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区)二十四校联考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区)二十四校联考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1-14 10: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区)二十四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日19时10分,位于阿联酋迪拜(采用东四区区时)的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下图)再度点亮“中国红”,绚丽光影将五星红旗图案展现在828米高的塔身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哈利法塔点亮“中国红”时,北京时间为( )
A.10月1日00时00分 B.10月1日15时10分
C.10月1日23时10分 D.10月2日15时10分
2.迪拜与北京气候差异显著,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海陆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地形地势 ④大气环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气压高低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气压变化对天气影响明显。小明制作了一个“天气预报瓶”(如下图所示),A玻璃管与大气相通,B为密闭的玻璃球,A与B下部连通,内装有红墨水,可根据A管液面的升降判断天气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气压与温度、湿度的关系为( )
①温度高,气压低 ②温度低,气压低
③湿度低,气压高 ④湿度高,气压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④
4.当A管液面上升时,对应天气变化为( )
A.气压变低,转晴天 B.气压变高,转晴天
C.气压变低,转阴雨 D.气压变高,转阴雨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下图为某地地形剖面图及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P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背斜 B.向斜 C.谷地 D.断层
6.G处水平方向上自东向西岩层年龄变化为( )
A.新→老 B.新→老→新 C.老→新 D.老→新→老
7.若该地地壳长期稳定,则( )
A.地表起伏加大 B.地表趋于平坦 C.岩层埋深变大 D.岩层埋深变小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的内陆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60mm。流域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中游地区。下表为该流域2023年水循环各环节水量数据表(单位:m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环节 降水量(P) 湖面蒸发(E1) 陆面蒸发(E2) 植被蒸腾(T)
水量 368 125 92 63
环节 地表径流量(R1) 地下径流量(R2) 人类用水量(W) -
水量 28 35 22
8.该流域2023年储水量变化(△S)为( )
A.+3mm B.-3mm C.+13mm D.-13mm
9.若该流域次年降水量增至480mm,推测其蒸散发总量(E=E1+E2+T)最可能是( )
A.400mm B.360mm C.280mm D.240mm
10.为缓解该流域下游水资源短缺状况,最合理的人类干预措施是( )
A.上游增修水库,拦截地表径流 B.中游推广节水,减少用水量
C.下游大量打井,抽取地下径流 D.全域人工增雨,增加降水量
2025年7月,台风“韦帕”给华南地区带来持续强降雨天气。台风“韦帕”一直向西移动(与广东南部海岸线大致平行),多次登陆广东。当风变小、云升高、雨渐停时,表明台风正远离。下图为台风“韦帕”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台风“韦帕”多次登陆的主要原因是( )
A.移动路径曲折 B.水汽补给减少 C.海岸线较弯曲 D.气温变化较大
12.台风“韦帕”多次登陆,其移动过程中势力( )
A.持续变强 B.持续变弱 C.时强时弱 D.强弱不变
13.下列风向变化可判断台风“韦帕”正远离的是( )
A.东北风转为西南风 B.东南风转为西北风 C.西南风转为东北风 D.西北风转为东南风
赤道式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测算时间的一种仪器,其晷盘平行于赤道,分南、北两面,暮针垂直于唇盘且北端指向北极星。唇影是唇针在太阳照射下于唇盘面的投影,竿影是直立的竿子在太阳照射下于地平面的投影。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当地对器影和竿影的变化进行探究,发现器影和竿影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下图为该小组在冬至日两个不同时刻测得的晷影和竿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晷影和竿影分别出现在此日的( )
A.上午、上午 B.下午、下午 C.上午、下午 D.下午、上午
15.此日,晷影和竿影的长度变化为( )
①晷影长度几乎无变化 ②晷影先变短后变长
③竿影长度几乎无变化 ④竿影先变短后变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此日过后一个月内,正午时晷影和竿影的长度变化为( )
A.晷影变长,竿影变短 B.晷影变短,竿影变长 C.晷影变长,竿影变长 D.晷影变短,竿影变短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高原是我国古土壤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某科考团队在陕西洛川某地块(35°N,109°E)钻探获取土壤剖面和土壤特征(下图)。研究表明,古土壤层形成时期气候较温暖湿润,黄土层形成时期气候偏干冷;钙质结核的形成与土壤水分下渗导致碳酸钙迁移、沉积相关。近年来,当地为保护土壤资源,在坡地尝试“古土壤层参照修复”(模拟S1层黏化特征改良表层土壤)。

(1)比较S1层与L1层钙质结核的分布特征差异,并分析该差异形成的气候原因。
(2)与S1层相比,现代耕作层土壤退化严重。请从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结构两方面简述其原因。
(3)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说明“古土壤层参照修复”对当地土壤资源保护的作用。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雅丹地貌指干旱地区经长期风力侵蚀,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图a示意世界局部区域雅丹地貌分布区及雅丹地貌景观。
材料二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气候极为干旱,冬春季多大风天气,区域内雅丹地貌发育典型。图b示意罗布泊局部区域雅丹体的空间分布及单个雅丹体景观。
(1)分析图a中甲地无雅丹地貌分布的主要原因。
(2)根据图b,判断该地的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3)推测在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其地表的相对高度如何变化,并说明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夏季(5~9月)上空常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水平尺度通常小于500km,为气旋性涡旋。它的形成与高原独特的热力作用及高原地形对中纬西风气流的动力扰动密切相关,是影响高原夏季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高原低涡在其源地发展不强,但一部分低涡能够东移出高原,往往引发下游地区(如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下图为2023年7月10日8时高原及其邻近地区高空观测的500hPa风场图。
(1)用字母“D”在图中标示出高原低涡中心,并说明理由。
(2)简述夏季青藏高原易于生成高原低涡的热力与动力条件。
(3)解释高原低涡在东移过程中,经过四川盆地上空时易引发强降水天气的原因。
(4)有观点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可能发生变化,并通过对下游地区能量、水汽输送的影响,加剧下游地区的天气气候异常。”请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阐述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D 6.B 7.B
8.A 9.B 10.B
11.C 12.C 13.D
14.D 15.C 16.A
17.(1)S1层含钙质结核,而L1层没有。S1层形成时期气候较温暖湿润,土壤水分下渗导致碳酸钙迁移、沉积;L1层形成时期气候偏干冷,弱降水使碳酸钙沉积少。
(2)现代耕作层土壤因长期耕作消耗养分,有机质含量低;频繁翻耕破坏团粒结构,机械压实导致板结,土壤结构差。
(3)增加土壤黏粒含量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结构;提升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耕地可持续生产力。
18.(1)雅丹地貌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甲地位于澳大利亚中部,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小),风力侵蚀作用弱,无法形成雅丹地貌。
(2)东北风。理由:该地雅丹个体形态狭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最高点位于东北侧,东北侧地势陡峭,说明受风力侵蚀严重,为迎风一侧,故该地盛行风向为东北风。
(3)先增大后减小。 理由:在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初期由于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沟槽不断加深变宽,地表起伏加大,相对高度变大:后期随着风化、侵蚀的加剧,脊面积逐渐减小,高度不断下降,直至消失,地表趋于平坦,相对高度变小。
19.(1)标示如图所示:
理由:高原低涡是一种气旋性涡旋,图中该区域的风场表现出气流从四周向中心逆时针辐合的典型特征,符合低涡的气流结构。
(2)热力条件: 夏季高原太阳辐射强,地表比热容小,升温快,形成强大的近地面热低压,从而有利于大气产生对流和辐合上升运动,为低涡生成提供热力基础。动力条件:高原的高海拔和复杂地形,对中纬西风气流产生摩擦、分支、绕流等动力扰动, 易在高原背风坡等特定区域引发水平气流辐合,从而诱发低涡生成。
(3)四川盆地本身水汽充沛,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高原低涡是一个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其经过时会强迫盆地暖湿空气抬升;盆地周边地形的抬升作用,进一步加强了空气的上升运动,易引发强降水天气。
(4)该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我基本认同此观点)。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增强,可能改变高原低涡的生成频率、强度和移动路径等活动特征。变化后的高原低涡作为能量和水汽的载体,其东移出高原后,会向下游地区输送异常的能量和水汽。这种异常的输送会与下游地区的大气环流(如副热带高压、季风环流)相互作用,改变原有的能量和水汽平衡,从而可能触发或加剧下游地区的暴雨洪涝、高温热浪、持续性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