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认读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2.理解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表达的顺序,运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意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最后一分钟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句导读:这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亲切、温暖。]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你越来越近的脚步,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kòu)问。节导读:第1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和亲人谈心似的,写出了人们的激动之情和企盼之情。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chà)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节导读:第2小节作者采用排比的句式,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来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xiāo)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 尽;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suǐ)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zhù)进我们的灵魂。[③这几句话作者为我们讲述的是什么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qiǎo]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④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节导读:第3小节主要写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⑤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节导读:第4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知识点详解
①这句话说明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
刹那:形容极短的时间;瞬间。刹,另一读音为shā,表示止住(车、机器等),如“刹车”。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香港回归仪式中升国旗的场面,表现了人们看到香港回归祖国时的激动与自豪。 散(sàn),表示分开。多用于动词。另一个读音是sǎn,多用于形容词。
③“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指的是虎门销烟,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爱国行动。禁烟大臣林则徐把责令外国鸦片商人交出的237万余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那深入骨髓的伤痕”是说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这句话是作者的联想,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④香港回归的时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仿佛能使大海沸腾。
⑤重点句解析:作者把眼睛比作日出,把礼炮比作世纪的钟声,形象地写出了中华儿女雪洗百年耻辱的欣喜、激动的心情。“午夜”“清晨”一语双关,一是香港回归的时间: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二是耻辱的雪洗,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⑥这里的“紫荆”指代的是香港,“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暗示香港回归祖国后将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前程将更加美好。
1.认识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2.理解诗歌内容,联系历史背景理解含意深刻的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收集与诗歌内容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及歌曲《东方之珠》,香港的历史资料。
一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导语: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你们知道这里的“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 (香港)
2.香港是哪一年哪一天回归祖国怀抱的 (1997年7月1日)
3.老师:1997年6月30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
(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默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有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意思,把不懂的诗句画出来,与大家一同讨论。
2.学生静心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读准字音。
问 那 烟 骨 进 然
(2)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
悄 奔
(3)理解词语。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脊梁: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4)这首诗共有四节。第一节是写人们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节是写人们看到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升起时的情感。第三节是写作者联想到香港的屈辱历史,但在今天,在这一刻,人们终于可以欢腾了。第四节是写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它的明天将更美好。
三 简介背景,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最后一分钟”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提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找出含意深刻的句子,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第一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和亲人谈心似的,“倾听(香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②想一想第一次出现的“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香港就像中国离散多年的亲人,如今骨肉即将团聚,此时作者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2)第二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二节,“最后一分钟”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旗帜”“旗杆”“寂静”中,我们仿佛看见了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面容。)
②找出表现人们那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3)第三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三节,想一想作者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联想到了什么。
(虎门销烟、深入骨髓的伤痕、发黄的旧条约。)
②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己感受到的作者此时的思想感情。
(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骨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在这“最后一分钟”里,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多来的耻辱终于被洗雪了。“使大海沸腾”表明了人们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人们为此而欢欣鼓舞。)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4)第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四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朵紫荆”指对香港的美好祝愿。香港将结束“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表达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 总结课文,升华爱国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香港回归的影片片段,感受令人振奋的一刻,面对流浪百年的游子,你最想说什么呢
(香港,你历尽沧桑,今天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快来吧,
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正期盼着你;快来吧,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等候你;快来吧,我们将共同启程,迎接崭新的世纪!)
3.总结。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它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让我们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1.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对香港有所了解。教师可提示学生回顾旧知,从已知入手,温故知新,这样导入承上启下,既易于旧知识的巩固,也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2.“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
(1)倾(qǐng qīn)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2)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j
jí)
梁。
(3)是万众欢腾中刹
(ch shà)那的寂静。
(4)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qiāo qiǎ)然落地。
2.用“风”字组成的词语,写在下列比喻义后面的括号内。
(1)比喻气势浩大的猛烈的冲击力量。(风雷)
(2)比喻艰险的遭遇。(风浪)
(3)比喻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风霜)
(4)比喻规模宏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风暴)
(5)比喻艰难困苦的事情。(风雨)
3.你来填填。
(1)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并设立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
(2)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构想。
(3)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是《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坐落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一 紫荆简介
紫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花紫红色,荚果扁平。供观赏,木材和树皮都可入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金光闪闪,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坐落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二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及周围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三 香港的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构想。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并设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并竞选连任第二届行政长官,2005年3月辞去行政长官职务,第三届行政长官是曾荫权,第四届行政长官是梁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