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落花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落花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3 19:1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2.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体会做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2.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落 花 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①这句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máo)亭里过这个节。[②从“好几样食品”可以看出什么 ]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好准备。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段导读:第4至第9自然段通过父亲与“我们”的对话表现出花生有味美,可以榨油,便宜等好处。从而为后来提示花生的内在美埋下了伏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③父亲的话突出了花生怎样的特点 ]段导读:第10自然段写父亲赞美花生的品格。父亲是在借落花生教育“我们”应学习落花生的品格。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句导读:“虽然……可是……”的转折句突出了花生外表不美,内在美。这句话也是父亲教育“我们”要注重内在美,要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奉献。]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④作者的话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句导读:“深深地”“印”说明了父亲的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健康向上的教育很重要。]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知识点详解

  ●
空(kònɡ),表示没有使用的。
 
  ①这句话简略地写出了种花生、收花生的经过。写种花生仅八个字“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收获也只用“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很简洁地表达出作者感受到整个过程之快。“居然”一词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
  ②这不仅表现出母亲的能干,还写出一家人为过收获节所做的精心准备。
   可贵:值得珍视或重视。可,表示值得。
  ③重点句解析:这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这两句话是从花生的生长特点、果实的形态、位置着眼,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表现了花生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一个“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一个“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好看,果实不显眼,但有用,对人有好处。称赞了花生不爱炫耀自己的品质。
  ④重点句解析:这是“我”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要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不要做只讲究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   散(sàn),表示分开。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新词投影,有关花生和作者的资料。
一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打一种植物。
“根根胡须放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谜底:花生)
2.出示花生图片: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这种植物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板书课文题目,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爱国、进步的思想倾向。他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你们对作者的笔名有什么看法
(为什么作者用“落华生”当作笔名呢 )
过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会明白的。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一    亭  油  石  花生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亩 尝 茅  左右结构:吩 咐 榨 榴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亩——宙 吩——粉 咐——付 茅——矛 榨——窄 榴——遛 尝——芸
(3)规范书写。
①“吩”右边的“八”,要把“捺”写规范,不要写成“入”。
②“茅”不要丢一撇,下半部分“矛”,不是“予”。
(4)一字组多词。
尝——尝试 尝鲜 尝新 未尝 榨——榨油 榨取 榨汁 榨菜
(5)理解词语。
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翻地:用工具把土翻松。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吩咐:口头指派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6)全文共有15个自然段。
三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
2.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全文的层次,并讨论每一部分的意思。
3.学生讨论交流划分的层次。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至第15自然段):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4.根据划分的层次朗读课文。
四 总结全文
1.同学们,课文题目是“落花生”,初读课文,你认为课文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你们从课文内容中发现了什么
(写“种花生、收花生”作者仅仅用一个自然段,而更多笔墨是在描写父亲与孩子们“边吃边议花生”上。)
2.课文中的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呢 让我们在下节课共同研究吧!
  1.课前,可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
2.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记硬背词典中的解释。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2.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第10自然段。
重点语句的投影。
一 谈话导入,明确重点内容
1.导入: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一家人这么多的话题,使我们也对花生产生了兴趣。
2.明确重点:作者一家人到底在议论花生的什么 他们借花生又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 整体感知,抓重点内容
1.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三 重点学习议花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1.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花生的什么,又想告诉孩子们什么。
(2)画出作者听了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有所感悟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边读边思考。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赞花生。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①朗读课文第7至第10自然段,想一想:大家谈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 父亲的观点是什么
(大家谈:味美、榨油、便宜。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②出示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的语句,思考:父亲是怎样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矮矮地”与“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进行比较,果实结出时的位置“埋在地里”与“挂在枝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花生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需要别人去挖掘、发现,因此父亲才得出以上的结论。)
③父亲想借用两类事物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⑤投影父亲的话,尝试背诵。
(2)学花生。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①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是什么意思
(父亲教育子女做心灵美的人,能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做好事。)
②老师点拨。
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背诵句子。
(3)做有用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作者的话的理解。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得到的感悟。作者虽然年纪还小,但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好处或贡献。)
②感悟作者的理解,背诵句子。
4.指导背诵有哲理的语句。
四 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1.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作什么 (借物喻人。)
2.我们曾经还学习过哪些借物喻人的文章 (《白杨》《竹石》《石灰吟》等。)
3.你知道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吗
(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地在为大家服务。)
4.讨论交流。(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
5.课文的内容安排很特别,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吗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样能分清主次。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他内容略写,但可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代的作用。
五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们再想一想作者的笔名,你明白他为什么叫“落华生”了吧!
  1.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 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2.引导学生学习花生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的品格,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教师的想法,最后要将观点综合整理:如果我们能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美丽有才华,又对社会有用那当然好了。但如果我们没有美丽的外表,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像花生一样做个心灵美、对社会有用的人。
    15 落花生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
1.给多音字组词。
便  散
2.下面是“然”字六兄弟,它们的意思各不相同,请你先辨析词义,再选词填空。
  果然 偶然 既然 迥然 居然 赫然
(1)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2)昨天气象台预报今天有雨,下午(果然)下起了大雨。
(3)石碑上(赫然)刻着“黑流河战斗殉难烈士纪念碑”一行字。
(4)我们姐弟几个很高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5)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了。
(6)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
3.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并为一句话,写在横线上。
(1)花生的外表不好看。 花生的用处很多。
虽然花生的外表不好看,但是花生的用处很多。
(2)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4.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或事,他们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举些例子写一写吗
一 作者简介——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原籍台湾台南。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小说创作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倾向,并带有宗教意识浪漫色彩;后期作品趋于写实。作品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编著《印度文学》《大藏经索引》及《中国道教史》(上)等。
二 为什么称花生为“长生果”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后传入我国。据清代医学家赵学敏记载:“自清康熙初年,僧应元往扶桑(今日本),觅种寄回,始有此品。”开始种植于福建一带,后来传到了内地,普遍种植。
花生是人们喜欢食用的一种干果,也是一种长寿食品,有“长生果”的美称。花生营养丰富,且价格便宜。现代营养学家把它称为“植物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动物肉对人体的好处更多。内含大量的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无机盐等。它辛能润肺,香能舒脾,既不像胡桃肉之热,又不同于菱角之凉,确实是百果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