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14 11:1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导入新课
刘秀:拥有西汉宗室血统(汉景帝后裔),28岁起兵,早年时期做过农民,后因参加起义成功,建立东汉,史称光武帝。30岁称帝,在位33年。其为人谨慎、朴实而有气度,躬亲政务,堪称一代明君。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东汉的兴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完成阅读课文及史料,分析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影响等史实,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家国情怀: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认识到重视民生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兴衰的原因
核心素养目标
01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02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03
黄巾起义


1.西汉后期统治
材料1:武帝病逝后,昭帝英年早逝,虽然宣帝年轻时励精图治,但之后的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
材料2: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自占为疆界)良田,役使贫民。—《汉书·陈汤传》
阅读材料,思考西汉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
材料3:西汉后期主要外戚表 霍氏 汉宣帝妻族 霍成君、霍光、霍显、霍禹
许氏 汉宣帝妻族、汉元帝母族 许平君、许广汉、许延寿、许嘉
王氏 汉元帝妻族、汉成帝母族 王政君、王凤、王根、王莽
政治上:依靠外戚,朝政腐败
经济上:土地兼并,百姓流离失所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 王莽篡汉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建立者:
(2)时间:
(3)国号:
公元9年
王莽

第一,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准买卖;
第二,把奴婢称为“私属”,不准买卖;
第三,评定物价,改革币制。
复古改制
面对国内的混乱局面,王莽便想借对外战争来缓和一下。这当然要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的反对。后来,王莽又征用民力,加重捐税,纵容官吏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这样一来,就逼得农民起来反抗了。
西汉灭亡
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王莽施政措施:
3、东汉建立: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公元25年
刘秀(光武帝)
洛阳
刘秀:汉高帝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后裔。九岁时,父亲逝世,便由叔父刘良抚养。17年,天下大乱,赤眉军与绿林军各自起兵反王莽。22年,刘秀在宛起兵。23年,刘縯、刘秀兄弟与绿林兵共同拥护族兄刘玄称帝,国号仍为汉,改元更始,史称更始帝。此后刘縯、刘秀遭到刘玄的猜忌。刘縯被刘玄借故杀死。刘秀只得向刘玄谢罪。后刘玄派刘秀巡视黄河以北。刘秀遂在河北积蓄力量,日益壮大,被刘玄封为萧王。刘秀继续在北方大破铜马等割据势力,被关西人号为铜马帝。25年刘秀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
材料: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毛泽东
【视频】汉光武帝刘秀
4、光武中兴:
祸拏n á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冯衍列传》
光武帝面临着怎么样的社会状况?
光武帝
思考:国家初建,百废待兴,面对这种情况,光武帝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维护统治,有何作用
经济衰微,社会矛盾尖锐
阅读课本,概括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分析其作用。
措施 作用
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改善奴婢的社会处境,保护和解放劳动力
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耕地面积
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扩大农业生产力量,缓和阶级矛盾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负担,改善社会风气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增强国家的稳定性
5.影 响:
根据以下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巩固统治的措施带来的影响
材料1: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后汉书 · 刑法志》
材料2: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增加,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
材料3:东汉宅院画像砖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材料4:东汉人口统计表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西汉 6000万
东汉初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时) 2100万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
(1)农业:①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王景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6、东汉经济的发展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
①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②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青釉水波纹双耳瓷扁壶
水排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从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社会风貌。
东汉青瓷的五联罐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6、东汉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继位的黄帝大多年幼
普遍寿命较短,夭折现象多发
皇帝 即位 年龄 寿命(岁)
和帝 10 27
殇帝 1 2
安帝 13 32
顺帝 11 30
冲帝 2 3
质帝 8 9
桓帝 15 36
灵帝 12 34
少帝 17 18
献帝 9 54
年龄普遍较小,寿命较短
(1)影响:
(2)实质:
幼主继位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
渴望亲政
宦官专权
依靠宦官
诛杀外戚
皇帝早逝
谁帮忙管理国家?
皇帝身边有谁能依靠?
东汉政治特征: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影响:导致政治腐朽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外戚宦官专权的实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的产物
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导致政治腐朽不堪。为了扩大势力,外戚和宦官集团又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跋扈将军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再转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汉质帝。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2、外戚专权
东汉时期的宦官集团
“十常侍”
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庵宦而已。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duì),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后汉书·宦者列传》
皇帝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夺回政权。
3、宦官专权
根据材料,说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材料: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汉质帝。
【视频】黄巾起义
1.背景
材料1: 是时,让、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贱,为人蠹害。黄巾既作,盗贼糜沸。——《后汉书·宦者列传》
材料2: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3:(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材料4 :(汉桓帝)九年正月……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盗贼征发,南州尤甚……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
——《后汉书·孝桓帝纪》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朝政腐败
自然灾害频繁
人民苦难深重
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廷。
三、黄巾起义
官逼民反
1.背景:
2.领导人:
3.时间:
4.口号:
5.特点:
6.结果:
7.影响:
中国第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
历时9个月被镇压下去,失败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
农民大起义 (宗教形式)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发在甲子,天下大吉”
184年
创立太平道的张角
外戚官官交替专权,朝政
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失败原因:农民起义军缺乏军事经验,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
三、黄巾起义
知识拓展: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东汉王朝瓦解。
三、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对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课堂讨论
大泽乡起义的爆发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是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大泽乡起义只作了简单的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
东汉的兴亡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
背景: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巩固统治的措施
东汉后期的政治动荡
黄巾起义
时间:
领导者:
特点:
影响: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5年
刘秀
洛阳
18年
张角
有组织、有准备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
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后被推翻
中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地方: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B
2.清代学者赵翼在《甘二史扎记》中指出“东汉诸帝多不永年”。他认为“国家当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早且多。独东汉则不然。”这直接导致的政治后果是(  )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C.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3.《后汉书·皇甫崇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这里的“京师”是(  )
A.咸阳 B.长安
C.开封 D.洛阳
D
再 见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