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 人生(课件25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 人生(课件25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3 11:28:43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_人生_语文_初中_冯伟东_3708830116
作为接受了将近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他们的知识面与以往相比,得到了很大地拓展,知识水平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理解“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有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是九年级的学生了,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但是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小,生活阅历不丰富,犹如即将展翅的雄鹰,羽翼尚未丰满。当他们面临人生的第一次人生选择时,还存在不小的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需要加深对人生本质的理解。帮助他们成功地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渴望展翅,学习动力十足,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强烈。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需要加强对他们的人生指导。
【效果分析】效果分析_人生_语文_初中_冯伟东_3708830116
这堂课,从整体来说,效果良好。
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对课文的朗读,大部分学生能达到准确、熟练,字词的掌握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于课文的理解较准确,课堂设计合理,随堂练习实用,从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的情况、展示的习作来看,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仿写地较为成功。不足是时间有些仓促,课堂展示太少。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_人生_语文_初中_冯伟东_3708830116
本课围绕着“四个场景、三大人群”进行教学设计。课前布置了预习。从学生的课堂反映、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和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设计的任务,重难点得到了较好地解决,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对有些句子的含义理解的依然不透彻,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及时合理地引导,但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这与他们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储备有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拓展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在教学环节设计、问题的设置上需要用心。
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短,所以有些环节处理不够深入和透彻。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和改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思路,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揣摩人生的意义。
2、体会作者写这些人群的目的,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认识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反复朗读课文,读懂作品的内涵;探讨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的合理性;理解比喻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会议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
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太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1、介绍作者,通过投影展示补充的资料。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解惑答疑。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分析文章层次。课文按所描写的场面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3、分析课文,思考问题。
(1)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人生比做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2)在第6自然段中“挖掘坑道的人”的精神意识、思想活动怎样?“他们”是什么人?“矿物”指的是什么?
(3)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在工场劳动的人是怎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举例说明。
三、深入探究,精读赏析。
刚才我们整体把握,但还有一些含义深奥的句子,下面摘选出来,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
1、如何理解“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这句话含义?
2、“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3、“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4、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四、领悟作者理解,归纳主题思想。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2、教师明确: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五、读写结合,畅谈人生。
本文作者举例子简要概述了几种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奋斗、劳作的情景,借以表现作者的生命观这一重大主题,起到了以小见大、以个别展现一般的效果。请你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段话。
六、学生读习作,谈感想。
七、总结全文
人生是挖掘地洞,人生是开辟疆土,人生是工场里的劳作。但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应该注意适当休息和追寻精神的回归呢?劳动是苦的,人生要在研究如何劳作的同时获得另外的快乐,最好是既有身体的快乐,也有精神的愉悦。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要刻意去追寻别人的影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让人生充实、快乐、有价值就足够了。
八、板书设计
人 生
四个场景 三大人群
攀登高塔
挖掘坑道 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开辟领地 军事家、政治家
经营工场 发明家、工程师、设计师
课件25张PPT。人生勃兰兑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 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勃兰兑斯人生走近作者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代表作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课堂任务 1.认真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精粹而蕴含丰富的文字。
2.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精美的设喻,理解本文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的写法。背景资料 勃兰兑斯曾因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于1890年受到了教会的猛烈攻击,因此,被迫到柏林寄居七年。尽管如此,他仍然抱着理解生活、珍爱命运的态度面对人生,仍然对未来的人生之路充满信心。本文就表现了这一点。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通过描写哪几种场面来探讨人生的?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朗读课文理思路 分四个场面来探讨人生 第一个场面是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是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 第三个场面是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辟疆土,征服人群的情景。 第四个场面是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 这个比喻是比较形象的,比如,“一百来级”指的是一百多岁,“在某一阶梯从脚下消失”指的是人的死亡。“最初攀登时”“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越往上走”“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和人们对世界的心理感受过程是一致的。精读课文品哲理 2.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挖掘坑道的人:指从事研究工作、进行抽象的脑力劳动的人。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在工场中劳作的人: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等。 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攻陷叙拉古,正在聚精会神研究科学问题的阿基米德,不幸被蛮横的罗马士兵杀死,终年七十五岁。
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 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 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撒大帝、成吉思汗、秦始皇、汉武帝等。
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刻苦勤奋、吃苦耐劳 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升等。 小组合作攻难关 1.如何理解“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这句话含义? 2.“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3.“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4.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越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年龄越大,经历的事越多,后来的事情和以前发生的事情看起来便“似曾相识”。 1.如何理解“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这句话含义? 因为年轻时有父母的扶助,不需要多少技能,所以攀登比较轻松。 2.“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3.“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作者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jué jiàng)的精神…… 4.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归纳提炼明主旨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课文总结人生攀登高塔—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坑下劳作—不屈不挠 顽强奋斗广阔领域—开拓进取 勇敢挑战工场劳作—刻苦勤奋 吃苦耐劳奋斗
劳作畅谈收获话人生 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想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让我们共同赏析。【教材分析】教材分析_人生_语文_初中_冯伟东_3708830116
《人生》是丹麦文学家评论家勃兰兑斯的散文作品,他曾因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于1890年受到了教会猛烈攻击,因此被迫到柏林寄居七年。尽管如此,他仍然抱着理解生活、珍爱命运的态度面对人生,仍然对未来的人生之路充满信心。本文就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角度、视野,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 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以小见大,不空发议论,写的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的概述,给人以启迪。
【观评记录】观评记录_人生_语文_初中_冯伟东_3708830116
授课人:冯伟东
课 题:人生
课 型:新授
评课地点:初三办公室
评课时间:2016年3月18日
评课记录:
耿庆媛:冯老师这堂课思路清晰,用时合理,各环节安排恰当。学生课堂反映活跃,课前预习做得很好,知识掌握牢固。
秦彬:当然,冯老师的课讲得不错,板书刚劲有力,提振人心。在课堂练习的处理上,我认为在挤一些时间当堂处理会更好。
冯伟:初三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有难度,但是冯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效果不错。课前冯老师的导入很有激情,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结尾练笔,读写结合,符合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精神。
丁勇刚:冯老师上课很有激情,也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学习,有些细节上,冯老师再深挖一些,学生会理解地更好。
靳广强:冯老师上课充满激情,板书工整有力,我非常羡慕,各个环节衔接自然,过程流畅,读写结合,效果很好,建议在重点和难点处理上在下些功夫,让学生吃透。
王立新:冯老师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了他们高尚道德情操,树立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冯老师结合生活实际,避免枯燥的说教。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准确,证明了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实现了教学目标。
【评测练习】评测练习_人生_语文_初中_冯伟东_3708830116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陷阱(?????) 瞭望(????) 瞻望(???) 忙碌(???) 攫取(???)?
充沛(?????) 鲑鱼(????) 臆测(???) 馈赠(???)?
2、词语积累?
粉身碎骨:
瞭望:
赏心悦目:
瞻望:
乐此不疲:?
攫取:
充沛:
停滞:
臆测:
三、理解探究?
3、“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4、“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课标分析】课标分析_人生_语文_初中_冯伟东_3708830116
2011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规定:“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式。”根据这一规定,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要联系个人感受,用心感悟,思考生命,联系自然社会中的各种有关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发掘本文的教育意义,提升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