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学情分析
邹城市平阳寺学校初中部 史先伟
八年级学生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以及整体把握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同时他们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而现实社会中的众多的人缺乏诚信,功利思想比较严重,这对中学生的影响较大,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不讲诚信,忽视诚信思想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对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关注也不够。因此,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和爱心教育不容忽视,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教育和引导。
我在教学中努力践行“巧用情境,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和实践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的设置为主线,借助“图片”“语言”情境和多媒体课件,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在读写实践中培养和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在作业练习中加强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表达训练,在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中接受诚信教育和爱心教育,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信客》教学效果分析
邹城市平阳寺学校初中部 史先伟
《信客》上完后,教研组在一起研讨时,普遍认为这堂课体现了老师的功底和素质,但学生举手不踊跃,仍需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堂课是由师与生组成的,它不仅属于老师,也不仅属于学生,否则就会变成一言堂,变成菜市场。师生之间应该是心灵共通的,能产生共鸣的。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共鸣?最重要的就是老师课堂上的提问和引导,其次,是师生之间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本节课暴露的问题,使我清醒的认识到,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时要与学生多交流,加强感情联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体会,阅 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活动。在本节课中,我们力图凸现“我”的主体意识和地位,让学生充分活动,从文本的初步感知(“图文表达”)到文本的深入剖析(“研读信客”)乃至“对信客女儿叙说”全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有教师的精心预设,更有学生的积极生成,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站起来说话的课堂才是民主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思考,并将你认为信客没有坚守一生的原因勾画出来。
(生埋头勾画。)
师:好,谁愿意把你的答案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觉得他没有坚守一生的原因是信客的工作很辛苦。
师: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1:信客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从第5段中的“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可以看出信客的工作是很辛苦的。
师:信客是用双脚来跋涉高山险滩的,确实很辛苦。
生2:还因为他生活得太苦了。
师:你是从文章中哪里看出来的?
生2:文章第3段写老信客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这就能看出,信客很穷,他生活得很不好。
师:看来做信客是不能够致富的,而且生活条件很差。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3:他身体也不行了。
师:你从文章中哪里看出来的?
生3:文章第12自然段,“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职业对身体不好。
师:看来,当信客还有职业病呢!还有其他同学找到别的答案吗?
生4:还有信客这个职业很凶险。
师:凶险,你从哪里得出的这个结论?
生4:从文章的第23段,“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住了”。
师:请你给大家范读一下这句话,读出“凶险”的味道来!
(生4投入情感朗读。)
师:非常好,请坐。文中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住了”。凶险在何处?
生5:村里人对他的怀疑。
生6:他在城市里被别人诬陷,还被送进了监狱。
师:很好,还有没有?
生7:他为村里人办事,可是还要挨骂。
师:是的,他除了忍受风餐露宿,挨饿受冻,还要承受无端的猜忌、无理的呵斥、无耻的诬陷。同学们,哪件事最能体现这种凶险?
生8:就是他被诬陷私闯民宅,被当作小偷抓进巡捕房这件事。
师:信客辛辛苦苦给他送信,那收信人是怎样对待信客的呢?
生9:先说不认识,而后诬陷他是小偷,最后还打了信客两个耳光。
师:看来,这个职业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感受信客的苦和信客面对的“凶险”。同学们认为哪段最能够体现这种苦和这种凶险?
生(众):第20、21段。
师:好,我们就以一颗真诚的心来齐读第20、21段,感受做信客的苦,做信客的难。“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起——
(生齐读。)
师:面对这种心灵和身体的侮辱,信客是怎么做的?
生10:信客说怪自己。
师:能把相关的语句读出来吗?
(生读“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出来……蒙受阴影”。)
师:受了侮辱不能说,而且还要为侮辱他的人开脱,可见信客这职业怎一个“苦”字了得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这种苦了吗?
(生点头。)
师:好,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信客没有坚守一生的原因。(课件展示:工作劳苦、生活困苦、身体疾苦、心灵痛苦。)信客在工作劳苦、生活困苦、身体疾苦、心灵饱受痛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几十年,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学为主、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等成为指导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人们似乎也更越来越注意到,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在这堂阅读教学中就是一种个性化比较大的活动。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只有让学生站起来说话的课堂才是民主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信客》教学反思
邹城市平阳寺学校初中部 史先伟
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我努力践行“巧用情境,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将新课标“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教学理念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相融合,以“问题”情境的设置为主线,借助“图片”“语言”情境和多媒体课件,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在读写实践中培养和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在对话练习中加强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表达训练,在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中接受诚信教育和爱心教 育,力争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发展性,注重学科知识整合与拓展,重视课内外结合。课堂教学民主,讲究学以致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配合,根据智能和学习类型的差异,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努力锻炼和提升自己达到学以致用。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设想,达成了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由于教材的内容太长,许多学生课前的准备不太充分,课堂上显得紧张且情绪不佳,致使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活跃。
另外,班级有的同学,课堂上没有进行充分的探究,教师掌控课堂的现象尚无法彻底根除,教学尚无法达到行云流水的自然境界。我将在今后的课堂中努力改进。
《信客》教学设计
邹城市平阳寺学校初中部 史先伟
一、导入
这是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邮递员王顺友,2005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年来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每年投递报纸8000多份、杂志700多份、函件1500多份、包裹600多件;投递准确率达到100%。
齐读教学目标:
一、透读信客,感知文意
二、研读信客,触摸心灵
三、回望信客,深情感悟
二、透读信客,感知文意
1 、简介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余秋雨,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等。
他的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2、用图文的方式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上台讲解)。
3、信客的这种“苦”从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是啊,在很长的时期里,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可以说“信客”是生活中的小人物。那么作者为什么对这样的小人物倾注了这么大的热情呢?他身上一定有感动我们的地方值得赞美。
这种苦体现在:(1)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 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 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 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2)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 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 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3)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 (信客的生活景况:收入低,生活穷困;老犯病;终年劳碌奔波,居无定所;常被人怀疑、欺负、 憎恨甚至诬陷,满腹辛酸。 )
三、研读信客,触摸心灵
1、解读信客职业之凶险。
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屏显:
A、“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B、“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默读思考:
(1)、把遗物送去,这件事“危难”体现在何处,给发财的同乡送信,那一次的经历又“凶险”哪里呢,年轻信客面对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2)、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四、回望信客,深情感悟
信客,他在月明星稀时出发,唯有清风相伴;他在寂寥的途中穿梭,唯有坎坷随行。他用几十年的光阴去传递别人的幽怨与牵挂,而换回的却是猜忌、呵斥、诬陷。面对这一切,他选择默然,他选择用几十年的艰辛困苦篆刻下一个“信”字。他带着一颗善良、宽容之心华丽登场,最终却又黯然离去。
1、同学们,在工作劳苦、生活困苦、身体疾苦、心灵饱受痛苦的情况下,你认为信客没有一点甜吗?
师生探讨:
做信客很“苦”: 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做信客很“好”:能造就人特殊的品格(诚信无私、恪尽职守、洁身自好、任 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能提升人的素质:(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同学们,现在,当我们再阅读余秋雨的《信客》时,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多了一份敬仰。
2、如果信客现在还活着,肯定也能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假如信客的女儿专程来学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们,你最想对她说的是什么?
3、课堂小结:
诚信是信客的生命,也是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是我们这个世界得以支撑到今天的基石之一。诚信待人,诚信做事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愿诚信永远与我们相伴!也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
师生齐读:
祝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