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冀教版1.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七年级下冀教版1.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4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3 10:2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历史长河中的明君》 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是历代君王中杰出的代表。他以民为天,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虚心纳谏,开创了以人为镜的先河。“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明得失。”这是他留下的千古名句,也是他治理国家的诀窍。他就是一面明镜,映射出中华五千年文明一段最辉煌的历史! 中国历代皇帝排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学习目标:
1.唐王朝的建立:了解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
2.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了解唐太宗的即位和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3.贞观新政:列举“贞观新政”的内容,分析新政的影响。
4.贞观之治: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评价唐太宗。 618年 李渊(唐高祖) 长安看课本P8,思考并找出: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 唐朝建立的简单情况(包括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
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乘乱纷纷起兵一、唐王朝的建立 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但按照正常渠道,他将与帝位无缘,为了当上皇帝,李世民做了什么?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
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
玄武门,射杀太子李
建成、齐王李元吉,
后又逼李渊退位,自
己登基称帝。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即位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李世民通过非常手段登上帝位,他到底做对了吗?议一议: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2、唐太宗的用人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你还知道哪些唐太宗手下的名臣?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阿史那社尔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3、唐太宗的纳谏虚心纳谏
从谏如流魏 征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批评别人接受批评易难批评百姓易批评官员难批评皇帝最难阅读课本P12的材料阅读
探究: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做到虚心纳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唐太宗即位:626年 “贞观”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2、唐太宗用人: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3、唐太宗纳谏:虚心纳谏 从谏如流政治法律经济 减少百姓服役的天数
可交纳实物代替服役三、贞观新政贞观新政 同学们阅读课文P10,找一找唐太宗实施新政的内容都有哪些?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君道》政治法律经济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减少百姓服役的天数
可交纳实物代替服役经济生产逐步恢复三、贞观新政贞观新政 同学们阅读课文P10,找一找唐太宗实施新政的内容都有哪些?审核执行起草政令3.执行命令2.审核计划1.制定赈灾抢险计划划拨钱粮整修河道黄河发洪水啦!
皇上赶快抗洪抢险啊政治法律经济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提高了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重视法制,颁行《唐律疏议》 减少百姓服役的天数
可交纳实物代替服役经济生产逐步恢复贞观新政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唐律残片政治法律经济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提高了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重视法制,颁行《唐律疏议》现存最早的完备法典 减少百姓服役的天数
可交纳实物代替服役经济生产逐步恢复贞观新政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呈现安定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畅所欲言小结唐太宗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吸取前朝经验教训虚心纳谏、从谏如流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推行“贞观新政”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李世民)即位
2、唐太宗的用人——
3、唐太宗的纳谏——
三、贞观新政
1、形成的原因:
2、推行革新措施:
经济上:
政治上:
法律上:
3、结果: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公元618年李渊(唐高祖)长安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修改法令,订立《唐律疏义》。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课堂总结:巩固练习1.“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形成于哪一时期(??? ) 。 A.隋文帝 ?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B
2.“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
①虚心纳谏   ②减少老百姓服役天数   ③节用戒奢   ④招贤用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巩固练习D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学习目标:
1.唐王朝的建立:了解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
2.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了解唐太宗的即位和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3.贞观新政:列举“贞观新政”的内容,分析新政的影响。
4.贞观之治: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评价唐太宗。三、课后活动:为太宗制作求职简历请为唐太宗做份个人求职简历,内容包括: 1、姓名、年龄(599—649)、求何职
2、个人经历
3、曾经取得的成绩
4、缺点和不足课后作业:一、背诵本课基础知识
二、完成本课《课堂精炼》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