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中华书局版历史七上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秋中华书局版历史七上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4 09:4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四、北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经验十 六 国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汉族建立的冉魏和鲜卑族建立的西燕、代不在十六国之列。前秦(351-394)之统一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胡汉杂糅”,就是胡制和汉制交织。
“胡汉分治”,就是对胡人和汉人的采用不同行政编制。
在十六国和北魏前期特点明显。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晋书》卷一○一《载记第一》: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汉人:左、右司隶,下设43内史,各领一万户。
少数族:单于台下设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余万落”。每万落置一都尉。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自余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况。
——《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北魏孝文帝在位(471-499)期间,可以490年分为两个阶段,前主要是冯太后秉政,后为孝文帝亲政。两个阶段的主要趋势都是汉化改革。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太和八年(484),颁行俸禄制。
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令。
均田制并不触动人户原有土地,具有强制垦荒的意义。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长制。125 家25 家5 家党 长里 长邻 长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三十、五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太后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目的: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汲取能力,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德,表明中华正统地位。太和十八年(494)由平城迁都洛阳、改革官制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卷一九中《拓跋澄传》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定姓族、改汉姓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
禁止鲜卑服饰、鲜卑语言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鲜卑贵族死后不能归葬姚薇元 著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北魏初年为防范柔然,在平城以北,阴山以南,自西而东设置六军镇。
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言者流涕。
——《魏书》卷一八《元渊传》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汉化之所浸染。故中央政权所在之洛阳其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亦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
——陈寅恪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六镇之乱(523-525)直接导致了北魏的瓦解。随后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都源于六镇。
东魏北齐重新使用鲜卑语,还出现了“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而西魏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恢复了胡族诸将的胡姓,还向汉人广赐胡姓。 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隋·李丽仪墓志母武川刘氏,……
长舅,柱国、荆安东南五十三州诸军事、荆州总管、荆州刺史、平原公顺。 /
第二舅,柱国、太保、泾州刺史、梁国公崇。在北朝,爵为平原郡公且名顺者只有侯莫陈顺,爵为梁国公且名崇者只有侯莫陈崇,而侯莫陈顺恰为侯莫陈崇之兄。 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北周大象二年(580)十二月,杨坚建隋前夕,下令“诸改姓者,悉宜复旧”。
——《北史》卷一○《周本纪下》
既然“复旧”后为刘氏,那么说明侯莫陈氏在西魏赐姓前为刘氏,西魏赐姓侯莫陈。
侯莫陈道生为“朔州武川人也,本系阴山,出自国族,降及于魏,在秦作刘。……大统九年(543),更姓侯莫陈氏”。
——《庾子山集注》卷一五《周骠骑大将军
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侯莫陈氏为代郡武川人,世居六镇,并未随北魏孝文帝迁洛,因此不可能赶上孝文帝的改汉姓。从李丽仪墓志记侯莫陈氏在隋复姓刘氏的记载可知,在落后的北镇武人中也有些已用汉字为姓。
西魏赐鲜卑姓不仅针对汉人,而且包含胡人,后又同恢复汉姓。不论是复汉姓还是赐胡姓,目的都是加强社会的整合,结果都是有助于民族的融合。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法 律自晋氏失驭,海内分裂,江左以清谈相尚,不崇名法。故其时中原律学,衰于南而盛于北。北朝自魏而齐而隋而唐,寻流溯源,自成一系,而南朝则与陈氏之亡而俱斩。窃尝推求其故,而知南朝诸律,实远逊于北朝。
——程树德
《九朝律考 · 南朝诸律考序》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法 律北周律唐律隋律
北魏律
北齐律晋律魏律汉律陈律梁律齐宋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四、北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经验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
1、分部制(胡汉分治)。
2、宗主制和镇戍制。
3、内行和外朝。
4、“胡汉杂糅”政治制度的成因。四、北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经验四、北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经验北齐、北周的政治制度
1、六官制度(天官府、地官府、春官府、夏官府、秋官府、冬官府,置六卿)。
2、行台与总管。
3、府兵制。
四、北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经验四、北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经验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
1、分部制(胡汉分治)。
2、宗主制和镇戍制。
3、内行和外朝。
4、“胡汉杂糅”政治制度的成因。四、北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