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八单元第10课时 语文园地(口语交际)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第八单元第10课时 语文园地(口语交际)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4 18: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课题:《语文园地——口语交际》
内容分析: “口语交际”安排的是看图讲故事,内容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埃 · 奥 · 卜劳恩创作的经典漫画 作品《父与子》中的一则。漫画共有6格,前5格讲述妈妈让爸爸叫沉迷读书的儿子吃饭,儿子坐回饭桌前,爸爸却没有回来。最后一格画面留白。漫画提示口语交际的两个话题: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每一幅漫画的内容,并按顺序讲一讲故事;二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与同学交流故事接 下来会怎么样。小贴士揭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两个要点:说的方面,要求学生按照漫画的顺序讲故事,内容要清楚;听的方面,要求学生能抓住内容,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通过欣赏经典漫画《父与子》,感受幽默文化的魅力,体会阅读带来的乐趣与亲情互动的温馨。 语言运用:能按顺序、用清楚的语言讲述漫画故事;能认真倾听,了解他人所讲述的图画内容。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图画细节,推断故事情节和发展;能发挥合理想象,预测并创编故事结局,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审美创造:感受漫画简洁而传神的表达方式,学会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再现故事情境,进行简单的艺术再创造。
课时目标: 能仔细观察《父与子》漫画,了解每幅图的意思,并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能认真聆听同学讲述,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能大胆、合理地想象故事结局,并与同学交流。
情境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奇妙的“友好相处”智慧岛!在这里,小刺猬和小獾会用“称赞”点亮友谊,松鼠和小熊的“纸船和风筝”会飞越山谷传递心意,勇敢的小河会在泉水与瀑布的陪伴下快乐前行。现在,你们就是小岛的小小探险家,需要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汉字密码,用安静的心去默读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将温暖的相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探险即将开始! 第四站:漫步“语文乐园”,巩固语言积累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聊一聊:同学们,你们家每天吃饭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呢?今天我们要看的漫画也是关于吃饭的问题。据说,最后连去叫吃饭的爸爸都神秘“失踪”了!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 学生观看视频,引起共情,联想自己家吃饭时的情境。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出发,自然引出学习内容。
第二节:整体感知,明确任务
初览漫画:快速出示前5幅图和空白第6图。 设疑激趣:咦,故事怎么在结尾的地方空着了?这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任务: 任务一:当好故事讲解员,按顺序讲清楚前5幅图。 任务二:做一名故事小侦探,猜猜第6幅图会发生什么。 过渡语:要想讲好故事,我们得先读懂每一幅图。现在,就让我们化身小侦探,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里面藏着哪些有趣的细节。 学生快速观看全部5幅漫画和空白的第6幅图。 与同桌快速交流,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个故事大概讲了什么”。 提出疑问:集体发现“空白页”的悬念,并大声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第三节:细致观察,分图练说
教师建议:(采用“观察-思考-表达”三步法) 第1幅图: 师生观察:妈妈的手势指着哪里?爸爸的表情怎样?桌上的饭菜怎么样了? 思考:妈妈会对爸爸说什么? 表达:“吃饭时间到了,妈妈指着书房,让______去叫______来吃饭。” 第2幅图: 观察:爸爸看到了什么?儿子的姿势是怎样的? 思考:爸爸此时会想什么?会对儿子说什么? 表达:“爸爸来到书房,看见儿子______,就对他说:‘______。’” 第3幅图: 观察:谁走了?谁来了?爸爸在干什么? 思考:是什么书这么吸引人?爸爸心里怎么想? 表达:“儿子走了,爸爸却被______,他忍不住______。” 第4幅图: 观察:儿子回来了,谁没回来?妈妈和儿子的表情是怎样的? 思考:妈妈会问什么?儿子会怎么回答? 表达:“儿子回到餐桌,爸爸却没回来。妈妈感到______,儿子______地说:‘______。’” 第5幅图: 观察:妈妈的手势又指向哪里?饭菜有什么变化? 思考:妈妈这次会让谁去?她会说什么? 表达:“妈妈等得不耐烦了,指着书房,生气地让______。” (每说一幅图,都请其他学生评价:同学们,“他讲清楚了吗?你听出是第几幅图了吗?”) 过渡语: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把每一幅图都读懂了!现在,考验大家合作能力的时候到了,我们能不能像放电影一样,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连贯地讲出来呢? 学生独立、安静地仔细观察每一幅图。第1幅图:重点关注人物的手和表情。 第2幅图:重点关注人物的动作和姿势。 第3幅图:重点关注人物的位置变化。 第4幅图:重点关注人物的表情变化。 第5幅图:重点关注场景的变化。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扮演“首席侦探”汇报某一幅图的发现。听众学生则扮演“评审官”,用手势(如竖起大拇指)表示“讲清楚了”,并判断他讲的是第几幅图。
第四节:接龙讲故事,合作展示
1.小组接龙讲故事: 教师按座位把学生分成5人小组,每人负责一幅图,把故事完整地讲下来。 讲解要求:讲述者要按顺序、讲清楚;倾听者要听明白,知道讲的是哪幅图。 2.全班展示与评价: 教师邀请一个小组上台接龙讲故事。 互动评价:随机暂停,提问听众:“请问刚才他讲的是第几幅图?哪里讲得特别有趣?” 教师点评,强调“按顺序、说清楚、认真听”。 过渡语:故事讲到这儿,可还没完呢!同学们,最精彩的结局就掌握在你们手中。这个故事的结尾会是什么样的?开动你们的最强大脑,来一场想象力大比拼吧! 小组接龙:在小组内,5位同学依次接力,每人讲述一幅图的内容,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倾听挑战:讲述时,组内其他成员担任“顺序检察官”,如果发现讲述顺序错误,可友好地举手提示。 全班展演:一个小组上台进行故事接龙。台下学生担任“星级评委”,从“声音洪亮”、“顺序正确”、“讲得清楚”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随机暂停,提问评委:“刚才他讲的是第几幅?哪里特别精彩?
第五节:奇思妙想,创编结局 (5分钟)
1.激发想象: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你想一想,儿子再次走进书房,会看到什么景象? 儿子和爸爸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这会是一本什么神奇的书? 创意分享: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的故事结局,推选最有创意、最有趣的结局全班分享。 揭晓原作:大家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精彩纷呈!想不想知道画家卜劳恩是怎么画的?(教师出示《父与子》原作的最后一格漫画——爸爸和儿子一起趴在地上看书),欣赏作者的幽默构思。 头脑风暴:学生静静地思考,想象故事的第6幅图会是什么内容。 创意PK赛:每组推选一个“最有创意结局”参加全班PK,由大家掌声评选出“最佳创意奖”。 揭秘与欣赏:最后,一起欣赏漫画家的原创结局,看看谁的想象和大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意图:利用空白结尾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多元结局,不设标准答案,重在表达与交流的乐趣。最后出示原作,既是文化拓展,也让学生感受经典之妙。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用眼睛看,用嘴巴讲,还用大脑想,共同完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原来,一本好书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希望你们也能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快乐,并把它们分享给你身边的人。同时我们也可以搜集画家卜劳恩《父与子》其他的作品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