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第2课时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第2课时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3 21:4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桂花雨
第2课时
第一单元
在作者琦君的眼中,
故乡是充满芳香的桂花雨。
这芬芳的桂花,
这纷纷扬扬的桂花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问题探究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目标
感受“摇花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感受摇桂花的乐趣。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任务
自主探究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摇花”之前和“摇花”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⑤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摇桂花
摇花乐
“摇花”时:快乐兴奋
“摇花”之前:急切盼望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2.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⑤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摇花”时:快乐兴奋
“摇花”之前:急切盼望
朗读时语气轻松、愉快、充满期待,要读出字里行间欢欣雀跃的感觉。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3.围绕摇桂花,作者还写了什么?该怎么朗读呢?说说你的体会。
③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⑤……
⑥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写摇桂花前母亲的担心。)
(写为什么必须“摇”桂花。)
(写桂花摇落后的享受。)
读出担心的语气。
要读出平静的语气。
读出喜悦之情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3-6段,感受“摇花乐”
成果展示
第3段:关注母亲的动作和语言,读出母亲担心的语气。
第4段:在平静的语气中透露对“摇桂花”习俗的熟悉。
第5段:读出“我”摇花前的急切盼望与摇花时的兴奋。
第6段:读出收获桂花后的喜悦之情。
朗读提示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同学们,桂花纷纷落下时,像下了一场充满芳香的桂花雨,多么让人快乐啊!除了写“摇花乐”,文中还写了桂花的香气。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
“桂花香”吧!
课程导入
领略“桂花香”: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具体描写桂花香气的语句,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任务
自主探究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桂花香气的语句。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①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样子“笨”
花朵“小”
可是
朴实外表下
香气迷人
总写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想象桂花盛开时,香气都飘到了哪里……
你是怎么理解“没有不”和“浸”字的?
桂花盛开时香气浓郁,它的香气能飘满整个村子,还可能更远,桂花香无处不在,已沁入小村的角角落落和每个人的心中……
课程导入
“没有不”: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家乡的桂花更香。
“浸”:泡在里面的意思,把无形的东西描写得更加真切。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⑥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一开”
“桂花盛开”
“摇落以后”
“过年时”
桂花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
这里的“浸”字又有什么含义呢?

将无形的花香写得可感可触
桂花香早已渗透在作者对故乡的美好记忆里……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⑦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杭州的桂花
“那才是香飘十里”
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更加突出对故乡的桂花的喜爱。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这桂花香了整个院子,香了前后十几家邻居,香了整个村子,也香了作者的童年。琦君一家人是这么喜爱桂花,所以她每次从外面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说:“这里
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
里的桂花。”
课程导入
品悟“思桂花”:
联系“阅读链接”,小组讨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任务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杭州的桂花真的就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母亲为什么这么说?
补充资料: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十二岁,她和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陇”的地方,也种满了桂花,真的是香飘十里。可在母亲的心中,这个家却不是家乡的那个家,琦君带回的桂花也不是家乡的桂花。
母亲哪里是在想念家乡的桂花,分明是在思念家乡啊!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2.读一读“阅读链接”的内容,思考:只有母亲想家了吗?
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选自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有改动
琦君也想家,她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这里比的不是香味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在母亲看来,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气,思念着的却是故乡和亲人。
作者母女心中的那份对桂花的情感,是因为她们在故土的生活与桂花曾经密不可分,桂花是母女思乡情的依托。
联系“阅读链接”,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借桂花
思乡情
表达
成果展示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桂花雨
思乡情
表达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借“桂花”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请阅读短文《蟾宫折桂》,想一想“桂花”还有什么寓意。
拓展延伸
蟾宫折桂
“蟾宫”是指月亮。传说在月亮上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所以后人也把月亮称为“蟾宫”。
在晋武帝时期,有一次晋武帝让吏部尚书推举贤能人才出来做官,于是郤诜(xì shēn)被举荐。后来被选做了雍州刺史,有一日,晋武帝让郤诜进行自我评价。
郤诜便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郤诜将自己比喻成月宫中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月宫桂枝就被用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后来,“蟾宫折桂”又被用来指考中进士。
在古代,人们将科考及第称为“折桂”。这也说明了桂花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寓意。
问题探究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