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写作思路,领会写作意图;
2.把握刘和珍、柔石等青年形象的特点以及鲁迅对他们的情感;
3.赏析鲁迅“说”与“不说”、“忘却”与“记念”背后的矛盾与情感;
4.领会鲁迅对革命和青年学生的观点态度,激发奋发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赏析鲁迅“说”与“不说”、“忘却”与“记念”背后的矛盾与情感;领会鲁迅对革命和青年学生的观点态度,激发奋发向上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歌曲:《铭记》(张杰)
“迎着山河遥远的回声,云中,总有一抹红,照见你们勇敢的一生”,这里的“你们”,除了战火中的英雄先烈们,还有执政府屠刀下的刘和珍,还有国民党白色恐怖中的白莽、柔石……
学校将举办“青春的回响——写给先烈的一封信”主题征文活动。请你作为参与者,在深入学习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选择刘和珍或柔石等一位青年,以当代青年的身份,给他/她写一封回信。这封信需要体现你对他们精神的理解,并告知他们这“人间是否如你所愿”。
二、任务路径
任务一:知人论世,明晰“记念”之由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士。后更名周树人,曾在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留学。“鲁迅”系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采用的笔名,亦为其最广为人知的笔名。鲁迅乃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参与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小说创作紧扣当时社会病态的现实,其核心目的是“揭示社会之苦,唤起疗救之意识”。其杂文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多样,形象刻画鲜明,论述辩才犀利,文风亦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在散文领域,鲁迅多以其童年回忆为题材,文笔平实易懂,风格幽默风趣。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代表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诗集 《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2.写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
大沽口事件:历史事件发生在1926年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十分紧张。在这一时期,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间发生了冲突。由于冯玉祥的军队受到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他决定改称自己的军队为“国民军”,意在响应国民革命的号召。在冲突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系军阀,甚至派军舰进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对此,国民军进行了还击。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提出抗议,并联合其他列强国家驻北京公使,以维护《辛丑条约》为名,提出了一系列无理条件。同时,这些国家还在天津附近集结军队,准备对中国发起武力进攻。这一事件加剧了中国的政治危机,也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和内部矛盾。
三·一八惨案:三·一八惨案发生于1926年3月18日,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当天,北京的学生、工人和市民在天安门前集会,表达对国家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在这次集会上,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发表了演讲。会后,大规模的请愿团前往段祺瑞执政府,希望能够向政府表达他们的爱国诉求。然而,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和平请愿的群众开枪,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士兵们随后手持大刀和铁棍对群众进行追杀,造成了极其残忍的屠杀。这场惨案导致了47人死亡,超过200人受伤,其中就包括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
刘和珍(1904—1926.3.18),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她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与学潮运动,勇敢地向封建势力及北洋军阀宣战。其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不幸遇害,年仅22岁。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永远值得人们铭记。
《为了忘却的记念》——
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蒋介石背离革命立场,从军事与文化两个层面展开对共产党人的反革命围剿,全国范围内弥漫着白色恐怖。当局利用特务与匪徒力量,破坏进步的文艺团体与书店,查封进步出版物,并对进步作家进行通缉、逮捕,甚至实施秘密处决。
1931年1月17日,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员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遭到秘密逮捕,并于2月7日被秘密处决。在五烈士遇难两周年的纪念日,鲁迅撰写了此文,深刻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该文后被收录在《南腔北调集》中。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
任务二:文本探析,走近“记念”之人
活动1:内容速递(你们唱的歌,守的城,并肩战得猛;你们淋的雨,掌的灯,不曾跪的勇)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全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明确:
章节 内容(四字概括) 划分层次
第一节 写作缘由:祭奠烈士 文章缘起
第二节 写作目的:警醒庸人
第三节 交往始末 烈士事迹
第四节 遇害事实
第五节 遇害经过
第六节 经验教训 请愿意义
第七节 死难意义
《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全文,概括每章节大意。
明确:
章节 具体内容 四字概括
第一节 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回忆白莽
第二节 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追忆柔石
第三节 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白柔被捕
第四节 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烈士遇害
第五节 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抒发悲愤
活动2:叙事比较
1.回忆烈士生前的事迹是文章的基础,这两篇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
作者在叙述上很少运用过多的形容和渲染,仅从自己与刘和珍、柔石、白莽等人的交往中,匠心独运地撷取了最能代表革命青年形象和品质的片段,采用“以点带面”“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和概括了爱国热血青年的事迹。
文章紧承而来的议论和抒情都是在这些简明扼要的勾画基础之上的升华。这种“点面结合”“叙述简省”的表达策略既可以压缩写作空间,也能突出表达重点,效果显著。
2.两篇文章虽然都采用了“简笔勾勒”的粗线条式的叙述方法,但在叙述上还是存在不同点,请概括。
明确:
①选材角度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主要叙述了刘和珍与“三一八”惨案有关的事情,突出她一直以来的革命热情和英勇献身的精神,以此揭露流言家的诬陷和当局者的虐杀。
《为了忘却的记念》主要叙述了几位烈士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以此来控诉反动派的无耻罪行。
②表达方式各有侧重
《记念刘和珍君》以议论和抒情为主,对刘和珍的回忆写得简练且分散,是因为“三一八”惨案广为人知,不必赘述。文章更多是为了揭露执 政府的罪行和总结惨案的教训。
《为了忘却的记念》以记叙为主,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后,鲁迅在文章前部分主要记叙了和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这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烈士的品质,认清反动派的本质。
活动3:事迹形象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梳理作者所记叙的刘和珍、白莽、柔石三位青年的主要事件,概括其形象。
明确:
刘和珍 事迹 性格品质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向往革命,追求真理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不畏强权,敢于反抗
赁屋授课时,多次来听讲义 思想上进,追求进步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 远见卓识,有责任感
欣然请愿,喋血执政府门前 为国为民,殒身不恤
白莽 事迹 性格品质
懊恼与鲁迅初见时话多 敏感淳朴,直率坦诚
故意曲译“国民诗人” 嫉恶如仇,爱憎分明
被捕释出后来访鲁迅 乐观无畏,刚毅坚强
柔石 事迹 性格品质
办朝花社尽心尽力,倒闭后译书还借款 做事认真,直率真诚
与女人走路和与鲁迅走路的两种状态 青涩腼腆,心地善良
决定改变,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富有理想,敢于改变
帮鲁迅带书给白莽,带合同给书局 随和可靠,热情担当
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中还在挂念鲁迅 刚毅坚强,重情重义
对失明母亲的拳拳之心 富有孝心,柔软细腻
活动四:形象档案(若有一阵晚风,问你姓名,问你那年远走的年龄……)
明确:
青年 性别 年龄 身份 形象特点
刘和珍 女 22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 善良纯朴 追求进步 向往自由 忠贞爱国 敢于反抗 不畏牺牲
白莽 男 22 诗人、翻译家、革命者
柔石 男 29 翻译家、编辑、革命作家
任务三:主题升华,深解“记念”之谛
活动:主题升华(“云中,总有一抹红,照见你们勇敢的一生”)
1.《记念刘和珍君》——情感品味:绘制鲁迅“说”和“不说”的矛盾情感发展图,并从矛盾语言中体会鲁迅的情感。
明确:
矛盾语言 情感分析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强调为生者而写,警醒世人, 同时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的悼念
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恶痛绝,这已经不像是一个人间了,所以说了又有何用。
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愤怒的揭露敌人的真面目
④……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勿忘血债,警醒庸人
⑤……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愤怒到了极点,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欲揭露事实真相,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了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表达了对其罪行的愤怒之情。
⑦……呜呼,我说不出话 哀痛到了极点,蕴蓄了作者深重难抑的愤慨悲怆。
矛盾情感发展图(示例):
2.《记念刘和珍君》——观点探究:鲁迅对刘和珍和这些青年们的精神及其行动意义表达了肯定,那么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
明确: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意义:血不会白流,精神留在心中;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给苟活者希望,激励猛士前行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是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态度: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主题归纳: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揭露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痛斥走狗文人造谣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行径,高度赞扬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和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呼唤民众牢记血债,激励猛士要奋然前行。
3.《为了忘却的记念》——情感品味:梳理文中体现“忘却”和“记念”矛盾语言的语段,分析其情感。
明确:
矛盾语言 情感分析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内在的悲愤越是感到深沉,表层的知觉越是追求解脱。 纪念“左联”五烈士,表达作者的悲哀与对反动政府的愤怒。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不吐不快,表达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以及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过于沉浸在悲痛中是不利于战斗的,要节制感情,道阻且长,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革命一定会成功,也一定有人记念他们。
高考链接:
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结合本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忘却”: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二者合起来,其含意为:对烈土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奋力前进,继续战斗。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4.《为了忘却的记念》——情感品味:全文共引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肯起草诏书、《说岳全传》高僧坐化、向子期《思旧赋》悼念亲友三个典故,有何目的和作用?
明确:
典故 目的 作用
方孝孺宁死不肯起草诏书(8) 类比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 用明成祖朱棣滥杀无辜的罪行,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
《说岳全传》高僧坐化 (21)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不同 表明自己不会像高僧哪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向子期《思旧赋》悼念亲友(35) 揭露蒋介石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伐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的。 说明在黑暗统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三个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的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痛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5.《为了忘却的记念》——情感品味:作者在写到柔石等被秘密杀害时,用了一个词“原来如此!……”,这和《记念刘和珍君》中“非人间”、“浓黑的悲凉”、“出离愤怒”等语言形成巨大反差,品析以下句子,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①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侵袭我的心。
②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③……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处写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明确:
1)写于烈士牺牲两年后,情感有所抑制;
2)反动统治文化围剿和高压;
向子期写《思旧赋》——类比。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向子期不敢写;鲁迅却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揭露社会的黑暗。
3)讲求有实效的革命斗争。
《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高僧坐化是消极反抗;作者逃走是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6.《为了忘却的记念》——情感品味:请赏析鲁迅的七律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
译文:
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赏析:
全诗以“长夜”为背景,以“爱憎”为线索,巧妙而严谨地把“长夜”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编织在一起,展示了一幅旧中国的“长夜”画。首联写“长夜”气氛下,作者全家的艰难处境。一个“惯”字串起两句,既概写了作者长期辗转的战斗生涯,又揭露了国民党的凶残本质,并体现了作者对敌人的极度蔑视与愤恨之情。颔联写“长夜”气氛下,人民的深重苦难。一个“变”字,成为该联的枢纽。既概括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生活,又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根本原因。颈联写“长夜”气氛下,作者积郁在胸的万丈怒火。一个“怒”字,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既表达了作者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又激发了作者面对敌人的刀丛剑树而进行殊死搏斗的战斗豪情。尾联写“长夜”气氛下,作者的愤慨之情。一个“照”字,寓意深刻。尽管旧中国长夜漫漫,但可告慰死难的烈士,明媚的“春光”总有一天会照耀着祖国的大地。这一联有着浓烈的艺术魅力,拓展了无限遐思,余味无穷。全诗构思严密,意境深沉,语言凝炼,用词精当,真切感人。
主题归纳: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念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柔石、白莽等“左联”五烈士生前的交往以及他们遇害的经过,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围剿”革命作家的罪行,抨击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沉痛哀悼之情,同时,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任务四:当代回响,履践“记念”之行
任务回归:(“他们没等到这漫山的花开,却把自己种进了这片山脉……”)
学校将举办“青春的回响——写给先烈的一封信”主题征文活动。请你作为参与者,在深入学习课文后,选择刘和珍或柔石等一位青年,以当代青年的身份,给他/她写一封回信。这封信需要体现你对他们精神的理解,并告知他们这“人间是否如你所愿”。
写作示例:
和珍学姐:
见字如面。
在鲁迅先生的文字里,我认识了“始终微笑着”的你。这微笑,是温和而非怯懦,是勇毅而非暴烈——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勇士,从来心怀悲悯。
今日中国,已换了人间。你忧心的母校,书声琅琅;你走过的街道,车水马龙。我们拥有了你为之牺牲的“可贵的说话权利”,在阳光下自由地思考、发声。这盛世,正如《如愿》所唱:“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
然而,我们深知,你愿中的世界,不止于繁华,更在于公义与进步。你未竟的理想,便是我们肩头的担当。我们将以你温和下的勇毅为灯,走你未走完的长路——关注社会,捍卫真理,让每一个微小的呼声都被听见。
请你放心。这人间,正在如你所愿;而更好的明天,也必将如我们所创。
一位敬仰你的当代青年
二零二五年冬
柔石先生:
您好。
重读鲁迅先生的记念,您那“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善良,让我深受触动。在今日看来,这份不为世故所染的纯真,这份为理想“只要学起来”的执着,恰是时代最稀缺的品格。
您所深爱的文艺,如今正百花齐放。您牵挂的“人心惟危”,我们正用法治与良知去守护。这神州,已拥有了您和同志们梦想的底气,正如那首《如愿》所唱:“山河无恙,烟火寻常。”
然而,您那“损己利人”的品格,仍是这社会的明镜。我们将接过您“硬气”的风骨——不向不公妥协,不为浮名所诱,用坚实的创作、清醒的行动,让这人间更多一份您所期望的真诚。
请您见证。您未竟的长路,我们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一位敬仰你的当代青年
二零二五年冬
三、课堂结束语:
同学们,这堂课即将结束,但我们与先烈的对话永不终结。鲁迅先生曾对青年寄予厚望:“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今日,我们得以在阳光下自由地“做事”与“发声”,这本身就是对先生和所有先烈最好的告慰。这盛世的每一天,都是他们所“未见的世界”,这书声琅琅的安宁,正是他们“所愿的永远”。
最后,让我们在《如愿》的旋律中,铭记这份跨越时空的托付:
愿我们,都能成为他们期盼的、摆脱冷气的青年。
愿我们,能爱他们所爱的人间,写他们未写的诗篇。
愿我们,能如他们所愿,只是向上走,用自己的光和热,让这片土地——如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