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因此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深邃的哲思,很难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的深邃内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效果分析
这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采用真正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重点、难点。课堂上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切实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通过我课前充分的预设,这节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反思
在这堂课上,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比如:学生发现的时间不够;比如:有的地方有教师赶着学生发现的,或教师代替学生发现的。
这次讲课,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节课,百样讲,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爱做的,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提高兴趣,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那树》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本79页的课前提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先生的一篇很好的散文——《那树》,看看这篇散文讲了些什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首先,看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大屏幕显示)
注音:
倒坍 引颈受戮
虬须 周道如砥
解词:
虬须 周道如砥
二、说说那树
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这两个问题:
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用“那是一棵____的树,从____可以看出” 的句式,说说那树的品质和特点。
生:……
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密繁盛;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绿荫和心神的安慰;那树,绿着生,绿着死,是无私的奉献者,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却只愿给予,不愿索取,它身遭逆境,却不愿放弃绿的愿望,这是何等豁达宽广的胸襟。
三、说说那树的命运
人与树和谐共存,构筑着田园诗般的美好生活。然而,“那树”却遭受了不该有的命运。请大家看大屏幕:
1.树为什么被砍?
2.作者认为该不该砍?他是如何描述的?
同学之间讨论一下,并对你所找出来的句子进行赏析。<屏幕显示>
①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
赏析: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形成鲜明对照,人类文明的发展与“那树”发生了冲突,也暗示了那树悲剧性的命运。
②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赏析:
“咬”“嚼”“骨粉”这些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表现了屠戮生命的残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人心灵震颤。
类似于这样表达作者愤恨的感彩的词语还有一些,请大家找出来。<屏幕显示>
①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②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指导朗读:
这些词语带有强烈的感彩,思想深刻,朗读这样的文字,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但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悲愤之情。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写那树?
那树,那古老、坚固,给人类荫庇的树永远的消失了。请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作者想表达什么?
生:……
文章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有确定的一面,又有不确定的一面。关于本文,我们如果深入下去,也许会发掘出更多更深的意义。老师想告诉大家,本文同时被收录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及台湾的国文教材中,两地的教学用书对其作了不同的评价:<屏幕显示>
⑴人教社《教师用书》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⑵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那树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说出你所赞成的观点及理由。
(生:……)
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凝视着“那树”,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想到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的冲突,想到现代发展与古老传统的矛盾……在悲剧中,读出更深更广的寓意与思考,既读进“那树”,又走出“那树”,走向自然以外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才是我们对“那树”的真正怀念与追悼。
五、小结:
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同学们,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孤独沧桑的,面对着倒下的“那树”,不知道究竟谁更不幸,但愿所有的人都能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六、板书:
课件11张PPT。那
树王鼎钧掌握字词倒坍 引颈受戮
虬须 周道如砥
解词
虬须 周道如砥说说那树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用“那是一棵____的树,从____可以看出” 的句式,说说那树的品质和特点。说说那树的命运1、树为什么被砍?
2、作者认为该不该砍? 他是如何描述 的?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
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说说那树的命运1、树为什么被砍?
2、作者认为该不该砍? 他是如何描述 的?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说说作者为什么写那树??⑴人教社《教师用书》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⑵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那树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作 业请你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王鼎均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那树》写作的初衷吧。文章在极具表现力的字里行间浸透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界宝贵生命的无情虐杀的痛惜和斥责。“那树”历经沧桑、阻挡风雨,努力开枝散叶,荫庇生灵,它恪尽树道却因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戮。树的悲剧命运恰恰折射出文明进程中人类道德的沦丧,人道的泯灭,人和树都成了现代文明发展中悲剧的载体。编者把《那树》编录到这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其意图是与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作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人类不能因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命。九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加上他们这个年龄段对社会形态有所关注,因此,把这篇教材处理成“树道”“人道”的悲剧美学生还是能够领赏的。
观课、评课记录
2015年3月17日,邹城四中语文组全体老师听了《那树》的汇报课,课后,老师们畅所欲言,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记录如下:
孙敦虎:任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切合文本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学侧重点很明显,教学环节的额衔接与过渡也比较自然。
孟凡旭:本节课着眼于文章教学语言的品析,紧扣原文语句,反复揣摩,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也注重了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训练的层次。
焦玉芳:本节课问题的设计很有层次性,能紧扣教学目标,也十分切合本文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也很精彩。
陈淑娟:任老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比较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马蕊:任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孙敦虎:抓住课文关键词语品味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浸润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思路还没有充分展开,分析略显不够。
李秉峰:如果能根据课文的特点巧妙而有力度、有层次地让朗读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做到多朗读、少讲析会更好。
孙敦虎: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我们不断切磋,不断进步,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那树》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面加横线的字的读音。
泥泞( ) 倒坍( ) 世袭( ) 饥蝗( )
默契( ) 刽子手( ) 屹立( ) 佝偻( )
倒坍( ) 荫庇( ) 嚼碎( ) 紊乱( )
二、阅读理解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了眼睛的同伴,她表现出乡间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那树“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请说说“坚固”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3、“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试着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第一段中说“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5、第五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新 课 标第 一网
6、第八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7、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入了浓浓的情感,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这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1)“没实现”的是什么?(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请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在第九自然段中寄寓的情思。
10、作者接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11、树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绿色是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当我们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当我们周围的绿色越来越黯淡的时候,你想对周围的人说点什么?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吧。
12、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④段“电锯从树的躁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nìng、tān、xí、huáng、qì、guì、yì、gōu、lóu、tān、yìn、bì、jiáo、wěn。
二、阅读理解。
1、表达了作者对那树坚固稳定、默默奉献、毫无怨言的品质的赞美。
2、“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3、把电锯锯树的动作写成“咬”,把树被砍伐时的木屑写成“骨粉”,把树倒地的声音形容为“呻吟”,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树怀着深厚的感情,把树作为生命中的一位老朋友来看待,对老树所遭受到的命运感到悲哀。
4、“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5、运用了比喻兼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情态和作者的独特感觉。
6、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7、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绿着死”:树遭杀戮。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8、(1)没实现的:死复绿(2)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9、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对大树命运的痛惜,表达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10、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1、这种感受应当以爱护绿色、尊重身边的每一片绿色,有环保意识为主。答案略。
12、C
课标分析
王鼎均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那树》写作的初衷吧。文章在极具表现力的字里行间浸透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界宝贵生命的无情虐杀的痛惜和斥责。“那树”历经沧桑、阻挡风雨,努力开枝散叶,荫庇生灵,它恪尽树道却因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戮。树的悲剧命运恰恰折射出文明进程中人类道德的沦丧,人道的泯灭,人和树都成了现代文明发展中悲剧的载体。编者把《那树》编录到这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其意图是与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作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人类不能因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命。九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加上他们这个年龄段对社会形态有所关注,因此,把这篇教材处理成“树道”“人道”的悲剧美学生还是能够领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