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0张PPT。
三五步走遍天下
六七人百万雄兵
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方便
说好则好,说歹则歹,好歹只演三天 对 联 欣 赏两副对联说的是哪种艺术形式?
戏剧戏剧的特点 ☆ 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时间空间高度集中
☆ 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没有矛盾冲突 ,就没有戏剧。
戏剧是舞台艺术
剧本是舞台表演的依据
中 国 古 典 戏 剧 概 述 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等四种基本形式。元人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国四大名剧
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长生殿》中国戏曲四大角色
生(末)、旦、净、丑中国戏曲四大动作范式
坐、念、唱、打《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元杂剧四大悲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介绍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元 代 杂 剧结构 音乐 构成 角色 元代杂剧·结构 四折一楔子。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现在一幕。每本杂剧以四折为通例,四折外,常有“楔子”,在戏剧前或折与折之间,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 元代杂剧·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元代杂剧·音乐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同一宫调的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曲调组成,曲子的多少不一。 元代杂剧·角色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此外还有净(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也可以说由曲词和宾白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杂剧剧本中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用语。相当于话剧中的舞台说明。
白是“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中国戏曲行当生、旦、净、丑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文小生、武小生)。生行 老生,中老年人物,因戴胡须,又称须生。 小生,青年人物,不挂胡须,分文小生、武小生。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旦行 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净行扮演喜剧角色,由于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武丑。丑行 文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返#11. 幻灯片 11回教学目的:
1.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 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
4. 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初步探讨
故事的社会意义。冤关汉卿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
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
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 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故事梗概】 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屈,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故事梗概】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速读感知,整体把握】 1.请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整体把握】 楔? 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 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 父子逼婚,窦娥争理。??? 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赏析课文第三折】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下面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全文,体会一下戏曲是如何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分窦娥、监斩官、刽子手、蔡婆婆、舞台说明及科介)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三个场面:
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 2、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 〔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 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 〔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4.赏析“三桩誓愿”,深解人物性格 选四位同学分别担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的宾白、舞台说明等角色朗读;而窦娥的曲词则由全班女同学朗读。然后思考:1、窦娥临刑前发那三桩誓愿?
2、运用了哪些典故?有何作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三桩誓愿
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孝行天鉴,人神共愤。【典故作用】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霜:
东海孝妇:3、每桩誓愿窦娥的希望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性格:不屈服的性格
希望: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昭明清白
性格: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希望:希望冤屈得伸张,上天能惩治邪恶
性格: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第一桩第二桩第三桩4、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能应验,问: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
1.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
2.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5.人物形象概括窦娥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5、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请概括出本剧的主题。
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主题: 通过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精彩曲牌鉴赏:【滚绣球】鉴赏信任怀疑醒悟否定窦娥的思想变化过程:【滚绣球】鉴赏 运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这正体现了古代戏曲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鲜明地表达了窦娥的极端悲愤之情,使其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滚绣球】鉴赏 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流转回环的音乐美,可以达到因情赋声,以声传情的效果。 ——这正体现了古代戏曲曲词的音韵美的特点。 整散结合、长短相间; 句句押韵,并且句句押相同的韵。 关于本剧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思维拓展·冤情与复仇◆ 我们常说“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窦娥的遭遇永远被后人同情,她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得到人们的崇敬和铭记,但有人却也提出了这样的异议:
这三桩毒愿成全了窦女士,可殃及了多少无辜的生命?这究竟是窦娥冤还是楚州的百姓冤呢?你有同意这种看法吗? 提高认识·我要说说◆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受了冤屈,你会怎么处理?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愿世间再无窦娥冤!练习:
1 、 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解答D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2、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
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解答] C[分析] 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3.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 ⑧倘秀才 ⑨叨叨令 ⑩正旦 ⑾正宫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⑾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⑾
解答:A4、对下列句中红色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刽子磨旗、提刀:摇旗;②锣三下科:戏剧称角色动作叫“科”,又称“介”;③行动些:行动起来;④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这边那边,这里那里;⑤不提防遭刑宪:拷打; ⑥兀的不痛杀我也:这;⑦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往往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⑦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⑦
答:A5.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C6.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B备课参考资料悲剧原型 山东省郯城县城东不远处,有一座高20米、周长150余米的孝妇冢,冢上芳草萋萋,四周松柏葱郁、冢前的石碑上刻记着一位东海孝妇的事迹,冢中所埋的孝妇,就是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所塑造的窦娥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
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轻女子,结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婆,人们都称她为“孝妇”。后来婆婆也多次劝她改嫁,她都婉言谢绝,因为她知道若自己改嫁,年老的婆婆生活就要失去了依靠,这样过了十几年,孝妇就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一天,她的婆婆对邻居们说:媳妇伺候我这样苦,又守着寡,等我老了以后,她无依无靠怎么办,我不能再这样连累她了。这不久,婆婆为成全孝妇上吊自杀了。听说老母上吊死了,她那已出嫁的女儿便到官府告状,说孝妇逼死了母亲,县吏便将孝妇捕去,施以酷刑逼供,孝妇最后被屈打成招,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一案件,他得知孝妇敬养婆婆十几年,又经过调查断定孝妇的婆婆是自杀,于是如实禀报了。 但太守却不听于公的正确意见,坚持判孝妇死刑。于公十分痛心,他抱着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后辞职回家,最后太守竟然杀了孝妇。恰好东海郡在此后连续大旱了三年,新的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冤案,并说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屈杀了孝妇。新太守便杀牛率众到孝妇冢前祭典,并为孝妇昭雪,此时天空忽然下起大雪,此后三年这里风调雨顺。
斗转星移,东海孝妇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广,最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加工,变成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孝妇在临死的时候当众说:“我如果有罪,死而无冤,血当下流;如果有冤血当逆流,大旱三年。”当孝妇被行刑时,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最后在郯城西南一地方汇成一大片水洼,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因此而叫白血汪,直到五十年代那里才更名为白溪汪。至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便据此故事写成了其流传千古的悲剧《窦娥冤》。 悲剧原型课文拓展分析: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孝行天鉴,人神共愤。【典故作用大家谈】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霜:
东海孝妇:【窦娥形象大家谈】3、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能实现吗?
显而易见是不能的,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三桩誓愿】1、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借助想象和夸张,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
2、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3、三桩奇愿违背常理,但合乎人情,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在第四折里,作者又用了同样的手法安排窦娥的鬼魂出现向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伸冤,最后终于真相大白、沉冤得雪,张驴儿和赛卢医得到应有的惩处,张驴儿被砍头,赛卢医被流放。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拓展思考】【拓展思考】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一、中 国 古 典 戏 剧 概 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1、宋 元 南 戏 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脚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而定。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配角。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内容。2、元 代 杂 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剧虽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xiē]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有的杂剧作家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 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元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角色。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洁郎(和尚)等。3、明 清 传 奇 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其主要特点有:剧本分出并加出目;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集曲的广泛使用;曲律更为严格;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南洪北孔为传奇的最后一个创作高峰。 4、清 代 花 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由弋阳腔衍变而来);梆子腔(即秦腔,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皮黄腔(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柳子腔(起源于山东。柳子,即小调或小曲之意)。花部诸腔戏的兴起,与其所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有关。演出的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