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单元检测(提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单元检测(提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9-23 18:0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单元检测(提升版)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
1.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2.分贝是计量什么的单位(
 
)
A.音调的高低
B.响度的强弱  C.音色的好坏
D.频率的大小
3.东营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
D.减少大气污染
4.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超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D.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阻断噪声传播
5.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6.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7.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
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
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
D.“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
8.对于下列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人耳的
B.乙图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时,用相同的力敲打,是为了研究响度与材料的关系
C.丙图中,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丁图中,听众能根据音调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
9.甲声音波形如图甲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图乙中的哪一幅(
 
)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传播
B.好朋友的声音与陌生人的声音是由音调来分辨的
C.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1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能听清
B.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12.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
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B.禁止广场舞活动
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二、填空题(共28分,每空2分)
13.敲击鼓面,人们可以听到鼓声,鼓声先由鼓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人的耳朵。
14.各种管乐器在演奏时,乐音是管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在进行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当用手指堵住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就改变了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所产生的乐音的    。
15.经常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观众,只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在播音,这是观众根据声音的__
__进行判断的;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Hz~20
000
Hz;靠近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一般都安装有隔音墙,这是在声音          减弱噪声。
16.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遂宁”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_  _
__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__  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7.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了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__
__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__
__声波获得信息。
18.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_                ;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__
__               。
19.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__
__               ;
判断方法:__
_                   _。
三、实验探究(共21分,20题8分、21题4分,22题9分,)
20.(8分)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个乒乓球(系着细线)、橡皮筋、鼓、一张纸、小锤。你任选器材(一种或两种以上器材),设计两个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按下表要求填写。
器材
实验目的
操作过程
发生现象
示例:鼓、小锤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用小锤敲击鼓
鼓发声
21.(4分)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用刻度尺测量1号管长度如图所示,读数是____cm。
(2)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号。
(3)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      (填“能”或“不能”);
理由:              。
22.(9分)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__       __,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
的强弱
最强


较强

几乎听
不到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__
__。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
__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__
__                 。
(4)类比光的反射,你认为利用该装置还能研究的问题是__
_              _(写出一条即可)。
(5)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__
__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四、实际应用(共15分,23题7分、24题7分,)
23、汽车沿一平直公路以20 m/s的速度行驶,其正前方有一座山崖,当汽车经过某处时,驾驶员按响喇叭,2 s后听到回声,求按喇叭时距山崖有多远?(V声=340 m/s)
24、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米?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
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2016-2017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单元检测(提升版)答案
1、A
2、B
3、C
4、C
5、B
 6、D、7、B
8、C  9、B、10、D
11、B  12、C
13、振动 空气  14、音调  15、音色 20 传播过程中 16、声源处  响度
17、次 超  18、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高  水快倒满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19、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  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
20利用声音的产生原因,影响声音的响度、音调因素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如下:
器 材
实 验 目 的
操 作 过 程
发 生 现 象
说明的问题
示例:鼓、小锤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用小锤敲击鼓
鼓发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木梳
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第一次用力慢慢拨动梳齿,第二次用相同的力快速拨动梳齿
两次发声不同,第一次低,第二次高
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
音叉 乒乓球
小锤
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细线吊起乒乓球离开音叉一定的距离,用小锤敲击音叉
音叉发声,看到乒乓球被弹起
声音具有能量
21、(1)20.50 (2) 3 (3) 不能  没有控制变量
22、(1)不变(或一定)  (2)有关 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吸收效果最好 (3) 用灵敏仪器替代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强弱等 (4) 最强反射声的方向与入射声的方向是否有关等   (5) 大理石
6.
解:在t=2 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 1t=20 m/s×2 s=4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