体的分类?生物圈涉及的范围?
2.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限有什么差异?(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更为密切,并无明显的界限。)
3.通过分析水圈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外部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水体的分布与水循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 小结
? 作业布置
课件11张PPT。《地球的结构》课件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④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例题一、选择题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问题。
2.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传到②,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3.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幔日本当地时间2013年10月26日凌晨2时10分(北京时间1时10分),东北地区福岛县以东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距地面10公里。结合图9“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4.地震发生时,在福岛的居民
会感觉到
A.只上下颠簸
B.只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5.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地震波通过A界面时,速度均降低
B.①为硅镁层,②为硅铝层
C.⑤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不能传播横波
D.①+②+③为岩石圈6.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地球的圈层结构还包括其外部圈层。
据此完成问题。
7.读地球外部圈层构成图,其中B代表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8.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A.水圈 B.生物圈
C.地幔 D.大气圈 二、综合题9.读地壳与地幔结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层,B是________层,
D是________层,E+D+C是________,
F+E+D+C是________。
(2)地壳结构由图中字母________表示
的圈层组成。A+B+C合称________。
(3)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的圈层是________层,在图中用字母________表示。
(5)C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G层的物质成分以________为为主。
(6)莫霍面是字母_______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古登堡面是字母_______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硅铝硅镁软流上地幔地幔A B岩石圈地壳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软流D铁镁的硅酸盐类 铁镍B CF G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练习题一、选择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完成问题。2.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图中的各层中,在海洋底部显著变薄甚至缺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①②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四川省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芦山及雅安震感明显,四川成都等地也有震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5.地震发生时( )
A.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成都雅安
B.横波先传播到成都雅安
C.芦山的居民先感觉到地板水平晃,后感觉到上下颠
D.芦山的居民只感到上下颠
6.下面关于芦山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B.S波到达古登堡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C.P波和S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
D.P波和S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均一的4.为了探测莫霍面情况,在下面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接收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华北平原7.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A.岩石 B.大气 C.水体 D.生物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C为大气圈 B.A为水圈
C.E、F合为岩石圈 D.B为生物圈
9.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软流层
B.下地幔
C.图中D层
D.图中G层10.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二、综合题
11.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____________界面;②____________界面;
③曲线代表____________;④曲线代表____________。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3)岩石圈范围是指( )
A.地壳和上地幔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莫霍面古登堡纵波横波外核地幔地壳课件52张PPT。《地球的结构》课件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易误警示活动点拨
教材p27活动课时作业(六)课件61张PPT。《地球的结构》课件层级要求
1.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2.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
3.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
1.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主题1:地球的内部圈层
1.结合教材P25“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探究以下问题。
(1)描述纵波、横波随深度的变化状况。
提示:在接近地表的地方,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在地下接近2 900千米深处,纵波波速则突然下降,横波波速突然下降直至消失。(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可以把地球内部分为哪几部分?分界面分别是什么?
提示: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分界面依次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地幔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分层的依据可能是什么?
提示: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分层的依据可能是地震波在地幔传播过程中波速的变化。2.地震发生时,在写字楼上的小强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而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而江上游船内的小明却只感觉到了上下颠簸,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因为陆地上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纵波速度快所以在写字楼上会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而水里只有纵波能通过,所以在江上游船内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3.地壳、地幔、地核的物质状态如何?
提示:外地核为液态;地壳、地幔及内地核为固态。知识点拨
1.岩石圈并不等于地壳
(1)从位置上看,地壳是位于莫霍面上部的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2)从包含关系上看,岩石圈包含地壳。(3)从厚度上看,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由此可见,岩石圈和地壳是两个以不同标准划分出的不同圈层。如下图所示:2.软流层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厚度为50~250千米。这里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衰变产生热能,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由于软流层离地壳较近,在上覆岩层压力减小时,物质就会由这种不稳定的可塑状态发生相变而转化为液态的岩浆,软流层可能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是在地震波传播速度研究中发现的。科学家在研究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时发现,上地幔接近顶部的位置有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的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推测此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慢的原因是积累的热量使岩石软化并局部熔融,故称为“软流层”。误区警示
软流层并不是液态的
软流层地震波的横波能够通过其传播,说明不是液态,其处于熔融状态。板书提纲例1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波,B表示_____
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______态,F面是______面。
(4)C层主要由_______组成,G层叫_____,H层叫______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_和______。【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第(1)题,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第(2)、(3)题,根据纵波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性质、状态的变化。第(4)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C为地壳,G、H为地核部分。【规范解答】(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固 液 古登堡
(4)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备选例题】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图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地球内部依据古登堡面和莫霍面将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一次地震,在震源处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且纵波在地幔中传播速度要大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横波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在地核中传播,地震波还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扩散。【规范解答】(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下图:主题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间有没有明确的界线?为什么?
提示:没有。地球外部的三个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
2.大气圈中大气的密度从低到高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3.生物圈作为外部圈层,有何特殊性?
提示:(1)生物圈有生命存在;(2)与其他圈层交错、没有明确界线;(3)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知识点拨
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2.歌诀记忆地球圈层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用地面。
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同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分三态。
生物生存跨圈界,外部圈层添光彩。知识点拨
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1)不规则圈层:水圈由固、液、气三态水共同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水圈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因此说它是不规则的。
(2)连续圈层: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又通过自然界物质的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所以说水圈又是连续的。例2 读图并运用有关地理原理,回答下列各题。
(1)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2)图中四圈层中连续而不规则的是( )
A.D圈层 B.B圈层 C.A圈层 D.C圈层
(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它们都是以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在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___圈传播。【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外部圈层及各圈层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图中A、B、C、D四个圈层代表的含义。第(1)题,由图可知,B圈层为水圈,地球上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第(2)题,水圈是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没有完整的形状,但各种水体通过自然界的循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联系,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3)题,地震发生在岩石圈A,海啸发生在水圈,疾病主要在人类和动物中传播,属于生物圈。
【规范解答】(1)D (2)B (3)地心 岩石 水 生物 执行我国第21次大洋科学考察第六航段任务的我国科考人员,首次利用人工震源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开展海底地震探测试验并获得气枪阵4炮同响的巨大成功。据了解,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对这一海域进行大规模海底地震探测研究。如果某探测人员获得了以下地震波分布图,回答1~3题。1.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2.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3.在莫霍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解析】1选B,2选A,3选A。第1题,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类型、特征及应用。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 km·s-1,速度较慢,为横波。第2题,此波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第3题,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圈层的划分。莫霍面约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此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4.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
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解析】选D。地球上的不同圈层具有不同特征,其中的生物圈在其他各个圈层中都有渗透,与图中的①符合,水圈存在于岩石圈之上,据此可知②为水圈,③为岩石圈。5.(2010·常州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地球号”研究船钻探示意图,此船值得期待的科技成果是:钻探到地幔。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钻探到地幔过程中,钻头将经过岩石圈
B.钻探到地幔的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变质岩
C.钻头钻探过程中将经受高温高压的考验
D.图中的生物圈只存在于水圈的上部
【解析】选D。生物圈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并广泛分布于其他圈层。6.汶川地震造成的伤亡惨重,无数房屋垮塌。由于地震产生滑坡,山石导致河流截断,四川省震区堰塞湖总数为34个。(1)这次大地震是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的龙门山断层触动的,该断层属中国南北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该地震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地层中(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莫霍面
(2)地震发生时,在楼里的人先感觉到地面_____运动,然后地面_____运动(上下或左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而此时在都江堰水库划船的人们只感觉到船_______运动(上下或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3)人类很难预测地震的发生,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__________的研究,在某界面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此界面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第(1)题,地震是由岩层的断裂震动所形成的,应位于地壳。第(2)题,因为陆地上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要快于横波,所以会感到上下左右颠簸;而水里只有纵波能通过,所以在船上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第(3)题,由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规律可以解题。答案:(1)A
(2)上下 左右 纵波传播速度要快于横波 上下 纵波能够在水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地震波 古登堡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解析】1选C,2选B。图中①为大气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①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或熔融状态,③层横波能穿过。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藏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A。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态中传播,故A正确。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5.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解析】4选C,5选C。第4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选项中应是横波速度减为0。第5题,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规律方法: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比的特殊性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三个圈层相比较,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
(2)生物圈的范围与其他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3)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而且包括了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因此,生物圈的组成与结构和其他三个圈层相比最为复杂。生物圈寓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回答6、7题。
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6选C,7选C。结合等厚度线分布可知,数值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地壳厚度的起始点。 (2011·大庆高一检测)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完成8、9题。
8.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9.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正确叙述有( )
A.大陆地壳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厚度
B.地壳下层为硅铝层,上层为硅镁层
C.硅铝层在大陆、大洋地壳中普遍存在
D.硅镁层仅在大陆地壳中存在【解析】8选C,9选A。第8题,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排名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其中,氧、硅为非金属元素。第9题,地壳分为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镁是连续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少,即使有也非常薄。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0.(探究性学习)验证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14分)
实验目的:了解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实验器材:一个高大的讲台、一把榔头、一堆木质积木、一盆水。
实验步骤:(1)在讲台上放一盆水、水上放一块积木;用积木在桌面上搭建一座建筑物。
(2)用榔头敲击讲台一角,观察盆内的积木和积木搭建的建筑物的变化。实验现象:(3)①水中积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木搭建的建筑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4)①水中积木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积木搭建的建筑物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结论:(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以水、积木和榔头为材料,既有液态物质又有固态物质,能较好地验证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同时需明确纵波能在任何形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且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答案:(3)①上下运动 ②先跳动后倒塌
(4)①液态水不能传播横波,只能传播纵波。
②震动的能量是以纵波和横波的形式传播的,且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5)纵波能在任何形态介质中传播,且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课件21张PPT。《地球的结构》课件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差异
横波纵波特点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固体、液
体、气体较快固体较慢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是怎样的?莫霍界面33km古登堡界面2900km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
面,地震波波速的忽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可能是什么?
活动两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表大陆33千米处
海洋 6千米处莫霍界面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地球内部圈层的深度及特征比较表读图: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总结并回答:
1、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2、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地幔(上、下)、地核(外、内)的深度范围?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
活动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地球各外部圈层的比较
活动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生物圈: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活动你是怎样理解:“地球外部圈层是开放的系统、是不均一的层面、是不断变化的”
你认为要真正认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需要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随堂练习2.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
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

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课件29张PPT。《地球的结构》课件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分界及特征,知道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多少的顺序,知道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知道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掌握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特别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我们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1、什么是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认识地球内部结构2、地震波的分类和性质73、地震波与界面思考:横波与纵波在地球内部的波速分别有什么变化?根据波速的变化,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哪几层?33km2900km8莫霍界面33千米处
(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波速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地 核地壳上层地幔下层地幔外核内核地 幔(一)地壳位置: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试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地壳物质组成: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的分布最广。思考:地壳可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地壳的结构分层:(二)地幔层位置: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物质组成: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增加。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核地幔 外核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三)地核层位置:古登堡面所包围的地球核心部分。
物质组成:地核的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
地核的结构: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一)大气圈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二) 水圈水圈地表水地下水生

圈(三)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地球表层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空气、水、岩石、土壤)的总称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圈和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思考:大气圈的范围如何,大气密度变化有何特点?
在离地面2000~3000千米的高空,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认为是地球大气圈的上界。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一、地球的内部圈层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水圈: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1.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晃
2.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
A.岩石圈以上的部分 B.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D.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CAD3.莫霍界面是 (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AC5.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
没有关系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横波 纵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地壳外核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名言警句课件19张PPT。《地球的结构》课件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2、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3、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地震波2 根据地震波把地球分为三大圈层1 大气圈2 水 圈3 生物圈地震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纵波横波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答案: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2、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答案: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拓展读图圈层示意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三个圈层地壳示意图地幔上下地幔岩浆的发源地地核读图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组成和关系总结DA练习地球的结构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2.莫霍界面是(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练习地球的结构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
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5、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晃 6、岩石圈是指:( )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练习地球的结构5.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练习地球的结构课件54张PPT。《地球的结构》课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2)速度:乙波的传播速度⑥_____甲波。
(3)性质: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⑦____;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⑧_____时, 还会发生⑨_____和⑩_____现象。
(4)应用:“透视”地球?_____的结构。横波固体纵波固体液体大于不同界面反射折射内部2.地球的内部圈层
(1)A:地壳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______以上的固 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______,大陆部分平均 厚度约?______,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_____。
③分层莫霍面17千米33千米6千米硅铝层
硅镁层(2)B:?_____
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b? _________之间的圈层。
②岩石圈:?_____和上地幔顶部(21_______以上) 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3)C:地核
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22_________所包围 的球体。
②物质组成:由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23______。
③分层地幔古登堡面地壳软流层古登堡面铁和镍液态固态熔融  1.玉树地震时,地面上的人、不远处池塘中的游鱼分别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答案: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态和气态传播,所以游鱼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地震发生时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动物会感到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到达地面时动物会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指的地壳?为什么?
答案: 不是。地壳是位于地球表面和莫霍面之间的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的一个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可见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岩石圈之间是不是相互独立的?
答案: 不是。在岩石圈中,土壤和某些岩石中有少量空气,它们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水圈是一个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在内的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由此可见,各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重叠的。图表导读
教材图1-21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教材图1-22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
从这两幅图中我们可以读出以下重要信息: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界面处发生突然变化。三个内部圈层之间共有两个界面。界面及波速的突然变化如下表所示:(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核又分成外核和内核,地幔也可再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3)地壳、地幔、内核为固体。外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呈液态。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知识点一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作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3.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高效记忆]  (1)歌诀法记忆地壳的厚度差异——“厚”“薄”歌
(2)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典例精析
例1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2)在界面A上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D是________,G+H是________。
(4)物质状态:D层________,H层________。解析: 解本题时要注意把此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结合。例如根据地震波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的特点确定E表示横波、F表示纵波。对G层物质状态的回答也可通过B界面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变慢,横波完全消失推测外核的物质接近液态(或熔融状态)。答题时应注意物质状态与物质组成的区别。如H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千万不能回答为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答案: (1)横波 纵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 纵波突然变慢,横波则完全消失
(3)地壳 地幔 地核
(4)液态 固态针对练习
1.地壳的平均厚度(  )
A.约为120千米
B.约为8~9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解析: 本题的前两个选项是考查对地壳厚度的记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后两个选项须清楚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如果明确了这两点,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该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的是有关地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地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密切,它的厚度属于比较重要的数据,需要记忆。
答案: C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及运动状况,可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具体分析如下表:知识点二[特别提醒] 对流层厚度受地面温度的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地面温度高,对流运动强,对流层厚度大,反之对流层厚度小。因此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地区,对流层厚度变化为:低纬>中纬>高纬;同一地点在不同的季节对流层厚度的变化为:夏季>春秋>冬季。典例精析
例2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的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3 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 000~6 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 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 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 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第(1)题,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对流层一般情况下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6 ℃。第(2)题,
答案: (1)B (2)D2.挪威时间2008年3月3日下午2时,中国首支大学生北极考察队抵达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宾,当晚队员们在这里目睹了壮美的极光,极光现象出现在大气圈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解析: 在不同的大气层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自然现象,美丽的极光产生在高层大气中。
答案: C时事材料
材料一 2011年2月22日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4公里。遇难人数达159人,建筑物受损严重,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4公里。
材料二 
地震波、纵波、横波、莫霍面、古登堡面、地球外部圈层。
阅读上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发生时,当地人感觉地面如何震动的?为什么?
(2)震源发生在地球内部结构中哪一层?依据是什么?
(3)A是________面,从它到地心的部分叫________。(4)在图中主要可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圈层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地球的外部圈层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6)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上部和________圈的全部。解析: (1)纵波表现上下跳动、横波表现左右晃动。(3)A的深度2 900 km,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4)外核物质使横波不能通过,纵波速度下降,可能为液态物质。(5)、(6)也比较简单。答案: (1)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后感到地表前后、左右晃动。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横波传播速度慢,后到达地面。
(2)地壳 因为震源深度只有4公里,而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
(3)古登堡 地核
(4)B层(外核) 横波不能通过,纵波速度下降
(5)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6)大气 岩石 水双基训练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
深度的变化图,回答
1~3题。
1.图中曲线代表的地
震波是(  )
A.横波  B.纵波
C.横波和纵波 D.无法判断
答案: A2.该地可能位于(  )
A.(40°N,116°E) B.(60°N,60°E)
C.(0°,60°W) D.(0°,180°)
答案: D3.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莫霍面位于地幔与外核之间,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
B.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又称岩石圈
C.由于纵波在古登堡面突然消失,所以可推测地核物质为液体
D.古登堡面位于地幔与外核之间,在地下2 900千米处
答案: D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四个圈层中,是岩浆源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5.图中四个圈层中,与地球外部圈层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图中的序号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外核为高温熔融状态,它相对地壳的流动形成磁场;岩石圈与地球的三个圈层形成相互渗透的整体。
答案: 4.A 5.A读下图(A、B、C、D代表不同圈层),回答6~7题。
6.B圈层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  )
A.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B.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C.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7.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大气 B.水
C.岩石和土壤 D.生物
解析: 据图可知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水圈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生物是组成生物圈的主要部分,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6.B 7.D8.右图中①②③依次所代
表的地理概念是(  )
A.①岩石圈 ②地幔 ③地壳
B.①岩石圈 ②上地幔顶部 ③地壳
C.①岩石圈 ②地幔 ③地核
D.①地球内部圈层 ②地幔 ③软流层解析: 弄清概念的外延,明确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其中地幔上部有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答案: D9.读图,回答(1)~(5)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地震后,先传到地面的是a波
B.b波传到地面,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
C.震源在2 900千米处
D.地震震级越大,a波和b波传播速度越快(2)该地莫霍面位于地面以下(  )
A.5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2 900千米
(3)该地可能在(  )
A.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
B.南非的开普敦
C.南极点附近
D.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4)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大的地方在____________。
(5)外核可能呈__________态,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B (3)D (4)地幔
(5)液 横波在此完全消失,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 书:?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生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 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生 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师 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板 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师 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生 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
投影:
师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师 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
投影:
生 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
师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吗??
生 (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师 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生 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称为硅镁层。?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出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相关问题。?
板 书:?
(二)地幔
师 (提问)(1)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
(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
生 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
投影:
“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

地球内部的分层            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3)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3500~4000 ℃,压力约为150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板 书:?
(三)地核
师 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生 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
(学生总结回答)?
(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在地下2900~5000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在地下5000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增加,横波又产生,则为固体。?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了。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点,物质就以固体存在了。?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与铁镍陨石相类似,所以称为“铁镍核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生 (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 书: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大气圈
师 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
生 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千米。?
板 书:
(二)水圈
师 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
生 (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师 总结评价,并转入生物圈。?
板 书:
(三)生物圈
师 提问:什么是生物圈?其范围包括哪些部分?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生 (合作讨论回答)①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③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100米,相当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致高度;海面以下200米,相当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为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备最适宜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近于液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结构,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四大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二)地幔:软流层 岩石圈?
(三)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三)生物圈?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
探究内容:?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探究过程、方法:观察、分析、推理、讨论。?
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状态是固态,地核(外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