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
子
肆 巩固拓展与课后任务
叁 文本分析
贰 文言字词与文义梳理
壹 作品介绍与基础知识
目录
DIRECTORY
些些意
壹
作品介绍与基础知识
你选谁做班长?
候选人
A同学:能力很强,但有些骄傲,做事常独断专行,很少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
B同学:能力也不错,但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处事公正,深得大家信任。
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两千多年前,孟子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呢?
作者介绍
孟子 ,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子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 。
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政”和“民贵君轻”。他强调“仁政”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重视民众的利益。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 。
作品介绍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读准字音
七里之郭( guō )
米粟( sù )
域民 ( yù )
亲戚畔之( pàn )
朗读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贰
文言字词与文义梳理
文义梳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文义梳理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池: 护城河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文义梳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文义梳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译文: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很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文言字词
通假字: “畔”通“叛”
一词多义: “利”
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文言字词
古今异义: “兵”
古义:兵器(兵革非不坚利也) 今义:士兵
词类活用:
“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
虚词:
“之”①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的。
②亲戚畔之:代词,“得道者”
“以”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凭借。
②以天下之所顺:介词,用。
叁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提出的?
中心论点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但这个结论并非直接抛出,而是通过一个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得出的。文章首先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个前提,作为立论的基础。通过比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将论述的核心聚焦于“人和”,从而自然地引向实现“人和”的根本条件——“得道”
文本分析
2、孟子是如何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
孟子采用了两个非常具体的战争案例进行事实论证:
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小城,被围攻却不能取胜。围攻一方必定选择了有利的“天时”,但依然无法攻克,这说明光有“天时”无法战胜坚固的城池(地利)。
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守城一方有“高城”、“深池”、“坚利兵革”、“充足米粟”,地理条件(地利)极其优越,但最终却“委而去之”——弃城逃跑。这证明,仅仅依靠坚固的“地利”而缺乏“人和”(民心团结),同样会失败。
文本分析
3、在孟子看来,什么才是实现“人和”的根本途径?文中“道”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实现“人和”的根本途径是 “得道” 。文中的“道”具体指的是孟子所倡导的 “仁政” 或 “王道” 。即君主实行仁爱、公正的政策,以民为本,赢得民心。它超越了简单的军事或地理优势,是一种根本性的治国方略。
文本分析
4、问:“域民”、“固国”、“威天下”的真正依靠是什么?孟子在此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限制人民不靠划定的边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巩固国防不靠山河的险要(“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震天下不靠武力的强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文本分析
5、请分析“寡助之至”与“多助之至”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这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失道者帮助少到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这表明失道者已陷入众叛亲离、彻底孤立的绝境。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者帮助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这表明得道者已获得最广泛的民心支持,形成了无可阻挡的天下大势。
这种极端的对比,体现了孟子 “民贵君轻” 的核心思想。他将民心向背视为政治和军事成败的终极决定力量,强调了政治道义相对于暴力手段的绝对优先性。
文本分析
6、文章最后一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应当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全文论证的逻辑终点。它并不意味着君子害怕打仗,而是强调:
“有不战”:君子(得道者)拥有道义的优势,能够通过仁政使天下归心,从而可能不需要通过战争手段就能达到政治目的。
“战必胜矣”:如果迫不得已必须作战,因为拥有天下的民心作为后盾,所以必然是胜利的。
结构框架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肆
巩固拓展与课后任务
课堂巩固
1.下列句子中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B
课堂巩固
2.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
拓展延伸
什么是真正的“人和”?
定义阐述:
它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好”。
它是基于共同的道义、理想和利益(“得道”)所形成的。
表现为:上下同心,内部团结,民心归附,凝聚力强。
表层理解: 不冲突,关系和睦。
中层理解: 有共同目标,能协作。
深层理解
(孟子本意):
对“仁政”、“正义”的内心认同与拥护,是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
互动问题: “一个沉默的、没有异议的团队等于实现了‘人和’吗?”
拓展延伸
历史之镜——“得道”与“失道”的例证
商纣王
暴虐无道,酒池肉林,设立炮烙之刑 → 众叛亲离,牧野之战奴隶倒戈。
周文武王
修德行善,吊民伐罪 → 诸侯归附,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拓展延伸
历史之镜——“得道”与“失道”的例证
法西斯
发动侵略战争,实行种族灭绝 → 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最终覆灭
抗日战争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为“得道”(民族救亡)→ 全国各阶层人民、海外侨胞广泛支持,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后任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3、预习《富贵不能淫》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