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3 18:5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2.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间:1999年8月21日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①这句话在语气上有何特点 ]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hǔ)传》里绿[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句导读:“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文中指《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②父亲打“我”的目的是什么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苗苗和季爷爷谈起他们共同的爱好——看闲书。这是他们谈论的第一个话题。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③“不大管”与“不让看”说明了什么 ]怎么办呢 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pénɡ)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xiá)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 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句导读:季爷爷的两个问题其实告诉了我们看闲书的好处。]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季爷爷以自己的读书经历,表明自己是主张看闲书的。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 ɡ),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④季老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第6~9自然段,通过季老与苗苗的倾心交谈,说明课外阅读对写作帮助很大。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苗苗和季爷爷谈论的第一个话题——看闲书。记述了苗苗与季老关于儿童是否可以看“闲书”的谈话,表明了季老对儿童课外阅读的支持。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⑤“三贯通”是什么意思 ]  第二部分(第10、11自然段):主要写季爷爷针对苗苗的偏科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向21世纪的青年提出了“三贯通”的更高要求。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段导读:第12自然段写苗苗就是否“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这个问题,向季老请教。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句导读:这一句季老直接指出有些人的认识是片面的,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⑥“起码”“最起码”说明了什么 ]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段导读:第13自然段写季爷爷对学习外语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小学生积累古诗文的建议。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写季爷爷对学习外语的看法和对积累古诗文的建议。
知识点详解

  ①季羡林是学贯中西的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面对小学生苗苗的采访,以商量的口吻拉近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从中可以看出季老的平易近人。
   闲书:指供消遣的书,与正业无关的书。 传,多音字,这里读zhuàn,表示传记作品名称。
 
  ②父亲打“我”是对“我”上课看“闲书”的责罚,希望“我”课上要认真听讲,一个“再”字说明了这个教训对苗苗来说是深刻的。
③这说明很多大人都是反对小孩子看闲书的。
 
盛,多音字,本课读chénɡ,表示容纳。
 
  ④重点句解析:“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于教师和家长的界定,“闲书”不一定没有价值。季爷爷回忆自己童年看闲书的趣事,引人发笑,用事实说明自己是支持儿童看闲书的。
  ⑤这句话是季爷爷对21世纪的青年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只有具备这种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
倒(dào),表示使语气舒缓。另一个读音是dǎo。
 
  ⑥重点句解析:这是季爷爷在与苗苗交流关于学习外语的问题时对我们小学生提出积累古诗文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读起来让人觉得既亲切又严格。这里面既有季老自己的成长体验,又有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落实。
1.认读生字、新词,理解词句的意思。
2.培养朗读能力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得到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课前搜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一 简介作者导入
1.季羡林(1911~2009),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山东临清人。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著有《印度简史》《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多部作品。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2.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预习课文,读准生字及新词。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主理解。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体裁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2.自主学习,同桌研究。
3.集体交流。
(1)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水传  林好汉  公案  三五义  
  (2)理解词语。
绿林好汉: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解释字句的文字。文中指解释《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的文字。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体裁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师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体。
三 模拟访谈,感悟课文内容
1.做访谈准备。
说一说你想采访的问题。(老师做好记录。)
同学们,我们在采访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我们在采访中应特别注意要有礼貌,还要注意边采访边做采访记录,留下准确的依据。
2.课文题目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生甲:我认为小苗和大树不仅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喻指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要汲取营养的小苗;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才能成才的问题。
3.感悟课文内容。
(1)仔细默读课文,找一找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生甲:第一个方面,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多看书,语言的感悟能力才会逐步增强。
生乙:第二个方面,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能偏科,还要学好外语。写作需要积淀各个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内容。
生丙:第三个方面,积累古诗文。
(2)在苗苗对季先生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的问题。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 (闲书就是指不是课本的书。)
文章中谈到有哪些闲书
(苗苗看的《水浒传》,季先生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彭公案》,还有《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都是闲书。)
同学们对这几部书了解吗 请你介绍给大家。
生甲:《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治之争,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生乙:《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
生丙:《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都是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同学们对这几部书都有一定的了解,非常好。同学们,你们的父母对你们看这类书籍有什么看法呢
生甲:我妈妈总这样说:“不好好儿学习,就知道看这些没用的书!”
生乙:我妈妈也说要我少看闲书,多做点儿题。
看来许多家长都不主张同学们看“闲书”,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可季老今天为什么还主张看闲书呢 我们再读读课文。
生丙: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应该看课外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和他小时候看闲书有关。
生丁:季老在回忆童年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说明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 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后互相评价。
2.两名同学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同学评读,说出理由。
五 课后拓展
1.调查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做一份访谈记录。
  1.本文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
2.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得自然、不做作。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谈录)
1.写好文章  多看书
1.给多音字组词。
行 倒
2.连线搭配。
3.用关联词填空。
(1)(无论)风吹雨打,我们(都)坚持到学校学习。
(2)(即使)成绩再好,你(也)不能自满哪!
(3)我(虽然)这么用功,(但是)成绩还是不如你。
(4)有人口头上(虽然)讲得很好,(但是)行动却很少。
4.猜谜语。(打三种动物)
(1)一物生来真奇怪,肚子长个大口袋。儿子袋中吃个饱,跑得不快跳得快。(袋鼠)
(2)身穿白皮袄,山坡啃青草,为了人们暖,甘脱身上袍。(绵羊)
(3)耳朵两把扇,身体似小山,鼻子长又软,做活真能干。(大象)
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访谈录,能不能把题目改成“季羡林访谈录”呢
答:《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个题目有着特殊的寓意:“小苗”与“大树”一方面与文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小学生苗苗;“大树”指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大树”暗指季羡林老先生学问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怎样才会成才的内容。课文以此为题,新颖别致,寓意深远。虽然这是一篇典型的访谈录,但改成“季羡林访谈录”就不新颖了。
一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小说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二 《水浒传》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塑造了108位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
三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四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它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性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其中的文章,就能把握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