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5单元 第3课 祭十二郎文(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5单元 第3课 祭十二郎文(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4 12:5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十冶高中语文导学案
课题名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第一课时
课型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
【学习重点】
1.了解韩愈及本文特点2.熟读课文
【学习难点】
梳理文章的层次脉络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中进士。元和十二年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介绍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三、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抒情语句较多,有的甚至是泣血带泪。其中有两处最为突出。一是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的消息一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二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好像与十二郎当面交谈,自然亲切,入情入理。诵读时要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2.给加点字注音
闻汝丧(
)之七日
及长(
)
不省(
)所怙(
)
兄殁(
)南方
省(
)坟墓
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佐戎(
)
谓汝遽(
)去
吾万乘(
)之公相
殒(
)其生
窆(
)不临其穴
尚飨(
)
五、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至“
”),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
”至“
”),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
”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 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 还是在做梦呢 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 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 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 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 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 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 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 是这样呢 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以后,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 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 还是不知道呢 悲哀啊!希望享用祭品吧!
  
小试牛刀: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汴州biàn
殒其生yǔn
不省所怙ɡū
遽去吾jù
B.万乘chénɡ
夭其嗣sì
曷其有极hé
窆不临其穴biǎn
C.辍汝chuò
取其孥nú
尚飨sūn
兄殁南方mò
D.奴婢bì
丞相薨hōnɡ
汝来省吾xǐnɡ
少而强者qiá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全:保全
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业:继承……家业
C.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吊:吊唁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尤:怨恨
3.对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
③呜呼,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④其然乎?其不然乎?
⑤呜呼!其信然邪?
⑥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A.①⑥/②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⑤⑦/④
C.①⑥⑦/②③⑤/④
D.①/②③⑤⑥/④⑦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沛公安在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
6.对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抱无涯之戚――抱着无边的痛恨
B.冀其成立――希望他们成长立业
C.妄称以应之――信口胡诌来应付他
D.曷其有极――什么时候才有尽头呢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止:仅仅,才
B.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果:成为事实,实现
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遽:突然
D.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就:就职上任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丞相薨
B.将成家而致汝
C.吾与汝俱少年
D.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王好战,请以战喻
C.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君乎
二十冶高中语文导学案
课题名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第二课时
课型
编写教师
王金燕
年级
高二
编号
日期
2016-1-3
【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
【学习过程】
本课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远具时羞之奠  
2、皆不幸早世  
3、敛不凭其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二、古今异义
1、当不复记忆 
2、明年,丞相薨 
3、吾去汴州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5、吾与汝俱少年 
6、而齿牙动摇 
7、又可冀其成立邪  
三、一词多义
1、省
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③省徭役,减征赋。
2、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④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⑤乃能衔哀致诚。

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
3、诚
①诚知其如此。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金就砺则利(《劝学》)。
④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
5、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④产将知政。
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⑦手等有痛痒之知。

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两小儿笑曰:“孰为(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四、词类活用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莫如西归  
3、吾书与汝日 
4、东亦客也  
5、而视茫茫  
6、恐旦暮死   
7、将成家而致汝  
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11、长吾女与汝女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4)从嫂归葬河阳 
(5)未可以为信也     
(6)何为而在吾侧也?    
二十冶高中语文导学案
课题名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第三课时
课型
编写教师
王金燕
年级
高二
编号
日期
2016-1-3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感受作者沉痛的心情
【学习目标】
一、阅读鉴赏
1、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少年孤苦:
(2)为谋生聚少离多:
(3)未老先衰:
2、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
(2)
二、分析段落
(一)理解第一~三段
1、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思?
(二)分析四~六段
1、概括段意: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三)分析七~九段
1、概括段意: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四)分析第十~十二段
1、概括段意:
第十段:
第十一段:
第十二段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拓展阅读,加深情感体会
 
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
韩愈

一)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二)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生苦。采蕨于山,缗鱼于渊。我徂京师,不远其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