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学情分析_人生_语文_初中_冯伟东_3708830116
作为接受了将近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他们的知识面与以往相比,得到了很大地拓展,知识水平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理解“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有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是九年级的学生了,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但是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小,生活阅历不丰富,犹如即将展翅的雄鹰,羽翼尚未丰满。当他们面临人生的第一次人生选择时,还存在不小的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需要加深对人生本质的理解。帮助他们成功地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渴望展翅,学习动力十足,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强烈。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需要加强对他们的人生指导。
【效果分析】效果分析_人生_语文_初中_冯伟东_3708830116
这堂课,从整体来说,效果良好。
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对课文的朗读,大部分学生能达到准确、熟练,字词的掌握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于课文的理解较准确,课堂设计合理,随堂练习实用,从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的情况、展示的习作来看,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仿写地较为成功。不足是时间有些仓促,课堂展示太少。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_人生_语文_初中_冯伟东_3708830116
本课围绕着“四个场景、三大人群”进行教学设计。课前布置了预习。从学生的课堂反映、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和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设计的任务,重难点得到了较好地解决,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对有些句子的含义理解的依然不透彻,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及时合理地引导,但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这与他们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储备有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拓展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在教学环节设计、问题的设置上需要用心。
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短,所以有些环节处理不够深入和透彻。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和改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思路,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揣摩人生的意义。
2、体会作者写这些人群的目的,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认识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反复朗读课文,读懂作品的内涵;探讨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的合理性;理解比喻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会议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
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太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1、介绍作者,通过投影展示补充的资料。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解惑答疑。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分析文章层次。课文按所描写的场面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3、分析课文,思考问题。
(1)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人生比做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2)在第6自然段中“挖掘坑道的人”的精神意识、思想活动怎样?“他们”是什么人?“矿物”指的是什么?
(3)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在工场劳动的人是怎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举例说明。
三、深入探究,精读赏析。
刚才我们整体把握,但还有一些含义深奥的句子,下面摘选出来,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
1、如何理解“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这句话含义?
2、“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3、“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4、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四、领悟作者理解,归纳主题思想。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2、教师明确: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五、读写结合,畅谈人生。
本文作者举例子简要概述了几种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奋斗、劳作的情景,借以表现作者的生命观这一重大主题,起到了以小见大、以个别展现一般的效果。请你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段话。
六、学生读习作,谈感想。
七、总结全文
人生是挖掘地洞,人生是开辟疆土,人生是工场里的劳作。但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应该注意适当休息和追寻精神的回归呢?劳动是苦的,人生要在研究如何劳作的同时获得另外的快乐,最好是既有身体的快乐,也有精神的愉悦。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要刻意去追寻别人的影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让人生充实、快乐、有价值就足够了。
八、板书设计
人 生
四个场景 三大人群
攀登高塔
挖掘坑道 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开辟领地 军事家、政治家
经营工场 发明家、工程师、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