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6 小石潭记(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6 小石潭记(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3 10:33:16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效果分析
新授完《小石潭记》一课,我觉得从写作教学的引导方面颇有效果。
本来打算在近期让同学们写关于春天的文章,但是翻阅了同学们写的材料后感觉缺少点什么,在上这一课的时候,顺着这种感觉加以发挥,我觉得对同学们的写作有了一定的触动。同学们平时跟随家长去远足,登临了很多名山古迹,欣赏了哪里的优美的景色。但我看大家远足回来写的游记作品却并不精彩。
柳宗元和我们一样,也去游览了一个地方,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石潭,但是他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作品——《小石潭记》,我和大家一样都有点不服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了什么东西,让此文流传千古的!
然后我和大家一起来疏通和了解文章的大意:先写了小石潭的位置,再写了小石潭的全貌,接着写了小石潭里的鱼,然后介绍了潭的源头和四周的环境气氛和自己的感受,最后交待了同游者。
从赏析的角度,《小石潭记》一文可以有很多角度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和“鱼”。——清冽、自由、快乐;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环境、物和人;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情景交融 ;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面和点。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中寻觅到作者的情感轨迹——被贬官后探山访水,不避幽远的柳宗元,在奇形异态潭水中抒发的情怀是如此动人。这是典型的不以物喜但以己悲的情思,我们不难联想到他的《江雪》中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此的孤独和凄凉。这样委婉而有冲击力的表达,流传千古也就不足为怪了!
同学们写春游为什么如此干瘪——首先是自我的缺失,空有材料的堆砌和游览过程的累积,缺少自我情感的驾驭和观赏情怀抒发的处理,甚至没有游览感受的冲击,泛泛地写出游览的经过,稍微细致写出景色,但是没有自我体验的参与,表现出来怎会有冲击力呢?
我给同学们两点忠告!
没有自我的文章纯粹是堆砌!
从文字的背后读出作者,应该从自己的文字背后写出自我!
课后反思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对话教学。 ???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 
第二天课堂上,进行了补救,讲解这一课,从“小、石、潭、记”四个字把文言知识贯穿其中,教学效果还不错。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今天天气怎么样?暖和,春天来了,周末出去玩了吗?去了哪里?(峄山、护驾山、唐王湖)都是有山有水的地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和人这何止这一样,和你一样的,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他们也对山水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和小石潭来一次美丽的邂逅,一起领略小石潭的景,感受柳宗元的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山水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出示题目:(出示幻灯片1)
板书:

石 潭

二、出示活动目标(学生齐读)(出示幻灯片2)
三、美文诵读:
同学们的声音非常响亮。本文文笔秀美, 韵味清新非常值得品赏,你能跟柳宗元一起赏读吗?下面先自由诵读,注意字音,停顿,一会我们找同学展示。找3个同学,最后两段齐读。
读完评价(出示幻灯片3)
四、疏通文意:
从同学们的声音和表情上,我感受到了美,意境美,节奏美,情感美。邂逅了这样美丽的小石潭,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呀?下面,我们随柳宗元一起了解一下吧!看大屏幕任务,小组合作,疏通字词,理解文意。有问题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一会提出来。(出示幻灯片4、5)
老师巡视各组,讨论完后可以先质疑,如果没有疑问,老师预设句子,检验交流合作效果。
五、文本研读:
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好,柳宗元的妙笔,带领我们认识了小石潭,那么真实的小石潭是什么样的?美吗?我们去实地游览一下吧!
看到题目了吗?小石潭记,我们就从这四个字入手吧!好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吧!因为还有好多人没有去过呢!小组讨论(2分钟)。分析1---3段(出示幻灯片6)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美,美在小巧玲珑,美在多态多姿,美在青树翠蔓。
如此美丽的景色,你心里感觉怎样?作者呢?你能从中找到暗示情感的字词吗?
(板书乐)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板书:

石 乐 潭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对小石潭的喜爱之情。
刚才还提到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因为太寂静了,所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什么意思?找同学解释,读,要读出忧伤的味道,从他的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忧伤 (板书“忧”字)
板书:

石 乐 忧 潭

六、重点探究:
奇怪了,前面不是乐吗?怎么又忧伤了?他写错了吗?景变了吗?没有!什么变了?你会看到一处景点的时候,又乐又忧吗?不会吧,他为什么会?因为他是柳宗元。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柳宗元,(展示柳宗元的资料)此时此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不借酒浇愁,却寄情山水。他是因景而乐,因自己的命运而忧伤。所以乐与忧是不矛盾的。(出示幻灯片7、8、9、10)
七、拓展延伸:
千年之前,忧伤的柳宗元邂逅了美丽的小石潭,犹如一块石头,激起了横亘九州,绵延千年的千层波浪!也正是他的忧伤、他的失意成就了柳宗元!(出示幻灯片11、12)
他的忧伤、他的失意成就了柳宗元,同时,也让他英年早逝,和苏轼同为天涯沦落人,但苏轼的豁达、乐观却是柳宗元所难以企及的。他们都曾放足山野,寄情山水,但柳宗元始终念念不忘的却是自身的遭际堪伤。所以,即使看到小石潭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清幽环境,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的动人美景,他依然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 而苏轼尽管被一贬再贬,甚至被贬到岭南,还乐滋滋的写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正是太过在意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太过顾虑于自己仕途的荣枯,使得柳宗元的身上少了些苏轼的精神,苏轼的气节,苏轼的胸襟!
如今,假如,柳宗元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请用: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为开头说一段话。
小结: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出示幻灯片13),
八、总结:感谢千年之前,千里之外的那次邂逅,让我们相识一代文豪,感悟他的人生历程,最后,让我们用李卫东老师的一首小诗作结:
他,看到了小石潭
不是风景
是他自己
我们看到了八记
不是文字
是忧郁的眼睛


课件14张PPT。柳宗元邹城市第六中学 卞杰小石潭记一次美丽的邂逅活动目标一、诵读美文,积累文言词句
二、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孤独悲凉的心境一次美丽的邂逅邂逅,我读小石潭诵读美文。
注意:字音
停顿
情感随行,游览小石潭小组合作,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一次美丽的邂逅随行,游览小石潭
一次美丽的邂逅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一次美丽的邂逅相识,品味小石潭谈谈你对这四字的理解

石 潭
记一次美丽的邂逅相知,难忘小石潭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矛盾吗?该如何理解?一次美丽的邂逅相知,难忘小石潭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一次美丽的邂逅相知,难忘小石潭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一次美丽的邂逅相知,难忘小石潭明确: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一次美丽的邂逅相知,难忘小石潭当柳宗元邂逅了小石潭,犹如一块石头,激起了横亘九州,绵延千年的千层波浪!也正是他的忧伤成就了柳宗元!余秋雨在《柳侯祠》一文中说——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一次美丽的邂逅相知,难忘小石潭我们说——
被贬的痛苦未必没有价值,命运坎坷未必没有意义。
      假如,柳宗元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当柳宗元邂逅了小石潭,犹如一块石头,激起了横亘九州,绵延千年的千层波浪!也正是他的忧伤成就了柳宗元!一次美丽的邂逅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 巴尔扎克

相知,难忘小石潭一次美丽的邂逅感谢千年之前,千里之外的那次邂逅,让我们相识一代文豪,感悟他的人生历程,最后,让我们用李卫东老师的一首小诗作结:他,看到了小石潭
不是风景
是他自己
我们看到了八记
不是文字
是忧郁的眼睛相知,难忘小石潭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观评记录
一、课堂气氛的营造是感受文化的外部力量。
教学不同的文章需要把握不同的情感脉络,卞杰老师教学《小石潭记》,准确把握了这样一篇贬官文学的情感特点,授课语调的运用以低回婉转为主,即或遇“如鸣佩环”“青树翠蔓”之景,教者的语调也只是稍高一些,节奏稍明快一些而已,绝不亢奋。课件色调统一处理成冷色的绿,淡淡的,给人一种“其境过清”之感。课文朗诵配合古筝,曲调低沉,切合了作者的心境。教者匠心独运,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怨氛围,随着课文理解的深入,师生逐渐进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境地,抑郁悲怆的情感之场笼罩了整个课堂。
二、对话文本问题的有序设计是文化体验的核心环节。
卞杰老师的这堂课基本合理地安排了教学流程,在对话文本的核心部分设计了这样四个文题:
1、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选用怎样的角度与方法写景?
4、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四个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外部的景到内在的情,环环相扣,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生成状态相吻合,落脚点定在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贬官文化的主要特点上,可谓心思缜密。
在对作者写作心境的讨论过程中,教者从文章内容挖掘入手,密切联系文中所绘之景,先确定心境的大致路数在“悲”字上,又字酙句酌,细品柳宗元的情感。学生真切地领悟到了柳宗元被贬永洲后的悲凉、凄怆,又似乎隐约感觉到作者的郁闷与清高。
三、着意提高学习同类课文的学习能力。
借景抒情,由景生情,景是一切情的切入点。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好几篇“记”,卞杰老师在进行新课时,把触景生情作为重点,使由景入情成为课文学习的切入点。
学生的时代也读了《小石潭记》,现在想起来,这篇文章沉淀于我的大脑的就是文章为我们展现的清幽环境,清澈的潭水,抑郁不得志的柳宗元的寄情山水的处境。
课文教学完成后,对于柳宗元在《永洲八记》其他一些篇章中所流露出的类似情感,对于类似于柳宗元遭遇的古代一些著名文人的类似的情感,也进行了适度地扩展的。美中不足有了口误。
卞老师的这一节上到这个地步,说是一节好课一点也不为过。然大节不亏,小节可求其疵。
卞杰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知识生成状态和情感体验,课堂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合作交流。但我以为,教学古文,不应忘却古文固有的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基点,适度的接受学习是需要的,新课程不仅不排斥接受式学习。相反,接受式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较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落实,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是一定要讲的,比如“去”、“ 佁然”的古今异义现象,“全石以为底”与“为坻”中“为”及其他一词多义现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特殊句子的翻译等等。
教学语文没有什么方法是最先进的方法。准确地把握语文这门功课的性质、任务,辨证地对待新课改,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目标,运用适当的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实现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就是好的。卞老师有很不错的专业素质,组织教学、把握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与节奏都不错,只要抱定“沉渊守潜,味道求真”的治学精神与从教态度,有理由期待未来的课堂更精彩.
评测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 佁然(yí) D.俶尔(shū) 翕忽(xī)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心乐之(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⑤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⑧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4、下列加粗的词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B.皆着空游无所依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其岸势犬牙差互 5、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____________. ②作者被贬为____________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____________. ③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点明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小石潭中水的特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④文中用____________写溪流的形状;用____________写溪水的情态;用____________写岸势. 6、翻译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6、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7、本文在第2自然段写了潭中小鱼的哪些景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象? 8、《与朱元思书》中有几个句子描写的景象与本文所描写的清水和鱼儿的景象十分相近,你能默写出来吗? 9、“小丘”在小石潭的哪个方向? ( ) A、西面 B、东面 C、南面 D、北面 10、文中哪句话最能证明小石潭“水尤清冽”? 11、作者在描写小石潭中景物时,有近观,有远望.近观时写了哪些景物? 12、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中的气氛,又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凄苦的心境的一句话是:
课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永州八记”,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熟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语感,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