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桥流水人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小桥流水人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3 19:1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美丽景色。3.
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爱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小桥流水人家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chán)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ē)娜[nuó]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lín)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①作者笔下的景物为什么这么美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环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小鸟流水相唱和。 即使天旱,这条小溪也不会干涸(hé)。村民平时靠它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缀(zhuì)风景。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pánɡ)蟹(xiè)。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②这件童年趣事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段导读:第2自然段主要写故乡的小溪给人们带来方便以及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故乡的小桥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③“立刻浮现出当时的情景”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上山采茶,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这一美妙情景。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句导读:这一句进一步说明了尽管老家十分简陋,但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永远也改变不了“我”对它的爱。]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段导读:第5自然段介绍了老家房舍的自然情况,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真挚热爱和无限留恋。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了老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 故乡的居民大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句导读:这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日常生活的特点,说明故乡的人们生活安定舒适、快乐、祥和。]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④“那段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在故乡人们安定舒适的生活。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知识点详解

  ①作者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枝的随风飘动说成是优美的舞姿,描绘了柳枝的柔美,作者极富想象力,写柳枝垂到水面荡起的波纹也仿佛是画出来的,描写非常富有灵性。
  ●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溉,浇。   扒(bā),表示拨动、翻开的意思。另一个读音是pá,表示小偷或偷窃的意思。
 
  ②作者最美好的童年回忆都跟这条小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条小溪记载了作者无数的欢声笑语,这些童年趣事之中包含着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热爱。
   野菌(jùn):野生的蘑菇。注意:“菌”在文中读jùn,不读jūn。
  ③重点句解析:“当时的情景”指的是作者随着采茶女走过长石桥上山摘茶叶,在茶树下欣赏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的情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极为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所以作者至今记忆犹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怀念。
  ④难句解析:“那段日子”指的是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是作者的童年时光。“那些美好的印象”指的是家乡的美景,童年玩耍的情景,以及人们安定舒适的生活。作者认为这些都是一生中值得珍藏和细细品味的美好回忆。“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说明了作者对故乡印象之深、怀念之久。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乡村生活,对于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读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生字、新词卡片,重点句投影,元曲《天净沙·秋思》。
一 了解课文题目的出处,引入新课
1.一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想到了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生乙:我想,应该是个美丽的地方,像仙境一样的地方。
生丙:我知道这是一首诗中的一句话。
2.出示《天净沙·秋思》,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思乡的佳作。这篇课文以诗句作题目,到底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初读课文,正字正音
1.自学生字,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自主学习,同学研究。
3.集体交流自学情况。
(1)订正字音。
  chán
chán潺 潺 ē
nuó婀
娜 lín
lín粼
粼  hé干
涸  zhuì点
缀 páng
xiè螃 蟹
  (2)理解词语。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粼粼:形容(水)清澈或(石)明净的样子。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守望相助:本文指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三 深读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家乡景色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清新而明快的家乡美景图以及小桥流水人家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
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爱恋和思念。)
四 交流、探究表达方法
1.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文旁作批注。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3.交流探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举例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爱恋家乡的情感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文中的语句。)
  (1)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这段话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2)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这段话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我”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令人神往。
  (3)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这句话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作者或直接、或间接地抒发了对家乡深深的爱。我们只要细细品味,都会感受到。
五 齐读课文,摘抄优美语句
读出作者家乡的美及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课文题目来源于元曲《天净沙·秋思》,用《天净沙·秋思》导入既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又让学生了解课文题目的出处。因诗的感情与课文的感情相吻合,这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2.《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纯粹的朗读和死记硬背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在上课开始前教师可提出:“老师想把这篇散文拍成一部电视散文MTV,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喜欢这里,这节课让大家当导演,设计一组电视画面。”引导学生思维的创新点。
  
  景         人(生活)
1.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形容姿态轻柔美好。(婀娜)
(2)本文指小溪枯竭。(干涸)
(3)衬托、装饰,使更好看。(点缀)
(4)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2.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野:①郊外,村外。②不讲情理,没有礼貌,蛮横。③不受约束或难于约束。④不是人所驯养或培植的(动物或植物)。
(1)唉,一假期下来,同学们的心都玩野了。(③)
(2)看门的老爷爷训斥不讲理的青年人:“这是学校,不是你们撒野的地方。”(②)
(3)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进,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③)
(4)一看到绿色的田野,我就兴奋不已。(①)
3.本文作者以“小桥流水人家”为题,可以改成“家乡美如画”吗 哪个更好呢
答:本文以“小桥流水人家”为题,既说明作者的家乡有小桥、流水、人家,与诗句相吻合,又能使读者一看到这“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词,就能想到典型的江南风光,更加突出作者家乡的美好可爱、富有诗情画意。而“家乡美如画”题目范围太大了,不如“小桥流水人家”贴切。
一 作者简介——谢冰莹
谢冰莹(1906~2000),原名谢鸣岗,字风宝,湖南新化人。幼时随父读四书五经,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又名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于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前身)。经过短期训练,便开往北伐前线汀泗桥服役参战。她的《从军日记》就是在战地写成的。据不完全统计,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代表作《女兵自传》,相继被译成英、日等十多种文字。
二 走进背景林
“小桥流水人家”语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思乡的佳作。原词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后来通常用此句指代江南水乡。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出自古歌中的词句。《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歌词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于我哉!”诗歌主要描绘的是上古太平盛世,人们自食其力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三 乡愁羁旅诗
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张九龄《望月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