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4单元 第2课 庖丁解牛(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4单元 第2课 庖丁解牛(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4 12:5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十冶高中语文导学案
课题名称
《庖丁解牛》导学案
第一课时
课型
编写教师
年级
高二
编号
41
日期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作者作品】
《庄子》,亦称《南华经》,共52篇,是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突出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从思想方面看,《庄子》中的文章,一方面,能深刻地揭露社会弊端,无情地讽刺官场丑恶,能超污脱浊不与当权者同流,安贫乐道,不与统治者同流;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当时没落贵族的消极悲观情绪,对事物采取虚无主义态度,逃避社会斗争。这两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失意的知识分子:或效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合作;或效其虚无遁世,自解自嘲。
从文学方面看,《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具有独特的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运用寓言来形象地说明自己的学说;在结构上,先从自己要否定的方面说起,因势利导,最后说明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腾挪跌宕,恣肆汪洋;在语言上,高度形象化,既善于精工镂刻,又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且广泛使用有韵的骈句。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终身不仕。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过程】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2、庄子从几个角度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庄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庄子评价:
梁惠王:
二、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下列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③视为止,行为迟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虽然,每至于族
(3)道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
(4)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天下土崩瓦解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5)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③士大夫之族
④族秦者秦业,非天下也
2、通假字
砉然向然
技盖至此乎?
善刀而藏之。
3、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二十冶高中语文导学案
课题名称
《庖丁解牛》导学案
第二课时
课型
编写教师
王金燕
年级
高二
编号
42
日期
2015/12/4
【学习目标】
1、研读文本,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学习过程】
研习全文。
1、宰牛是异常残忍之事,但庄子在第一段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有何作用?
3、第三自然段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庖丁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庖丁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5、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方法是什么?
6、“道”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7、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是什么?
8、文章以文惠君赞叹作结,既肯定庖丁言论的正确,又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旨,是哪句话?
四、探究主题: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怎样养生?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
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面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必须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小心翼翼,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这些启示都是从哪里得到的?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顺其自然,不强求——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不莽撞,谨慎行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