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1、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和都江堰水利等史实。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3、认识到改革能使社会进步。学习目标1、我国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到什么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2、我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牛耕?什么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什么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和牛耕推广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4、都江堰是谁在哪里修筑的什么工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课本第36页~38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把要点划下来,5分钟后比比哪个组能准确回答。讨论第一题1、我国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到什么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石器铜镢 西周
铜铲
西周锄斧铲犁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呢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1、铁农具 (1)开始出现铁农具:(2)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时期战国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战国时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规模较大的冶铁场,工匠多达数百人。
——《山海经》史料探究根据以上图文,你能说出,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吗?a.性能优越,更坚硬、锐利。
b.冶铁业在当时已经很发达。动脑筋讨论第二题2、我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牛耕?什么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什么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春秋末年
战国时期
牛耕2、牛耕(1)已经使用牛耕:(2)牛耕进一步推广:春秋末年战国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武周时期的监察御史张廷硅说“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他从维护君王统治地位的角度出发,认为没有耕牛,就没法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搞不好,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人民就没法生活下去没有人民,还当什么君王耕牛直接与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安危、君王的统治息息相关,将保护耕牛提高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来考虑.
《仙传拾遗》载:冯大亮者,导江人也。家贫好道,亦无所修习。唯一牛拽步磨以自给,一旦牛死,其妻对泣。叹曰“衣食所给,在此牛尔。牛既死矣,何以资口食乎”.慈母山道士,每过其家,即憩歇累日。是时道士复来,夫妇以此语之。道士曰“皮角在乎”曰“在。”即取皮鸾缀如牛形,祈木为脚,以绳系其口,驱之遂起,肥健如常。曰“此牛不复饮食,但昼夜使之可也。慎勿解其口。尔以此牛拽磨,为倍于常。”道士亦不复来。数年盛暑,牛喘甚急。牧童怜之,因解其口。遽成皮骨而已。然其家已渐富,改置酒肆。反映出牛在唐代下层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是衣食的依靠,一旦牛死了,就活不下去了。后来一个道士用法术使牛活过来,不过几年,冯大亮家就富裕了,开了个酒肆。
讨论第三题3、铁农具和牛耕推广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讨论第四题4、都江堰是谁在哪里修筑的什么工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
李冰 岷江中游 水利工程
都江堰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的农田,使得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著名的都江堰1、修建时期:
2、地点:
3、修建者:
4、地位:
5、作用:
消除水患、灌溉农田成都成为了“天府之国”战国时期岷江中游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1、都江堰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通过分析,你能看出都江堰有什么作用吗?
1.与“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管仲 B.齐桓公 C.孙膑 D.商鞅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3.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 A.铁农具 B.选种 C.牛耕 D.治虫害
4. 都江堰兴修于什么时候( )
A.东汉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时期 D.秦朝时期
5.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原因是( )
A.土地肥沃 B.自然条件好
C.都江堰的防洪灌溉 D.封建经济
当堂检测DCCBC农业的发展铁农具劳动工具的改进牛 耕都江堰耕作方法的改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土地利用率和农
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足够了,余下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排忧解难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地。
役使奴隶500个, 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让奴隶开垦新的土地——更多的荒地2. 我可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来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呢?放宽对奴隶人身自由的限制,保留一些劳动成果。把土地租给奴隶,定期收取租金3.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很高兴,他们一家一户卖力地干了起来,平均每亩地要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身份的变化奴隶主封建地主奴隶农民出租土地收取 租税变法第二次先学后教1、各国先后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2、商鞅在谁的支持下变法?变法的法令内容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课本第38页~39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把要点划下来,5分钟后比比哪个组能准确回答。
自学指导讨论第一题1、各国先后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下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讨论第二题2、商鞅什么时候在谁的支持下变法?变法的法令内容是什么?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三、商鞅变法1、变法的背景私田出现变法铁农具 牛耕 都江堰商鞅变法生产力发展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 强力推行 令行于民期年一整年 ,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商鞅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处罚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秦孝公赢渠梁大哥 ,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遵照令。
——《史记·商君列传》建立封建土
地私有制 vs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1、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国君委派官吏奖励生产国富军功爵制兵强2、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土地兼并——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研究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原因,大致有暴政、天灾、宗教等等,而土地的私有、买卖和兼并则是其主要的原因。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变革,历朝历代的治乱兴替,最后的核心矛盾皆来源于土地,董仲舒说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常态。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不都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吗?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买卖的发展。千百年来,土地私有、买卖、兼并一直被视为国之大害,历朝历代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一旦土地向少数人集中,不仅会使国家丧失税源,而且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会铤而走险,发动起义。历代统治者、史学家对这一问题都倍加关注,提出所谓“土地兼并——农民起义——改朝换代” 的流行模式。所以各个朝代对土地问题特别重视,尽管不能完全杜绝土地兼并,但政府都要对土地进行再分配,从而避免土地的过于集中。 土地兼并洪武初年,山西惟晋府一王,岁支禄米 10000 石。今增郡王、镇辅奉国将军、中尉而下,共 2851 位矣,岁支禄米 870000 有奇。由 10000 石增而 810000 石,则加 87 倍矣。臣考山西额田,初年 410000 顷,弘治十五年存额380000 顷, 减额者 30000 顷矣。禄米则由 10000 石增而 870000 石, 额田則由 410000顷减而 300000 顷。此山西额数也。举山西而推之,天下可知也。而从嘉靖到崇祯时,王府庄田扩张达到了顶峰。根据夏言 在《查勘报皇庄疏》中的统计,明武宗在即位的一个月之内,京畿的皇庄就由以往 的 12800 顷,猛增至 37500 顷。到了武宗正德十六年( 1521 年),京畿的各项庄田 更达到 290900 顷。“以庄田最为集中的北直隶为例,到嘉靖初期,庄田占地达 2000 余万亩,比弘治时期扩大了 6 倍,占当时北直隶全部耕地的 74%。” 而到了明朝天 启时期,山西全省上好优质的田地,几乎全为宗室所占有。而在当时,北方的土地 现状却是“畿内八府良田,半属势家” ;“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小民恒产岁朘月削”。于是到明代中后期就产生了土地高度集中的恶性后果。《明史》则言道:“盖中 叶以后,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黄宗羲定律所谓 “ 黄宗羲定律” 是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当农民负担过重以至于威胁到统治者自身统治时, 历代统治者都会对农民所征税费进行一定改革, 但是改革之后不久, 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反弹甚至涨到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没有能走出这个历史怪圈.秦晖认为由于我国传统赋役历来就有“ 明税轻、暗税重、 横征杂派无底洞” 的弊病, 而在专制王朝费用刚性增长的条件下, 财政安排只能“ 量出制入” 而不能 “ 量入为出” 。 为克服胡征乱派之弊、 减少税收中途流失和官吏层层贪污中饱,并税一一除费一一简化税则就成为主流的改革思路。 仅在明清两代, 便搞过 “ 征一法” 、 “ 一串铃” 、 “ 一条鞭”、 “ 地丁合一”等等。 一般说来, 上述改革大都可以在短期内使“ 向来丛弊为之一清”,然而它的中长期效果却无例外地与初衷相反。.商鞅变法时期所确立的军功爵位制度有: 小夫——公士——上造——簪褭——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 ——公乘——五大夫——大庶长——左更——“四更” ——大良造。《商君书》中写到“能得爵(甲)首一者, 赏爵一级”.职位越高之人要求军队斩首数量越多.将士将所斩获首级陈列三日,检查三日,将军对确定无误的给予爵位的赏赐.普通军吏建立军功最高赐爵为公乘, 不会再往上升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有记录的败仗共有五次: 公元前 270 年,秦国伐韩于阕与,赵国救之,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昭王四十九年,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少利,兵亡五校;同年,秦昭王使王龁代 陵,仍不能拔,后被春申君和魏国合力攻秦,秦军多失亡;同年,郑安平被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秦王政欲破荆师,遂使李信南伐荆,后被打破, 秦军败走。五次败仗,除被赵奢打败那次没有借口外,其他四次都是君主的用兵不当,而非军力不盛。 吕惠卿在<<县法序>>曾把县级政府的职能归纳为材天下之民事皆领于县,则奉朝廷之法令,而使辞讼简,刑狱平,会议当,赋役均,给纳时,水旱有备,盗贼不作,衣食滋殖,风俗敦厚必自县始。
一、实户口、征赋税、均差役
二、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三、兼领一县兵政,维持地方治安
四、惩恶扬善,以德化民,兴办学校
五、安抚水旱流亡及赈济贫民
六、平决狱讼
(1)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使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封建社会形成了。
3、商鞅变法的作用:讨论第三题解析: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动脑筋答: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都江堰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课堂练习 1.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A全国使用铁制工具 B大兴水利工程
C商鞅变法 D推广牛耕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④建立县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①④
3、《史记?商君列 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建立县制??? D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AD4、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蒋军,后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 )
A、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B、奖励耕织
C、推行县制 D、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5、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是
(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 一国家的建立AA材料二:上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材料一:《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春秋时期已会使用牛,战国牛耕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