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一、五胡十六国内迁的少数民族中 原 汉 族黄河鲜 卑鲜 卑羌(qiāng)氐(dī)匈 奴羯(jié)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二、淝水之战383年一、五胡十六国淝水之战(383年)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二、淝水之战383年前秦败、东晋胜一、五胡十六国(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1、民族成分复杂: 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
2、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苻坚拥有90多万兵力,为什么却不能胜利?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
而在于人心的向背;关键在于战术的得当等等。认识(前秦方面)(东晋方面)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
士气高昂;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想一想猜一猜鲜卑族敕
勒
川 阴
山
下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天
苍
苍
野
茫
茫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敕勒歌》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三、北魏孝文帝改革2、冯太后改革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定社会秩序 整顿官吏,俸禄制均田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三、北魏孝文帝改革2、冯太后改革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定社会秩序 3、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整顿官吏,俸禄制均田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94年北魏迁都洛阳看一看:平城、洛阳的位置(注意与中原的关系)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做事需要策略。
汉化措施 阅读史料: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通汉婚三、北魏孝文帝改革2、冯太后改革建立农村基层组织3、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学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整顿吏治均田制汉化措施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开心一刻中国人最讲求饮食,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 “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原来如此:汉族妇女做馒头、烙饼汉族士大夫在烧烤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zhe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你知道凳子椅子的来历吗?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
对“民族交融”的理解?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合作探究北朝的更替与南北朝的并立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 归纳总结: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短暂
统一政权分立统一统一东晋北朝南朝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DA