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读书和习作的方法。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我的“长生果”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①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 ]这个比喻(yù),我觉得特别亲切。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生命源泉与不竭动力。这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②这两个比喻有怎样的效果 ]在记忆的心扉(fēi)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què)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③这两个比喻句又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第2自然段是“我”对少年时代美好生活的总体回忆,为下文回忆少年时读书的情景奠定了基调。 我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句导读:作者儿时把给大人买烟,赚得一个“香烟人”的小画片当成一种美差,而且就连这样的美差,也只有眼羡的份儿,从这些情真意切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对小画片是多么向往和珍爱。]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掌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nà)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④“卖力地呐喊”“饱览”表现了怎样的人物特点 ]这些印着“水浒(hǔ)”“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我”少年时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儿时的天真和对书的热爱。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yǐn)了。段导读:第4自然段是个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我”由看小画片到看连环画。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⑤作者的用词有什么特点 ]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胡兰小传》《卓娅(yà)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句导读:本句中的“只要……就……”表明“我”读书读到忘我的程度。]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我”儿时看连环画如醉如痴的情景。 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句导读:这是一个过渡句,说明“我”读书的视野又广了,由连环画到图书。把书比作绿洲,可见书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里。[⑥如何理解这句话 ]几个月的工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hú)囵(lún)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⑦作者当时为什么采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 ]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句导读: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的读书所得。]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作者回忆了儿时读文艺书籍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虽有点儿“不求甚解”,但也受益匪浅。 莎(shā)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⑧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 ]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想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àn)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段导读:第7自然段集中概括了“我”醉心阅读带来的丰硕回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我”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以及读书带给“我”的回报。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⑨“不安分的一念”突出了什么 ]段导读:第8自然段写“我”在一次作文课上,萌生了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想法。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段导读:第9自然段写的是“我”眼中的秋天。“我”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自己对秋天的个性化理解。于是,我的作文得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⑩“鲜味”一词突出了什么 ]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段导读:这两个自然段写作者此次习作获得了成功,并且从成功的习作中悟出了道理——作文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构思和语言。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cí)石一样吸引着我。[这里的比喻句强调了什么 ]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大部头”说明了什么 ]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duàn)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段导读:第12自然段写作者回忆读古今中外名著的情景,并从那时起开始做读书笔记,并且从阅读中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有一次命题作文写《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jiào)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这里的比喻句好在哪里 ]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jiǎo)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一个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写着写着,我禁不住眼泪花花。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誊(ténɡ)抄出来贴在教室的墙上。可是,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关于“嵌”字这个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段导读:第13自然段写作者回忆一次成功习作的经过,说明了阅读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jiàn)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ǒu)心沥(lì)血的创造。[怎样才能写出好作品呢 ]段导读:第14自然段写“我”由一次成功习作悟出道理——要写真情实感,且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 第三部分(第8~14自然段):写作者回忆两次作文的构思和写作经历,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
知识点详解
①重点句解析: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形象地说明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作者用“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这样美好的影像突出了少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与多姿多彩,引发了读者对美好时光的无限遐想。 ③紧扣上文对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作者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比作流光溢彩的画页,比作一首乐章,说明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是多么美好。
附:附带。 眼羡: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④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富有童真童趣的鲜活画面。为了能饱览画片而为赢家摇旗呐喊,寥寥数笔,一个天真、活泼、爱书心切的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
饱览: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 天长日久:时间长,日子久。 过瘾:爱好得到满足。 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联想不断涌现出来。联翩,鸟儿飞翔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⑤“如醉如痴”写出“我”对连环画的痴迷与投入。“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写出了“我”完全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与故事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作者运用四字词语,不但表意精练准确,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
●
奔(bèn),表示直接朝目的地而去。
⑥作者把看到文化站里的几百册图书说成是“发现了一块‘绿洲’”,让我们感到:书已成为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一……就……”表明“我”对书的急不可待。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当时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读书如饥似渴、如醉如痴的状态,大有一口气读尽天下好书的气势。 悲欢离合:泛指团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⑧书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食粮。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冠(ɡuàn),表示冠军的意思。
⑨这是作者不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能写出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不安分的一念”其实就是作者标新立异,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写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⑩“鲜味”一词突出了写文章的立意构思要与众不同。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格式,不落俗套。
“像磁石一样”说明了图书对“我”的诱惑之大。 部头:书的薄厚和大小(主要指篇幅多的书)。
说明作者的阅读视野进一步拓展到了古今中外名著。
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只有平日里积累丰富的课外阅读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才会在实际的作文中文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誊抄:照底稿抄写。
运用自己平日阅读的积累,传神而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本无可厚非,可作者为一句“摘录”而不安和自责,可见作者对自己的习作要求是多么严格。
重点句解析: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生字、新词卡片,重点句投影。
一 导入课文题目
1.齐读课文题目——我的“长生果”。同学们,你认为“长生果”是什么
(是一种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果子。)
2.那么,在作者叶文玲眼中,什么是“长生果”呢 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吧!
二 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通读全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及新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
(3)思考:文中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自主学习,同学研究。
3.交流自学情况。
(1)订正字音。
比 心 喊 过
吞枣 士比亚 石 炼 借 心血
(2)注意以下各字的读音。
恰 的
美 不多 向那里 沉甸 全班之 外 不住
(3)理解词语。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文中指看画片时非常有兴趣。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样。指文章公式化,非常机械、乏味。
大显身手: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本领和才能。
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4)指名读课文,评价。
三 深入学文,自读自悟
1.在作者看来什么是“长生果” (作者认为书就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3.交流作者写的这几件事。
(1)最早的读物是“香烟人”的小画片。(2)后来看连环画。
(3)看小镇文化站的几百册图书。(4)作文《秋天来了》得了“甲优”。
(5)命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受到好评。
4.作者从读书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从书中找到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做批注。
5.全班交流体会。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这里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不求甚解”引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3)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课外阅读有益于作文。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
(4)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
(5)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学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四 突破重点,体会愉悦感受
在作者心中,读书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让我们一同感受。
1.出示句子:
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2.将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比一比,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我发现它们意思一样,只是把四个比喻句删掉了。
你真善于发现!再多读几遍,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生乙:这四个比喻句两句为一组,语言工整,写得也很美。作者先把感受比喻成自然风光,我仿佛看见了蝴蝶飞过花丛,听见了泉水流过山谷的叮咚声。多美呀!
你们不但善于发现,还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正是这四个比喻,把作者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再读课文,你一定会读得很美。
1.这个学段的孩子都看过《西游记》,说到“长生果”,学生多半会想起《西游记》里面神奇、可爱的人参果。《我的“长生果”》一文中的“长生果”是指什么,为什么要把书比作“长生果”呢 这样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
2.用两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学生交流后会得出应该是“读”和“写”两方面内容。对围绕“读”和“写”讲了哪些事这个问题,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用形象的树状图等表示,树状图形象直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然后借助树状图把最能揭示作者描写的阅读情趣和关于作文的方法和道理的词句添加在树状图上,领悟作者的精美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4
我的“长生果”
书
作文方法:
1.别出心裁 2.厚积薄发 3.真情实感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流光(溢)(彩) 如(醉)如(痴) (牵)肠(挂)肚 (津)(津)有味
(浮)(想)联翩 如(饥)似(渴) (天)长(日)久 (悲)(欢)离合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形容因过于沉迷、陶醉而神态失常,失去自制。(如醉如痴)
(2)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浮想联翩)
(3)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悲欢离合)
(4)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如饥似渴)
(5)形容道理很明显。(不言而喻)
(6)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心安理得)
3.仿写比喻句。
例: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
我把夏天(春夏秋冬选一个季节)比作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那时而风,时而雨,时而艳阳的天,便是他鲜活生动的表情。 。
一 作者简介——叶文玲
叶文玲,当代女作家,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58年发表处女作《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闻名遐迩。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是中国当代文坛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多种。
二 花生
花生长于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类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花生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适宜用于制造各种营养食品。
三 作品并称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本经书。
【乐府双璧】: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或《焦仲卿妻》,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