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3 19:2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2.自主阅读课文,抓住对毛泽东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课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①开头点明了什么 ] 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nǐ)定的电报。[②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 主席勋(xūn)鉴: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 ,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ùn)职……段导读:这是电报的主要内容,陈述了毛岸英牺牲的大体经过。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③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④作者又抓住了哪一个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心情 ]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 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段导读:本自然段写了毛泽东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心情极度悲痛。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毛主席收到了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电报和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⑤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表现人物的心理 ]“主席,”秘书走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段导读:本自然段写彭老总提出将遗体运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段导读:本自然段写朝鲜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和彭老总意见有分歧。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⑥从主席的动作和表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岸英奔赴(fù)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句导读:此处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毛泽东对儿子的挚爱和失去儿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ɑ),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⑦从这里的心理描写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段导读:本自然段写了毛主席内心艰难的抉择过程。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chóu)躇(chú)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主席黯(àn)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段导读:写主席签字时的激烈心理斗争。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分歧,面对两种抉择,毛泽东心里很矛盾,最后做出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⑧这行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段导读:写主席对岸英的安葬作出了决定。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段导读: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单列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此时收笔,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写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知识点详解

  ①本自然段开门见山地点出事情发生的地点。  ●
电报:用电信号传递文字、照片、图表等的通信方式。
  ②继续交代事情发展的场景。   尔后:从此以后。③“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毛泽东听到毛岸英牺牲的噩耗极其悲痛的心情。④作者抓住了饭菜“热了几次”却还是“原封不动”这个细节说明主席失去爱子,连饭都吃不下的无比悲痛的心情。
  
长(zhǎnɡ):意思为排行最大的。
  ⑤重点句解析:作者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它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⑥可以看出当时主席心里无比悲痛,又面临艰难的选择。
  ⑦从主席的内心独白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主席的伟大胸襟。
  ⑧重点句解析: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1.认识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对毛泽东的细节描写,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语句的字幕投影,歌曲《英雄儿女》,有关毛岸英的资料。
一 资料导入,激发情感
1.导语:学习了上面的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他的六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相继献出了生命。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伟人、这位领袖,了解他得知长子牺牲时的情感世界吧。
2.出示抗美援朝资料。
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原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过渡: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通过读课文,认真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二 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读准字音。
  定 鉴 职 奔   然 
  
  (2)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
弹  参  禁
(3)理解词语。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勋鉴: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勋鉴的大意是给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艺界。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毛泽东闻听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儿子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最终他决定将毛岸英安葬于朝鲜。
三 学习细节,感受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1.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这个噩耗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毛主席的情感变化。
(2)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静心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听到消息,巨大悲伤。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①朗读句子,想一想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是什么心态;他为什么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当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时,他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聚少离多,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岸英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而是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毛岸英都平平安安地回到了自己的身边。从“整整”“只是”“还是”,我们能体会到毛主席在回忆岸英的成长经历,他的心情是极度悲痛的。)
②教师点拨:一位父亲在得知儿子牺牲后,能这样无声地回忆,无声地隐藏自己的悲痛,着实令人震撼。从他“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我们能感受他的内心剧痛。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作为父亲的毛主席深爱自己的儿子,儿子成长的历程是艰辛的,但每次都能平安归来,谁知这次毛岸英赴朝鲜,竟然是永久的分别。强忍着巨大的悲痛,毛主席只是小声地叫儿子的名字,他的悲痛以及对儿子的爱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表现出他的宽广胸怀。)
(2)面对抉择,矛盾心理。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①朗读句子,想一想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同志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毛主席是领袖,但他也是一位普通人,此时他已经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他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毛主席面对抉择的心理活动,感受他身上的凡人情怀和不同于凡人的宽广胸怀。
(这是描写毛主席面对选择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葬在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主席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当时毛泽东要思考的问题。“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毛主席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子女相见,自己又怎能特殊呢 于是他作出了将儿子葬在朝鲜的这一艰难、痛楚的决定。)
②教师点拨: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作出将儿子葬在朝鲜这一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③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3)慈父之情,宽阔胸怀。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①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毛主席此时内心的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毛主席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主席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出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
②教师点拨:此时毛主席又起情感波澜,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毛岸英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哪!我们从中能体会到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①结合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毛主席写的诗句的理解。
(毛主席写的这句诗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土地上又有何妨。)
②教师点拨:毛主席引用的这句诗,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③有感情地朗读那一行醒目的大字。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①读了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在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我们被震撼了: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四 音乐渲染,深化感悟
1.播放《英雄儿女》。
2.总结:毛主席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失去了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是需要极大的意志力的。毛主席他却毅然决然地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让我们感受到毛主席作为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身为伟人的博大胸怀,使我们肃然起敬。
  1.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通过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2.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可以将之与作文指导联系起来,让作文教学更具实效性。
  青





骨   
毛泽东   何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
(1)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ūn xù)职……
(2)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juà téng)恋。
(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chóu
chú chòu
chú)了一会儿。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练。(练—炼)
(2)他像是自我安尉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尉—慰)
(3)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生的。(生—牲)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很悲痛。(改为反问句)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2)毛泽东一天没说话,只是吸烟。(扩句)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4.主席在电文稿上的批示的这首诗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这里表现了毛泽东博大的胸襟。
一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之,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对此,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鼓舞了我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二 毛岸英烈士之墓
在朝鲜桧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墓碑正面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