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自主测评卷
满分:100分 时长:90分钟
版块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整体评价
评价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36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1.小本 tuí rán( )地看着摔成两截的 bān mǎ( )模型,这是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qīng zhù( )了无数心血才 diāo kè( )出来的,此刻他 jǔ sàng( )极了。(5分)
二、按要求完成练习。(20分)
2.根据语境,用“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1)正(zhèng zhēng)月十五马上就要到了,依依正(zhèng zhēng)准备做花灯呢!
(2)他扮演的小丑引起了全班的哄(hōng hòng)堂大笑,老师及时制止了一些同学的起哄(hōng hòng)。
3.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2分)
(1)( )A.蟠桃(pān) B.矗立(chù) C.玉玺(xǐ)
(2)( )A.盔甲(kuī) B.轮廓(guò) C.肃穆(mù)
(3)( )A.风靡(mǐ) B.螭首(lí) C.金箍棒(gū)
(4)( )A.鏖战(lù) B.轨道(guǐ) C.金銮殿(luán)
4.用“ ”画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2分)
A.能原 磁场 考察 呆头呆脑
B.迷语 氧气 疲倦技高一筹
C.干燥 昼夜 疙瘩 别出心裁
D.抽屉 因素 枯委 暴露无遗
5.“疵”字的读音和意思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项 ( )(2分)
A. bā 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 B. bìng 肚子里结块的病
C. bān 皮肤上生斑点的病 D. bān 斑点,疤痕
6.补充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5分)
沧( )一( ) ( )( )不同
( )( )有味 忘( )所( )
(1)这兄弟俩的性格( ),一个沉稳,一个急躁。
(2)小本和依依在下象棋,同学们围在一旁看得( )。
(3)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不过是( )。
7.对下列语句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是否正确?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2分)
(1)(作比较)其高卑广狭,乃至檐角小兽、大吻雕镂,无不惟妙惟肖,即使宫中人员也看不出真伪,而且高逾数丈竟风吹不摇。( )
(2)(引用)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蟠桃盛会……
( )
(3)(列数字)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 )
(4)(打比方)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 )(2分)
A.在演讲时要注意表达出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丽江古城的夏天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适合一家人前往。
C.这位建筑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
D.能否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是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9.下面是同学们做的有关“有目的地阅读”基本策略的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回答问题。(3分)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笔记四:
(1)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2)请你说出你常用的几种阅读方法: 。
三、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11分)
10.《春日》一诗中的“ , ”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诗人寻芳所得。(2分)
11.请你回忆一下在生活中见到的某个(些)人做一件事非常投入的状态,试着用下面的词语来写一写。(3分)
纹丝不动 喃喃自语 忘记 静止
12.学校新成立的辩论社正在招收成员,依依非常想加入,但是依依的妈妈却认为参加辩论社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因此不让依依参加。如果你是依依,你该怎样来说服妈妈呢 (请逐条说明理由,表达出你的观点)(6分)
第二部分 阅读与欣赏(共34分)
四、阅读文本,回答问题。(34分)
(一)敦煌莫高窟(16分)
材料一:【溯源敦煌】敦煌的前世与今生
张骞出使西域后,霍去病三出河西,消灭了匈奴的势力,使河西地区正式归入汉王朝的统治之下。敦煌郡地处最西,南面有羌人,北面有匈奴,西面还面对着辽阔的西域,因此敦煌郡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节点。
材料二:【魅力敦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建筑艺术
敦煌石窟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yì)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
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有各种各样的佛教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
材料三:【守护敦煌】关注文化经典,让敦煌持续辉煌
有调研组在考察莫高窟时发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还存在以下瓶颈问题。一是存在文物保护能力与责任不完全匹配的矛盾。在长期自然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文物产生了各种病害,部分文物濒临消失。二是存在莫高窟文物保护与利用开发的矛盾。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在古代是作为礼佛的场所而非公共活动空间,现在由于其影响力而形成持续的文化旅游热潮,大量游客涌入洞窟,进入珍贵的文物库房,氧化、湿度等因素给洞窟微环境和文物保护带来安全隐患。三是存在甘肃石窟寺风险监测的困难。石窟寺一般依山或河谷而建,处于偏远地区,容易受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生物病害、人为破坏影响。
把敦煌文化保护好、研究好、弘扬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13.小本打算制订敦煌旅游路线,阅读材料 对他最有帮助。他想要对壁画了解更多,可以阅读材料 中的 部分,课下则可以查阅 等书籍资料(填序号,多选)。(4分)
①《宁夏杨氏彩塑》 ②《壁上丹青照千秋》 ③《壁画艺术》
14.关于敦煌的艺术魅力,下列哪一项理解有误 ( )(2分)
A.敦煌石窟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多种形制,体现了建筑艺术。
B.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且彩塑形式丰富多样。
C.石窟壁画富丽多彩,是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
D.敦煌的壁画艺术再现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家的古代艺术之长。
15.关于敦煌文化保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2分)
A.如果游客不涌入洞窟,文物就不会遭受病害。
B.莫高窟文物保护还面临甘肃石窟寺风险监测的困难。
C.人为因素导致敦煌文物产生各种病害,文物全部濒临消失。
D.石窟寺依山或河谷而建,处于偏远位置,文物保护较完整。
16.小本想要把敦煌莫高窟这个景点推荐给家人,请你根据文中的前两则材料帮小本写一段推荐词。(3分)
17.我们如何把敦煌文化保护好、研究好、弘扬好?请根据材料三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出现的问题,分点谈谈自己的观点。(5分)
(二)古人为何有以蚕入葬的习俗(18分)
东晋陆炯在《邺中记》中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在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墓中发现过“金蚕数十箔”。南朝梁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在吴王阖闾夫人的墓中也发现过“金蚕玉燕千余双”。此外,《三辅故事》中也说秦始皇陵“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箔”。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感到疑惑,古人为什么喜欢用金蚕陪葬呢?以蚕入葬的传统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蚕示三牛”“蚕示三宰”的占卜记录及先秦时期的遗址中屡屡发现的精雕细琢的玉蚕就是最好的证据。小小的蚕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天子、诸侯等主宰者将它们带入自己的归葬之处?或许荀子的《蚕赋》能给我们一些提示。《蚕赋》中这样描述蚕:“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在荀子的笔下,蚕被赋予孕育、财富等美好意蕴,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蚕特殊的发育方式——它的身体形态在短暂的一生中可以经历数次变化,这令古人惊叹不已。
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蚕刚刚孵化时,只是一条极小的黑色小虫。其后,它们以桑叶为食,身子快速生长,经过四次蜕皮,身体长至几十甚至上百倍,变成一条白白胖胖的大虫。然而,蚕的变化才刚刚开始。之后,成熟的蚕开始安静地吐丝结茧,把自己包裹在一个椭圆形的茧中。这是蚕生命的终结吗?并不是,如果此时切开蚕茧,白胖的蚕已经变成黑色的蚕蛹,一动不动,看似没有了生命迹象。但是几天后,蚕蛹便开始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它们长出翅膀,羽化成蛾,破茧而出,产下蚕卵,留下生命延续的种子。来年春暖花开之际,蚕卵慢慢孵化,蚕的生命进入一个新的轮回,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蚕的特殊发育方式给古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将蚕和人的一生进行了类比:人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从蚕卵到蚕蛹,人死后灵魂升天就是蚕蛹化蛾。在古人心中,蚕成为一种能沟通天、人的动物。他们认为,用金蚕、玉蚕或其他材质的蚕形器物陪葬,可以帮助墓主人升天。
在蚕是天、人沟通媒介这一观点的影响下,古人认为蚕丝制成的丝绸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神奇能力。如果人死后能用丝绸包裹起来,就能像蚕一样,以另一种形式“死而复生”、升入天国。《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治麻得布,布以养生;治丝得帛,帛以送死。直白地说,布用于生前常服,帛用于死后尸服。从《礼记》的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丝绸从一开始就承担着神圣的使命——侍鬼神,并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蚕可以为人们带来财富,而致富的关键就在于蚕惊人的繁殖力和古人赋予蚕的神力。《说文解字》中释“蚕”为妊丝之虫。“妊”为孕育之意,与大地女神和人间母亲孕育生养之意相同。巧合的是,两周时期盛行的玉蚕多见于女性墓中。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开创的礼仪、制度、风俗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孕育、诞生于这一时期的蚕桑文化也不例外,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记载和以陕西石泉出土的汉代金蚕为代表的历史遗物便是最好的见证。
18.小本想要给同学们讲解蚕的发育方式,他需要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根据阅读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蚕的发育过程。(6分)
19.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 ”,错的画“×”。(4分)
(1)蚕桑文化诞生于先秦时期。( )
(2)以蚕入葬的习俗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 )
(3)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变成蚕,进而蚕蛹化蛾。( )
(4)《述异记》中记载了蚕“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的功绩。( )
20.下列哪项内容不能支撑古人喜欢以蚕入葬的观点 ( )(2分)
A.齐桓公的墓中发现过“金蚕数十箔”。
B.先秦遗址中屡屡发现精雕细琢的玉蚕。
C.陕西石泉出土了以金蚕为代表的历史遗物。
D.蚕的身体形态在短暂的一生中可以经历数次变化。
21.古人为何有以蚕入葬的习俗 (3分)
22.以“古人为何有以蚕入葬的习俗”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3分)
第三部分 表达与交流(共30分)
五、习作。(30分)
23.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令人难过的事,你有可能会被忽略、被误解、被伤害…但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感觉到生活的美好。请你选择一个生活中让你感受到美好的故事,回忆当时的体会或感受,以“ 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目完成一篇习作。(30分)
要求:写作时注意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具体的事例之中。
第三单元自主测评
一、1.颓然 斑马 倾注 雕刻 沮丧
二、2.(1) zhēng zhèng
(2) hōng hòng
3.(1)A (2)B (3)B (4)A
4. A.原 源 B.迷 谜 C.栽 裁D.委 萎
5. C
6.(示例)海 粟 迥 然 津 津乎 以
(1)迥然不同
(2)津津有味
(3)沧海一粟
7.(1)× (2)× (3) (4) 8. D
9.(1)笔记一、笔记三、笔记四
(2)(示例)找出中心句、提取关键信息、勾画关键词
三、10.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1.(示例)我的同桌小羽是个“小书虫”,他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而且一看起来就会忘记时间。小羽看书时坐在凳子上纹丝不动,读到精彩之处还会喃喃自语。他读书的时候,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是静止的,任何声响都无法干扰到他。
12.(示例)①辩论可以锻炼表达能力,活跃自己的思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②在辩论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有利于开阔眼界,并且有助于学习;③辩论能提升我的自信心,让我在重要场合不怯场。
四、(一)
13.一 二 壁画艺术 ②③
14. D
15. B
16.(示例)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耀眼而璀璨的明珠。既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也是丝绸之路的见证。它是我国一座遐迩闻名的艺术宝库,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雄伟瑰丽的壁画,内容丰富绚丽,走进敦煌就像走进了绚烂辉煌的艺术殿堂。敦煌莫高窟是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以古老的面貌向世人展现着中国故事独有的魅力。
17.(示例)①加强对文物病害的预防研究,从源头入手,保护先行;②实行参观人员限流措施,控制同时在窟人数;③加强风险监测的技术研究,突破技术难关。
(二)
18.3 ①黑色小虫 ②蜕皮 ③蚕蛹④羽化 ⑤蛾
19.(1) (2) (3)× (4)×20. D
21.古人认为蚕蕴含孕育、财富等美好寓意;古人认为蚕是能沟通天、人的动物,如果用金蚕、玉蚕或其他蚕形器物陪葬,可以帮助墓主人升天。
22.文本以“古人为何有以蚕入葬的习俗”为标题,点明了本篇文本要讲的内容,直截了当,而且疑问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深入阅读。
五、23.【习作点拨】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回想在生活中让你感受到美好的时刻,想一想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注意写作时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具体的事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