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语言行动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 朱维山
一个蚂蚁在洞口,看见一粒豆;
用力搬呀搬不动,急得直摇头;
小小蚂蚁想一想,想出好办法;
回洞请来好朋友,抬着一起走。
听儿歌《蚂蚁搬豆》,你是不是会说:“蚂蚁遇到困难能动脑想办法解决,真聪明!”
其实,有时人们面对一些情况,也是动脑想一想,然后说话或行动的。
同学们看下面两段话:
1.星期天的下午,我坐在窗前做作业。屋里显得特别闷热。忽然,天色暗了下来,刮起一阵狂风,要下雨了。我赶快关紧窗户。
(节选自《雨》)
“屋里显得特别闷热”“天色暗下来,刮起一阵狂风”的情况,使“我”有了“要下雨了”的想法,于是有了“关紧窗户”的行动。
2.正扫着,不小心踩上块鸡粪。我想:唉!真倒霉,多脏呀!可是马上又想:不对!劳动不应该怕脏。我就继续扫。一会儿,鸡栅里让我打扫得干干净净。
(节选自《今天我喂鸡》)
“我”打扫鸡栅时“一不小心踩上块鸡粪”,使“我”想:“唉!真倒霉,多脏呀!”可是马上又想:“不对!劳动不应该怕脏。”有了这个想法,“就就继续扫。一会儿,鸡栅里让我打扫得干干净净。”
如果按照“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语言行动”的顺序记叙一件事情,文章会条理清楚,真实生动,表现出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同学们看这篇文章:
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28岁的时候,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由于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
当时,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耐心和细心。那位教授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童第周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要努力办到。从此,他不声不响,刻苦钻研做实验,一遍又一遍,失败了再重做,终于把这项实验做成功了。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欧洲生物学界。教授激动地对童第周说:“童第周,你真行,中国人真行!”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童第周留学比利时时为了给中国人争气而刻苦钻研终获成功的故事。文章先讲童第周面临的情况:“由于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教授要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几年也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再讲童第周的想法:“我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要努力办到。”接下来讲童第周的行动:“不声不响,刻苦钻研做实验,一遍又一遍,失败了再重做,终于把这项实验做成功了。”我们读了就会清楚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到童第周热爱祖国自立自强的精神。
说到这里,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语言行动”的写法,那就从下面题目中选一个,想一想,然后写一段话吧!
练习题目:
值日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怎么想,怎么做的?
2.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是怎么想,怎么回答的?
3.参加活动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