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戊戌变法(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课戊戌变法(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3 13:05:2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2·1·c·n·j·y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甲午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破产。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怎样的努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新课学习
(一)公车上书
教师: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学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学生: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来共同探讨什么是公车上书
学生:“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
教师:自读课文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原因、发起人及影响
学生:时间:1895年春
学生:原因:签订《马关条约》
学生: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学生: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学生: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
思考:公车上书有没有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公车上书”没有成功。
作用: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并由此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1·世纪*教育网
教师: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思想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此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想一想: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讨论: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
1.创办报刊
2.组织学会
3.开办学堂
4.与顽固派论战
5.继续上书
(多媒体展示准备活动)
教师:当时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忧外患,康有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因为康有为对当时时局的深刻预见,和当朝皇帝光绪帝有了共鸣,所以光绪帝破格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二)百日维新  
教师:光绪帝(1871—1908),1 ( http: / / www.21cnjy.com )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而实际上光绪帝仍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www-2-1-cnjy-com
思考: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
学生:深受感动,不甘作亡国之君;维护清朝统治。
学生: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帝党向后党夺权)
教师:百日维新的时间?
学生: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
教师:百日维新的内容有哪些?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多媒体展示内容
讨论:维新变法的结果
学生: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21教育网
教师:1898年是戊戌年,这次变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称“戊戌变法”。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任用维新派掌管军队。在触碰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时,顽固派发动政变,把变法运动淹没在了血泊之中。
(三)戊戌政变
教师:在戊戌政变中慈禧太后做了什么事情?
学生:废除全部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外)、囚禁光绪帝于南海瀛台、逮捕维新人士。
教师:随着变法法令的全部废除,这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寄托着无数知识分子救国希望的维新变法运动鲜血的洗礼而落幕。于是就有了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梁启超断发走扶桑……(多媒体展示戊戌六君子)
教师:在民族危难之时,总会有无数爱国人士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以身相许,抱着对信仰的执着,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是国家的勇士,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谭嗣同悲愤而又豪情万丈的遗言。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
学生:顽固派、慈禧太后、荣禄等。
教师: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学生:维新派力量薄弱,手中无权无兵,无力与顽固派抗衡,只有束手就擒。
教师: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
学生:谭嗣同认为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民众的觉醒,因此“死得其所”。
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谭嗣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21cnjy.com
教师:这次运动的兴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讨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性质。
意义:有利于资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www.21-cn-jy.com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多媒体展示)
教师:这场运动的结局是什么?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阻挠破坏(顽固派势力强大)
主观原因:
1.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2.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多媒体展示原因
教师:对于本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从中我们吸取什么教训?
学生: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课堂总结
这次变法运动虽然极其短暂,但它迸放出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瑰丽壮观的光芒。特别是那大变全变的主旨,伸张民权的精髓,雷厉风行的作风,开千年未有的变革新风。在当时就造成京城内外“舆情翕应,绩效若飞”,“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时尚。后经百年沧桑,不仅光彩不减,反而增添了新的魅力。
四、课堂练习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C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万国公报》创刊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
2.强学会属于( C )
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
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戊戌变法》一课,这次变法运动虽然极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短暂,但它迸放出极其瑰丽壮观的光芒。特别是那大变全变的主旨,伸张民权的精髓,雷厉风行的作风,开千年未有的变革新风。在教学中加入视频或图片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爱国意识。21·cn·jy·com
序幕:公车上书
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发展:
鸦片战争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军事
高潮: 百日维新
1898年6—9月
结果:慈禧政变、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戊戌变法》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新思潮萌发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 )
A.编练新军 B.京师大学堂 C.农工商总局 D.官民上书
3.“戊戌六君子”除“军机四卿”外还有( )
①康有为 ②梁启超 ③康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仁 ④杨深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www.21-cn-jy.com
4.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
A.民族危机严重
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
C.资产阶级软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出处:21教育名师】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6.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7.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危险
B.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广泛传播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
8.“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 D.“练兵强天下之势”
9.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 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10.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促进了了人民的觉醒
1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 21·cn·jy·com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12.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的是 ( )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
1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14.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 ( )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服
B.设立议院
C.定宪法
D.实行君主立宪制
15.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二、简答题
16.简述戊戌六公君子?


17.简述戊戌变法的内容?
3、材料分析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具呈举人康祖诏等,为要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受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21cnjy.com
材料二: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缴械、献俘、迁民之说,……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三:不揣狂愚,统筹大计,近之为可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和,而必不致割地弃民之策,远之为可富可强,而必无敌国外患之来,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21*cnjy*com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均引自同一历史文献。请写出该文献作者。这一文献曾引起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来源:21cnj*y.co*m】
(2)材料二提及“与日本议和”的背景是什么?签订了什么条约?
(3)材料三中皇上指的是谁?以作者为代表的派别叫什么?主张变法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材料二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三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四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2·1·c·n·j·y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四位思想家的哪本著作(或译著)( )
A.《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B.《仁学》《变法通议》《天演论》《孔子改制考》
C.《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D.《变法通议》《仁学》《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2)上述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又各有什么特点
《戊戌变法》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D解析:A项是主要原因,中国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本两国的维新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是根本的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发展要求相应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才出现了革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C
6.D 解析;A项,魏源于19世纪4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故A项错误 B项,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学说,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此他并没有批判儒家道德传统,故B错误 C项,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反对共和政体故C错误 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一方面向西方学习政治学说,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另一方面以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为依托,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D正确。www-2-1-cnjy-com
7.A 解析:A项,维新运动从政治思潮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为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甲午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这是直接原因。B项,资产阶级思想广泛传播是变法的思想准备,并未进入实践阶段。故错误 C项,《定国是诏》是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故错误 D项组织保国会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并不是维新运动进入实践阶段的直接原因。故错误
8.C
9.D
10.A
11.B 解析:材料中上、天指的是皇帝。“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即人人都可以向朝廷上书言事,故选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C
13.A
14.A
15.C 解析:C项使一部分顽固派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触及其利益。
二、简答题
16.简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第光
17.简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21教育网
三、材料分析
18.材料分析
(1)康有为,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3)光绪帝;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谭嗣同等
19.材料分析
(1)C
(2)共同点:都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权威,托古改制;
梁启超:力倡“民权”,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谭嗣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念,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严复:宜传西方思想,介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7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甲午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破产。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怎样的努力?
导入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新授
“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新授
二、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原因:签订《马关条约》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新授
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新授
思考:公车上书有没有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
“公车上书”没有成功。
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
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并由此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新授
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
想一想
新授
小组讨论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
新授
“公车上书”失败后的活动
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
开办学堂
与顽固派论战
《中外纪闻》
强学会
万木草堂
制造变法舆论
继续上书
新授
  光绪帝(1871—1908),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而实际上光绪帝仍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
光绪帝像
三、百日维新
新授
思考: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
深受感动,不甘作亡国之君;维护清朝统治。
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帝党向后党夺权)
新授
1.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
百日维新
新授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新授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
讨论:维新变法的结果
新授
康广仁
林旭
杨深秀
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
1898年8月
新授
刘光第
杨锐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新授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1.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
顽固派、慈禧太后、荣禄等
2.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维新派力量薄弱,手中无权无兵,无力与顽固派抗衡,只有束手就擒。
3.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
谭嗣同认为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民众的觉醒,因此“死得其所”。
新授
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谭嗣同能逃却不逃,太愚蠢,死得不值得。
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新授
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但是,不管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讨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性质。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意义: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新授
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原因: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阻挠破坏(顽固派势力强大)
主观原因:
1.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2.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新授
通过本次运动我们吸取了什么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讨论:
新授
总结
这次变法运动虽然极其短暂,但它迸放出极其瑰丽壮观的光芒。特别是那大变全变的主旨,伸张民权的精髓,雷厉风行的作风,开千年未有的变革新风。在当时就造成京城内外“舆情翕应,绩效若飞”,“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时尚。后经百年沧桑,不仅光彩不减,反而增添了新的魅力。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万国公报》创刊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
2.强学会属于(  )
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
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


练习
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戊戌变法
序幕:
发展:
高潮:
结果:
公车上书(1895)
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百日维新
1898年6—9月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慈禧政变、光绪被囚、
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