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净沙秋思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天净沙秋思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3 13:34:54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作者简介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作者
简介 我国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què)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元曲小知识富安中学刘瑛关于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剧曲(杂剧)散曲散套(套曲):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文学常识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品读欣赏注意节奏品读
欣赏富安中学刘瑛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品读明意品读
明意枯藤老树昏鸦诗歌赏析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富安中学刘瑛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诗歌赏析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诗歌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诗歌赏析学习思考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
3、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系?抒情的语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见下页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思乡图写景抒情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3、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对比手法正面: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诗的写作手法小结 前三句写景,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引出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侧面反衬出游子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写众多自然景物,情景交融,有情有景。把浓重深秋的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小结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 当堂检测2.《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元代著名 、 。他与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小令曲牌名题目马致远杂剧作家散曲家秋思之祖枯藤、老树、西风人家断肠人在天涯背诵默写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 ,
小桥 ,
古 。
夕 ,
断 。背诵
新唱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小令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诗歌意境,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品味词句,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朗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2.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回顾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句。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2.板书课题,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的题目)
3.出示学习目标。
【从学生学过的诗句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3.自由读读这首小令,看看那些词要重读。
4. 品读,体会情感。?(读完这首小令,你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吗,如果能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就更好了。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感受表达出来,先自己尝试着读一读。)
5.小结朗读方法。
6.配乐,感情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训练读把握文本,整体感知小令的美妙。】
三合作探究,感悟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小令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个词或句子可以体现出来?
2.那么小令中描绘的景物有何特点?与表现作者的这种肝肠寸断的伤心之情有怎样的关系呢?
3.“小桥流水人家”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这种氛围与其他的景物渲染的氛围一致吗?为什么要写这句,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抓住小令中的关键词,细细品味,领悟意境,感悟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四、课堂小结,品味提升。
1.通过品读感悟,这首小令妙在何处?请你以它妙就妙在————————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感悟。
2.总结归纳写作特色。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合作学习,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合作的能力。通过与《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六、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将《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或者描绘成一幅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完成作业,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3. 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作一番深深的体会。
二、关于作品
1.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介绍作者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同学们,读了这首小令,你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1).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2).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3). 萧瑟凛冽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2.这些画面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这些画面.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1)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2)萧瑟凛冽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马,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3)像一幅一幅幽远恬静的水墨画,给人温馨恬淡之感。
(思乡 荒凉 恬静 凄凉)
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
赏析: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回家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飞回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如此情景,孤独的游子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4.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深刻,那么文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现思乡之情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同学们学习比较认真,对作品体会非常深刻,请大家一块被送本文吧!
6.同学们,为了心中的梦想,有时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假如你正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打拼,你怎样抒发你内心的衷肠?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二者的思乡之情有什么不同?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同学们,为了国家,为了梦想,无数的中华游子都在打拼,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中国梦。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学成后我们也要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让我们也背起行囊,翱翔寰宇,做一个新时代的游子吧!
七.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对比 烘托)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